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徐景明:科技人员创业要想清楚四件事

2022 年 7 月 22 日 创业邦杂志


来源丨讯飞创投(ID:xunfeicapital)

作者丨徐景明

头图丨图虫创意


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业这几年已成为热潮,这对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无疑是很好。但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业相较产业界出身的科技创业者,或市场导向的头部企业高管二次创业,成功的概率却明显偏低。


经常和科技创业者交流分享,成功的创业其实都差不多,而失败的原因更值得探讨。科技人员创业失败大致可归纳为这么几条:技术至上、项目思维;转型不成、缺少团队;小富即安、不看长远;路阻且长、无疾而终。


科技人员创业之难,在于难以突破两大鸿沟。一方面,从科技成果到技术产品,从小试到中试到规模应用,从技术创新到创造商业利润,从实验室到企业运营管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科学家特质本身与企业家特质不同。这种不同源自不同的工作需求和环境塑造,科学家如果不做好转变,或明确应对策略,将难以适应创业的挑战。


中科院老院长、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曾用12字评价我国科技人员创业主要问题:期望过高、预期过快、遇难而退。虽然这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在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和资本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的今天,这似乎仍是科技人员创业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无关技巧和方法,而是直指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角色认知,以及由此在面对创业难关时的关键选择。


高技术产业化本就是一条极难走的路,加之科技人员创业又受到自身和客观环境种种限制。因此在创业之初,我们很有必要排除环境纷扰,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就为什么创业,什么是办企业,创造什么价值,谁来创业等基础问题想想清楚。



我们为什么要创业?


文中的“科技人员”泛指在高校院所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或曾在nature或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文章,或曾获得过国家、部省市科技奖励,大多至少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社会上也有叫“教授创业”、“科学家创业”。


院校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种方式,技术转让、技术授权、技术作价参股,这些一次性转化方式均非本文所指的创业。“创业”,这里是指由科学家本人,为实现特定经济目的创办的,由其直接或间接控制,或作为重要股东和核心团队人员的企业。其是直接参与企业运营并起关键作用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


做个多选题吧,作为科学家,您为什么要创业?

1、所处的领域正处在技术产业变革的关键机遇期,我有机会抓住;

2、我的科研成果已经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可以走向市场;

3、希望通过企业的市场化机制更好地促进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创新;

4、被政府、资本、朋友催着,觉得也可以试试;

5、被其他科学家创业成功的榜样吸引和激励;

6、科研工作也很内卷的,换个赛道,迎接个人新的挑战。


为何创业,这是科学家创业必须直面自己的首要问题,这是创业者的初心。科学家创业很少有背水一战或生活所迫的,因此其创业动机将决定在后续创业过程中的行为,特别是在面对困难、利益分配、重大挑战时的关键选择,进而可能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科技人员的创业不同于其他创业:通常是基于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创业,科技人员在所在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基础或应用研究成果离市场的距离有远有近,但往往只具备细分技术领域的局部优势,产业化相关要素匮乏。科技人员的身份初期大多是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可进可退。无法全身心投入,产业经验少等等。


再做几个问答题。

1、如果政府和资本不再关注,潮水退去,你还会坚持创业吗?

2、技术到产品,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不顺利,怎么办?

3、发现创业没想的那么容易,面对各种全新挑战、艰难困苦,你会勇往直前吗?

4、如果有了阶段成功,但下个台阶很高,你会小富即安吗?

5、准备好了去承担对员工、对客户、对股东的更多责任吗?


科学家创业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都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现科学家创业真正能走向成功的,大多是因为在技术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背景下,创始人基于对趋势的准确认知,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清晰把握,以及由此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创业热情所推动。通过长期坚守和持续不断的创新熬出来的。


创业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科学家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和精力投入。所以科学家创业必须要做好两个融合,将创业和自身的科技事业相融合,将创业和时代主旋律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强化初心,不断清晰战略,不断凝聚资源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奏出最美妙的创业乐章。



什么是创办企业?


科技人员创办企业,需要从课题思维到企业思维的转变。


在创业之前,教授和老师们基本都是以课题方式对外承接项目,纵向课题是科技主管部门等自上而下,横向课题是企事业、兄弟单位等的委托开发服务。这种课题思维模式是科技人员所熟悉的,所以很容易带到企业创办中来。


课题是交付型的,课题思维中科技人员是乙方,所承担的责任是由项目任务书约定的,交付或完成后即告任务中止,然后再开始下一个课题。课题往往是针对特定任务的,而且课题和课题之间也不必然有紧密的联系。


而企业是要永续经营,不断发展的。创业是持续的技术、产品和商业创新过程,很难靠单点创新或技术突破而构建持续竞争优势。更大的挑战是技术创新之后的产业化过程,这需要创业者亲力亲为,巨大的精力投入和付出。


所以,办企业更像是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培育过程。企业由创始人的创业精神牵引,通过团队、产品、市场、管理、文化等各部分组成,像孩子一样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并日渐长大,通过和环境互动,会逐步形成属于这个企业的独立特质。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才有长期价值。


当创业者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想让企业好,甚至甘愿为企业成长而放弃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实控人和创始人了。科技人员办企业的真正收益,不是企业估值多少或多了个董事长头衔,而是在科研成就基础上的人生价值进一步释放,是在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后的自然而然的收获。


在困难的时候,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去非主业的市场打工挣钱、努力争取各种科研项目、甚至借钱给员工发工资。有了盈利能力的时候,还持续坚定的把钱投在心心念念的核心技术攻关上。有这样能力和坚持梦想的人,应该是真正的科技创业者了。


课题思维还容易演化出一个课题搞一个企业,一个科技人员办多个企业的情况。如果所处的行业特点许可,如果创始人掌握了成功秘诀,如果找到了对的人,这未必不行,但请务必慎重。业界也鲜有成功案例。做课题和做企业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没有足够高度的横向复制创业,结果很可能不是遍地开花,而是一事无成。



我们将为社会

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


如果科技人员想清楚了为什么创业,并且对办企业有了正确的认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直面作为一个企业的最核心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将为社会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如何创造比较价值。


企业是什么?德鲁克说:“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影响,将决定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以及它会不会成功兴旺。”


从技术思维到客户思维的转变非常重要。科技人员初始创业往往是在技术创新上有了较好的成果,但技术创新只是手段或加速器,真正的核心是找到并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客户价值;技术创新也只是起点,基于此还需要有持续不断的技术、产品、营销、交付、售后、团队、管理等工作的迭代发展,才能走向真正的商业价值。


技术创新的价值不是通过评估得来的。而在于要么以同等的成本向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产品,或者以更低廉的成本提供了市场相同质量和性能的产品。而且,这种价值并非实验室的理论计算,要能承受在实际工业或应用环境的效率降低,以及产业化过程的管理成本升高带来的双重压力,并为客户所接受。


关于我们的企业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创业时还要想清楚三个问题,一、有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只有大池塘才能长出大鱼;二、是不是代表着未来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三五年后这个产品或服务会如何演变;三、我们的商业模式如何设计,谁为产品和服务买单,企业如何收益。这些想清楚了,慢慢就会形成企业的战略。(这些分析方法以后另文写)


难点在于,技术思维是科技人员所固有的,而且作为初次创业的科技人员,基本不具有后续创业模块的相关知识,或者也仅停留在书本层面,不会有切身体会。这只有通过创业者自身的成长,或团队成员来弥补。与有成功经验的产业方紧密交流合作,会非常有助于获取这方面的资源和经验。



科学家还是企业家?

有没有合适的创业团队?


科技人员如果要投身创业,初期或许还可犹豫徘徊,最终必然要做一个选择,是做追求无限真理的顶级科学家,还是转变为一个以指挥团队作战为主要手段的,有科学家素养的企业家。


想同时成为顶级的科学家兼企业家,我认为很难。理论上在那些技术要求极高,一根针捅破天的领域,似乎是不需要企业家的,但在现实的规模化产业中我从没见过这样的独门绝技。现代社会绝大多数领域是多技术结合的集成创新,且需持续和市场互动迭代发展,产业链各个层面都充满着激烈竞争。丛林法则和物竞天择的环境下,必须是企业家冲在前面。


科学家和企业家是不同的两类人。我接触过大量的杰出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多样的,有不修边幅的科学怪咖,有和蔼可亲的院士教授,有激情四射的青年企业家,也有低调专注产品的第五级经理人。但在最优秀的群体层面,他们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都有旺盛的精力、充满智慧、为实现目标坚韧不拔。


但目标和所处环境的选择又使科学家和企业家有着很大不同。院所中的科学家身处相对单纯的环境,注意力集中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要面对同行的学术评议,他们更敏感,更严谨,少社会经验,好面子,总体更偏内敛;市场中拼杀的企业家则有着更灵活的身段,更善于资源整合,更皮实,更有号召力。科学家外方内圆,而企业家外圆内方。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曾打过一个比方,科学家就像神枪手,是瞄准一个个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狙击,越打越准。而当好一名有科学家头脑的企业家,就要像元帅指挥成千上万的战士向同一个方向射击,拿下一个高地,一场战役。


科技人员创业有不同的下场方式。年轻科学家可塑性比较强,精力和冲劲足,倾向于亲力亲为;年长的科学家倾向坐在后台,辅助年轻人创业。这都是好的模式,都有成功范例。不同的技术领域,技术阶段,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创业者有不同要求,都应该是我们考虑的因素。


我们还必须要考虑创业团队的组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其实很像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是不断聚拢的资源和要素,通过和环境互动,产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然后新的物质出现,企业能量不断提升。需要聚拢的资源和要素当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人。创业者要选择那些可以与自己形成互补的、能破局的、能起催化作用的、可靠的创业伙伴。


但作为企业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的关键时期,决不能因为有了团队伙伴就缩回到自己舒适的技术圈,而对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事项放手不管。尤其是在人才的聚拢、股权机制的设计、技术和产品方向、战略投资者的选择、还有向关键客户销售这些重大事项上,必须亲力亲为。


从小在著名高校环境中长大、高科技企业创业经历和多年投资经验,使我有更全面的视角对科技人员创业有所观察。科技人员创业这个命题太大,值得所有相关者从各角度关心和思考。本文并没有创业技巧和方法的介绍,而只是在不厌其烦的陈述一些我认为对科技人员创业极其重要的基本道理。


做科研与做企业的首要责任完全不同,大家对此要有充分思想准备。总结一下,科技人员选择创业,需要做好四个转变:1、从项目思维到企业思维的转变;2、从技术思维向客户思维的转变;3、从科研工作者向企业家的转变;4、从事件驱动创业到基于系统思考创业。希望对有志创业的科技人员有些帮助。


创业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业者永远在路上。讯飞创投作为产业投资者,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产业协同和创业经验助力科学家成功创业;希望有幸寻找到下一个用科技让世界更美好的科技企业;希望有幸能陪伴优秀创业者同行。


向科技创业者致敬!祝大家创业成功!


徐景明,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曾任科大讯飞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IPO、再融资、并购及战略合作。现任安徽讯飞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20多年创业、上市公司规范治理、资本运作和创业投资经验。

【科讯连山企业家基金简介】
 科讯连山企业家基金是由国内各领域知名企业家共同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秉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投资赋能”的理念,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消费、新材料等领域进行赋能型投资,主要投资对象为早期硬科技创业项目和成长期优秀科技企业。基金以“弘扬企业家精神、助力创业者成长”为宗旨,致力于构建一个企业间携手进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


找靠谱商机,关注创业邦视频号!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新说法】 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用。 创业如修行,在不断前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旧说法】
创业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取并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
创业是一个过程,一个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融入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过程;
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思维模式;
创业是一种心态,一种苦中作乐,追求结果但更享受过程的心态;
创业是一种意识,一种不断学习,锐意进取的意识。
区块链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实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2年3月22日
物联网金融研究报告(2022年),5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2年1月15日
专知会员服务
36+阅读 · 2021年10月15日
756页美国国家安全AI战略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175+阅读 · 2021年3月25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9个字,洞穿中国30年创业史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5月5日
“我创业成功的十大秘诀!”
CSDN
0+阅读 · 2022年3月15日
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寒武纪 CTO 梁军离职
AI前线
0+阅读 · 2022年3月15日
创业5年,给想创业的人提个醒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8日
融资像相亲,如何找到“对的”投资人?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碰上一盘散沙的团队,要怎么管?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2月6日
创业公司一周年复盘:拥抱不确定性谈何容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1月25日
这家研究院太年轻,竟跟世界级选手“叫板”
量子位
0+阅读 · 2021年11月2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Arxiv
13+阅读 · 2021年5月3日
Knowledge Embedding Based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Arxiv
24+阅读 · 2021年4月23日
Arxiv
12+阅读 · 2018年1月28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9个字,洞穿中国30年创业史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5月5日
“我创业成功的十大秘诀!”
CSDN
0+阅读 · 2022年3月15日
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寒武纪 CTO 梁军离职
AI前线
0+阅读 · 2022年3月15日
创业5年,给想创业的人提个醒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8日
融资像相亲,如何找到“对的”投资人?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碰上一盘散沙的团队,要怎么管?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2月6日
创业公司一周年复盘:拥抱不确定性谈何容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1年11月25日
这家研究院太年轻,竟跟世界级选手“叫板”
量子位
0+阅读 · 2021年11月21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