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冬季以来,乌克兰前线的僵局促使交战方更多使用深度精确打击手段,以寻求难以在前线实现的军事效果。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正与无人机及日益多样化的制导弹药协同使用,利用敌方防御缺口打击各类高价值目标。此类打击的密集运用使欧洲国家不仅意识到自身脆弱性,也暴露出该领域能力的局限。冷战结束后长期被忽视的欧洲深度打击能力,目前主要依赖高性能空对地投射系统(但装备数量有限),陆基打击能力则多为冷战遗产的残余。
深度打击概念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破前线僵局的需求,随着远程轰炸机及后续火箭与远程导弹的发展,于20世纪逐步成熟并多样化。1960年代后虽与核威慑紧密关联,但仍保持重要常规维度。冷战的终结与高强度对等冲突前景的消失,导致此类能力使用减少——缺乏可确定打击纵深的前线。美军全球快速打击能力的系列展示,使该议题上升至全球层面。
技术演进持续加速,各国着力提升打击系统的速度、精度与隐身性能。其他战区也涌现大型深度打击武库:大国正发展区域拒止能力,包括可威胁驻日、菲美军基地的超远程投射系统;作为回应,美国及其盟友(如韩国)加速部署战区级威胁武器;伊朗及其代理人将远程打击能力作为针对以色列及潜在地区竞争者的战略支柱。
经历数十年国际军控体系的持续弱化后,欧洲目睹俄军在乌克兰冲突中实现打击体系快速升级。远程无人机与导弹齐射结合,形成多样化飞行轨迹,使双方防空任务复杂化。这类制造成本低于现代巡航导弹的投射系统可能被非国家行为体掌握(如也门胡塞武装),对当前防空体系主要针对高端威胁的欧洲军队构成重大挑战。乌克兰冲突不仅质疑欧洲的深度打击能力,更考验其防御此类威胁的效能。
法国在该领域具备坚实但有限的能力。空天军与海军可依赖SCALP(远程自主常规巡航导弹系统)与MdCN(海军巡航导弹),预计2030年前完成升级。但由于资源限制,弹药采购量有限且部分SCALP已转售乌克兰。陆军现役火箭炮将于2027年退役,其80公里射程在欧洲军队中处于落后水平。乌克兰冲突凸显应对分散式威胁需更远射程,法军地面火力升级计划拟将射程提升至150公里以上——冷战结束后因需求与预算不足长期被忽视的领域。发展远程陆基火力也有助于法国在北约框架下履行自主陆军军团的义务。超深度(1000公里以上)打击能力研究已在欧洲多国框架内启动,海空投射系统正通过与英国合作研发更快、更机动与隐身的型号。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深度打击能力正发挥更重要作用,迫使各方必须加强攻防两端能力建设,否则将陷入战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