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胜利始于工厂而非战场。在缺乏应对无人机时代制造深度的背景下,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特发布《释放美军无人机主导权》备忘录,承诺"强化新兴本土无人机制造基础"并向一线部队下放采购权。但兑现承诺远非调整采购流程或批准"数百种美国产品采购清单"所能达成——这需要国家层面、战时规模的工业动员。
工业政策须聚焦自主系统量产:既要建立新企业与开发新技术,更需高效开发现有国家工业基础。
塑料领域:美国年产量约1300亿磅,注塑产业实力较厚——全球顶尖成型机制造商米拉克龙总部位于辛辛那提。现代无人机机身采用两片粘合注塑壳体(重约1磅),即便年产十亿架也仅消耗不足1%产能。
电机领域:第一人称视角/小型游荡无人机依赖无刷直流电机,其由精密机加工钢铝部件、强磁体及铜绕组定子构成。美国二级汽车供应商已具备年加工超十亿精密件经验,哈灵精密等企业能运用高速数控机床专长(单机日产五百万电机子部件且近零人工干预)。联盟绕线设备、小田原自动化及Noveon等磁体新创企业可补全产业链。作者认为在政府投资与需求信号支持下,12个月内实现纯本土无刷直流电机全链生产(单价约30美元)完全可行。
电池领域:十亿架无人机需约0.25太瓦时锂电产能,而美国明年预计产能仅0.8太瓦时。虽将重压供应链并削弱电动车产能,但数据表明可行性关键不在技术创新,而在于与电芯厂商签订长期承购协议。
印刷电路板挑战更大:美国全球份额从30%跌至4%。但TTM科技、顶峰互联等企业仍保有可快速扩产的生产线。
摄像头领域:未来战争所需无人机仅需廉价CMOS模组。中国供应商单件售价低于10美元。美国通过转用年供货数百万辆汽车的现有车载摄像头产线,可达成同等性价比。如密歇根州麦格纳电子科技公司(现年产数百万驾驶辅助模组)可分流部分产能,随需求增长增设产线。
组装领域彰显美国工业实力:优化后的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仅含约10个部件(含电机子系统),相较年产千万辆、含三万个零件的乘用车(年组装三千亿零件)可谓九牛一毛。十亿架无人机组装量仅占当前汽车产能的1%。此案例证明美国可调用现有产业经验与熟练劳动力实现目标。
为赢得规模优势并释放持久经济效益,需将量产能力与软件驱动的技术弹性结合。模块化代码堆栈使小型自主系统群升级为"硬件赋能、软件定义"平台——通过固件更新即可转换功能:本周是巡飞弹药,下周变农田喷洒机、仓库拣货员或钻井平台检测仪。驱动无人机的低成本微控制器与AI库同样适用于工厂机器人、海底监测器及医疗助手。向公私部门开发者开放此架构,将催生跨行业实时解决方案,在初始国防投资基础上创造数千亿美元价值及额外税收。
综合各项数据可见:12个月内建成百万架年产能试点线、三年内扩至千万级、五年内通过并行扩产达亿级规模完全可行。此路径可在国会决断时直指十亿架年产能目标。
或有观点认为规模对抗非最优解,应发展定向能、干扰器或精密拦截器等新技术。此类手段虽具价值但经济性不足:用百万美元导弹击落500美元四旋翼无人机的效费比失衡;即便激光杀伤链加速至每秒一发,防御10公里战线抵御百万无人机群也需约278台兆瓦发射器(算上光子损耗需800兆瓦,近乎核反应堆输出)。对抗廉价机群的唯一解方是成本相当的防御机群,其消耗速度需超越敌方补充能力。
美国工业政策成功关键在于聚焦需求信号而非中央计划。五角大楼备忘录将无人机霸权定义为"流程竞赛与技术竞赛同等重要",与此需求信号型政府规划理念高度契合。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未设计B-24解放者轰炸机——而是向福特公司保证:若柳树跑工厂实现每小时一架产能,政府将包销所有产品。当今同样需要此般明确承诺。
无人机群工厂非沉没成本,而是引发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等领域商业机器人革命的登月计划级项目。每美元投入都预示未来军民两用市场:正如NASA阿波罗导航计算机孕育硅谷,无人机群项目将同样催生新一代电力电子、电池化学、先进塑料及AI边缘设备。
赫格塞特在备忘录中声明:"新兴技术需新资金渠道。为应对无人机紧迫需求,正研究行政命令14307所述投资方法。"据此,国会应批准五年期250-300亿美元采购计划(约等于海军三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造价),按预定价格上限采购第1类无人机及其组件。国防部对工业界的信息须毫不含糊:建成生产线,我们清空装卸台。
还应激励承包商与汽车一级/二级供应商合作生产机身模具、精密金属件、摄像模组及传感器。这些企业已掌握百万量级六西格玛品控能力——唯缺转型动因。有保障的无人机订单即为此动因。当本土产能突破一亿架,美国应向愿复制产线的欧洲及印太盟友提供出口方案。分布式生产既增加敌方打击复杂度,又强化集体威慑力。
参考来源:waronther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