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或许是一次回眸,或许是几句细语,也是这些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向内探索自己内心、向外与他人构建联系并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假使这一切过程在未来也要通过机器来完成并通过机器被完全确定,爱情的「意义」或许也将随之消失了。
作者: 极客君
来源:极客视界(ID:geekview)
对于每天定时出现在上海人民广场、北京中山公园、广州天河公园及全国各地「相亲角」的「中国式父母」来说,子女的终身大事无疑是自己下半辈子最操心的事了。
面对原子化的现代社会,有些父母仍然偏爱通过这种集体社交的方式为儿女寻觅另一半,因为一方面在中国,婚姻历来都不只属于两个人,更属于两个家庭,这样的方式更能让两个家庭先互相了解;另一方面,这样的「婚恋市场」效率或许也比一个个相亲来得高,对双方来说都更省事。
不过仅凭一张纸上写满的「性格温柔」、「为人谦和」等等信息,显然不足以还原出一个人的全部,而且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相亲方式不如说是他们在按自己的要求找伴,只是老一辈的一厢情愿。那么还有什么办法既能保证效率还能寻觅真爱呢?
据日本 NHK 电视台报道,在相亲传统与中国类似且人口老龄化早已成为社会问题的日本,最近就出现了「DNA 相亲」,以期用科学的方式给单身青年找对象。
不需要填写一大张关于自己性格怎样、收入多少、什么星座、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简历」,甚至相亲的男女都戴着面具不需要露脸,这场相亲会上提供的只有经过 DNA 检测后生成的两人从 0~100% 的「相性」,如果数值高于 70%,那么两个人就被认为是「相容的」。
当然,这一套「相性」理论也有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早在 2003 年,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韦德金德教授(Prof. Wedekind)就做了一项著名研究。研究中,韦德金德教授招募的女性志愿者被要求连续三天闻男性穿的 T 恤的气味,并评价对她们的吸引力。随后,韦德金德教授分析了给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编码的 DNA 的特定部分,发现女性最喜欢的 T 恤是来自那些 HLA 分子与她们自身最不同的男性的。
此外,HLA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更多种类的 HLA 能让人体免疫更多的疾病,因此理论上拥有不同 HLA 的两个人在更加吸引彼此的同时,下一代还能获得更强大的免疫力。
那么这样的「DNA 相亲」实际效果又如何?
据参与相亲会的人表示,其中 70% 都挺合得来的,其中一对相性达到 82% 的男女更是坦承他们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聊得很开心,有种一拍即合的感觉。
由此看,这样的「DNA 相亲」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结婚率低、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由于基因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或许很快就会在我们的爱情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对此,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CL)的研究人员就预测:到 2025 年,单身人士将能够根据他们的 DNA 在实验室里就完成配对,约会网站将不再存在。机器或许将主导我们的对象选择。
除了实验室配对,届时另一个可以想象的场景是,我们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将能随时跟踪记录我们每天的动作及生理特征,比如目光接触、心率血压以及言语交流的模式,并将其与 DNA 分析结果相结合,而最终的结果将汇总至像是 Siri、Alexa 之类的语音助理上,充当用户 7x24 小时的爱情教练,随时打理用户的爱情生活,听起来就像《黑镜》或是《她》里会发生的剧情一样。
或许在机器的帮助下,未来人人都将拥有「高质量」的爱情生活:女朋友不会再嫌男朋友不够关心自己,男朋友也将在机器指导下拥有一整套「哄女朋友话术」。
然而这听上去到底是浪漫还是毛骨悚然?问题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技术边界上。
或许从本质上来说,爱情无非就是人类的荷尔蒙、多巴胺等激素在作祟,但对于人类来说,于激素之上建立起来的对情感的认知塑造了人类自身,并被人类赋之以「意义」。
爱情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或许是一次回眸,或许是几句细语,也是这些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向内探索自己内心、向外与他人构建联系并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假使这一切过程在未来也要通过机器来完成并通过机器被完全确定,爱情的「意义」或许也将随之消失了。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DNA 相亲」?你会更相信感觉还是科学?
粉丝可添加论坛君微信(ltj_001)进入粉丝群(添加时请备注简要个人信息,昵称+学生或某公司职位)
你可能还想看:
美国最顶尖的材料学家全是中国人,为什么我国材料工业水平仍然落后?
欢迎关注公众号:创业黑马集中营(ID:cyhmjzy),为您提供一手创业资讯、产业案例分析、投融资趋势…… | 编辑:Su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