新冠,两年!Science封面:是时候反思了

2022 年 3 月 15 日 新智元



  新智元报道  

编辑:David 好困

【新智元导读】距离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这两年全球抗疫的经验教训,是时候总结一下了。


2年前,也就是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冠疫情升级为「大流行」(pandemic)。
 
 
无症状传播让病毒可以逃脱检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在病毒前也越发地无助。对于西方各国的政府来说,即便是国境线都无法遏制这种病毒。
 
好在,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不仅被迅速破译,而且还发现了突刺蛋白结构。有了这些信息,科学家们便开始日以继夜地研发疫苗和治疗的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种疫苗被开发了出来,并分发了数十亿的剂量。
 
即使在没有充分了解对自然感染和疫苗的免疫反应的情况下,也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虽然我们不知道一些人没能挺过急性发作和后遗症的原因,但是对突刺蛋白的关注已经得到了回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结构突变之后,突刺蛋白依然是病毒最大的弱点。不过,除此以外的蛋白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神秘的。
 
我们最大的败笔在于疫苗、治疗剂及其技术的不公平分配。此外,在疫情期间由错误的信息和处理方式导致的死亡也与战争无异。
 
我们必须反思。


我们该如何将科学转化为良性的政策和理解? 又该如何实现全球疾病监测和全民医疗?

我们必须学会弥合这些差距,以避免在下一次大流行中出现数百万人死亡和无数家庭被拆散。
 

病毒的传播


在 2020 年 1 月 23 日中国武汉实施封锁措施之前,COVID-19 病例就已经开始迅速增加,此时,流行病学家和传染病研究人员开始描述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的主要特征——随后于 2020 年 2 月将病原体更名为 SARS-CoV-2。

 
到 2020 年 2 月,很明显,全球大流行已经开始蔓延。
 
 
遏制新出现病原体的能力重要标准是基本传染数R0 ,它的定义是:完全易感人群中由原发病例引起的继发病例的平均数 。当R0 < 1 时,不需要主动遏制措施,R0值越高,遏制病毒散播就越困难 。
 
据估计,在武汉封城前后,SARS-CoV-2的 R0 值在2到4之间。
 
从病例数据和详细的疫情暴发数据出发,对基本传染数R0的估计
 
除了R0,遏制新出现的病原体的能力还取决于隔离感染者的能力,而这又取决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感染比例及其传播潜力。
 
所以,及早确定无症状和轻症状的感染有多普遍,即感染「冰山」的底部可能有多大,对于遏制病毒传播的意义是巨大的。
 
2020年2月到3月,根据发生疫情的游轮和航班上的乘客进行的大规模筛查和监测结果,得出了对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首次估计:18%—31%。
 
研究进一步显示,在症状出现的时候,传染性很高,即使是无症状的,也具有传染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发现对遏制疫情更大范围的流行的影响是显著的。
 

最高效的非药物措施:戴口罩


到 2020 年 2 月下旬,SARS-CoV-2 已传播到中国和世界许多地区。其中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社区传播。为了尽量拉平疫情曲线,各国政府采取了非药物干预 (NPI) 措施,包括区域封锁、社会隔离措施,建议民众日常佩戴口罩等。
 
 
尽管这些 NPI 措施可有效减少人群水平的病毒传播,但并不能降低感染风险。一些暴露在人员密集场所或高危场所的职业人群,如医务工作者、公交车司机、疗养院、收容所等人员,即使遵守NPI措施,被感染几率依然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另外,如果广泛实施 NPI 措施,会付出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为了促进经济的重新开放,研究人员试图挑选一些最高效的 NPI ,最后发现最高效的措施是:戴口罩。
 
 
研究表明,佩戴口罩可以减少感染呼吸道颗粒的传播,对降低每次接触的传播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佩戴口罩,尤其是病毒载量高的感染者(即源头控制),有可能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在整个 2020 年下半年,随着我们对病毒传播特征和免疫持续时间的深入了解,SARS-CoV-2 病例起起落落,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达到高峰。
 
 
这些时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组合的结果,包括 NPI 的变化、行为变化、季节性变化(受天气和假期安排的影响),以及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减少传播的免疫力变化等。
 
量化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预测病毒传播的长期动态至关重要。
 

疫苗 VS 病毒变种


到 2020 年 12 月,针对 SARS-CoV-2 的疫苗已经开发、试验和批准用于紧急使用——这个速度是疫苗学史上前所未有的。


但即使在疫苗获准使用后,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保护效力能持续多久?疫苗能防止新的病毒变种吗?会阻止病毒传播吗?
 
影响疫苗效力的几大因素,包括疫苗本身、宿主和病毒因素
 
关于疫苗,最开始的问题是,究竟通过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单剂/两剂接种,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还是坚持对两剂接种试验方案。
 
研究表明,在接受第一剂后 10 至 14 天开始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这表明在短期内,单剂接种策略可能更适合在群体水平上抑制传播 。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剂疫苗的效力大大低于两剂疫苗,则两剂策略可能更可取。
 
 
事后评估表明,接种疫苗可以让 90% 的病例免于住院和死亡。
 
广义上讲,疫苗问题,就是疫苗接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减缓病毒传播的问题。新病毒变种的出现,让整个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2020 年底,B.1.1.7 谱系(现在称为Alpha变体)被发现,并在英国迅速传播。该谱系所包含的一些突变显著改变了病毒表型,从而影响了传播性 。基于病毒序列数据的量化研究表明,其繁殖量是当时其他谱系的 1.5 到 2 倍。
 
 
在 Alpha 谱系出现后不久,一种不同的病毒谱系 B.1.617.2(Delta 变体的一种)在美国引发了一波 SARS-CoV-2 感染,这个变体迅速席卷印度,并传遍全球,很快占据主导地位。
 
体外分析表明,Delta变体具有更高的复制效率 ,而且,Delta 在种群水平上的增长优势,源于 Delta 较高的传播能力,和其对先前感染产生的宿主免疫反应的敏感性降低。
 
 
所幸,针对 Alpha 和 Delta 变体的症状性疾病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未出现大的下降。不过疫苗对感染和症状性疾病的有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因此接种「加强针」是有好处的。
 
2021 年 11 月,南非的研究人员注意到 S 基因靶标失败 (SGTF) 的 COVID-19 病例数量不断增加,这表明含有 Δ69-70 刺突基因缺失的病毒亚群正在扩大。此后不久,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认了新变体的流通。
 
WHO 将该变体指定为值得关注的变体之一,并将其命名为 Omicron (B.1.1.529)。
 
 
2021 年 12 月,该变体在全球迅速传播,导致确诊感染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并迅速取代 Delta,成为全球最主要流行的病毒变种。
 
Omicron 感染的临床严重程度可能低于以前的变体感染,和Delta变种相比,临床轻症比例高,严重程度低于Delta。
 
尽管如此,Omicron 的快速扩张导致迄今为止许多国家确诊的 SARS-CoV-2 感染人数激增,随后因该病毒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
 

无论轻重,都会影响大脑?


总有人认为,病好了就没事了,尤其是在轻症的情况下。

 
事实上,或许并非如此。
 
近日,一篇刊登在Nature的文章表明,新冠病毒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研究人员调查了785名对象,其中的401名感染过新冠病毒。 相比于没有患病的同龄人,他们的大脑出现了多种异常:
 
  1. 眶额叶皮层和海马旁回的灰质厚度和组织对比度减少
  2. 与初级嗅觉皮层功能相关的区域的组织损伤变大
  3. 大脑的体积减少
  4. 认知能力下降

具体来说,损失的灰质主要集中在与嗅觉有关的区域,包括眶额皮层和海马旁回,而这些区域也参与了记忆和其他功能。
 
患者表现出的的认知缺陷主要是通过线索制作测试体现的,这是一种涉及字母和数字交替的连线型练习。
 
线索制作测试

从下图可以看出,相比于正常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参与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 表明他们在注意力、处理速度和其他技能方面存在缺陷。


此外,差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追踪测试中,五六十岁的参与者表现都差不多,但之后差距明显扩大了。


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造成大脑变化的具体原因。

参考资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o797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491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https://www.nytimes.com/2022/03/07/health/covid-brain-changes.html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为了预防疾病而使用的产品,多数依靠刺激人自身的免疫起作用。
MIT设计深度学习框架登Nature封面,预测非编码区DNA突变
专知会员服务
13+阅读 · 2022年3月18日
专知会员服务
20+阅读 · 2021年8月29日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1年6月15日
Science发布2021十大科学突破,AlphaFold居榜首!
新智元
0+阅读 · 2021年12月17日
Science封面:人为何要睡觉?
新智元
0+阅读 · 2021年11月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0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2D Human Pose Estimation: A Survey
Arxiv
0+阅读 · 2022年4月15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0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