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ChatGPT 的文章铺天盖地,但是真正讨论得深度有内容永远稀缺。这次是M小姐第一次正式约稿,来自数据科学大牛,也是B站上小有名气的 Up 主:课代表立正!

一项新的技术开始,总会有太多或高或低的噪音,对于要做决策的人,常常会觉得抓不住重点,真假难辨。这篇文章,是M小姐看过的关于大语言模型(LLM)最为直击本质的分析之一。其中的思考框架,可以指导你一直follow整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你从爆炸又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找到做出对个人和企业最有价值的决策思路。文章开始之前,也推荐你去收藏并收听M小姐和课代表分别录制的两个 podcast. 一个重在技术,一个重在应用。都是干货满满,相信会让你对整个大势的理解更加完善。

NOTE: 如果你希望进一步探讨 AI 的话题,欢迎在后台给M小姐留言!想要跟本文作者交流,可以直接邮件至 kedaibiaolizheng艾特gmail.comNOTE 2: 扫码收藏本文的腾讯文档,后续作者会持续更新!

以下就是正文,enjoy!

我们判断,如果ChatGPT不犯大错,两年内,整个科技行业甚至人类社会都会被颠覆一遍。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在ChatGPT纪元中,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也许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能力。我们这里提出五个关键问题,并且试图抛开网络上的二手观点,做出基于原理的判断。围绕这五个问题,我们会把所需要知道的相关技术背景,尽量简洁,但是尽量无损地总结清楚,不说废话。 哪五个问题?

**- 是什么:**ChatGPT是范式突破,还是过往AI的延伸? **- 会怎样:**ChatGPT两年内会达到什么水准? **- 行业格局:**ChatGPT以及GPT有壁垒吗? **- 如何参与:**我们未来应该如何使用ChatGPT? **- 人文:**人类和ChatGPT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对人类社会的冲击?

还有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ChatGPT不会开源的**,因为AGI是一个危险品。依赖开源+抄的公司可以死心了。指望原子弹开源吗?我们搞清楚这五个问题,就能判断市面上大多数解读ChatGPT的观点,无论从技术、商业、投资,等等角度,是否靠谱了。其实就两个关键:

  1. 对ChatGPT新能力的认知:这新能 match 力到底是什么,有多大“不一样”?那个“不一样”能带来多少新的可能性?
  2. 对“能力获取难度”的认知:ChatGPT如何获得的?别人获取类似能力,难度有多大?

文章结尾我们会做一下总结。让你下次见到某大模型,可以判断这是ChatGPT的80%还是0%。也可以判断自己的工作会被ChatGPT取代多少。 为什么这样问?最近到处都在讨论ChatGPT,宛如6000点时候的A股,但是对于ChatGPT这样一个人类高科技结晶的新物种,不先搞清楚它“是什么”和“如何牛逼的”,那就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基于原理的判断,看ChatGPT就像看元宇宙、Web3、自动驾驶一样,觉得好像牛逼,也有一套看似自洽的逻辑,以及振聋发聩的“洞见”,其实只能被别人牵着走。 搞清楚ChatGPT“是什么”和“如何牛逼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大佬们也没有达成共识。 比如Meta的AI负责人,深度学习三大佬之一的LeCun就不看好,认为这就是个基于auto-regressive(自回归)的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从方法上来讲没有啥范式突破。只是因为OpenAI是个创业公司,大家宽容度比较高,ChatGPT在乱说话,大家也能容忍。 另一面,ChatGPT的火热就不说了,比如特斯拉的首席AI科学家就选择回到OpenAI,共建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也是OpenAI的追求目标);Meta的VR创始人卡马克选择离开Meta,自己开一家AGI公司。另外一篇文章截取了大佬们的赞誉: 神奇的点就在于,双方也许都是对的。ChatGPT的确不是一个“新的模型”,而是即有模型的发展与组合;但ChatGPT又足够不一样,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AI相关的从业者,有第一次见到光的感觉。我们第一章会花大篇幅去讲一下为什么ChatGPT的原理是填词,但它的新能力却远远不是“填词”而已。 技术插播:“自回归”“大语言模型”是两个关键词****自回归的意思是,我先用模型预测下一个词是什么,然后把预测出来的词带入模型,去预测再下一个词是什么,不断迭代。这是过往语言模型的通用范式。也能让各类语言类任务统一成“生成式”任务语言模型的大是指海量参数,从而能吸取海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是在transformer模型之后成为可能的。大语言模型本身也值得技术科普一下,我们在第一个问题中展开

1 开头:ChatGPT的最基本版历史

开始问问题之前,有一些必要的技术科普。我们着重参考两篇综述,尽量抓重点:- 大语言模型技术精要(链接)(知乎,by 张俊林)****- ChatGPT的各项超能力从哪里来(链接**)by 符尧****

**

第一份综述主要讲了大语言模型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突破,第二份综述主要讲了ChatGPT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模型“做到了什么”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做法”。我们把两篇文章的重点挑出来,标注一下里程碑事件,和其意义。 事件

意义

Transformer问世

让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自由吸收”数据中的知识 大语言模型突破了参数和算力限制,从此语言模型也进入参数越多,数据越大,模型效果越好的时代。 LLM内战,逐渐吊打老NLP

Google的Bert路线和OpenAI的GPT路线各有所长 GPT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任务”,兼容了几乎所有NLP问题;但是Bert比GPT2表现好。此时大语言模型已经开始吊打传统NLP模型了 GPT3问世

展示in-context learning能力,简单调教下就能吊打精调过的很多模型 一方面让GPT模式初现一统江湖的潜质,一方面GPT3的** in-context learning能力,展示了和过往ML的fine-tuning模式的本质区别**,我们在下面单独详细展开 ** - InstructGPT**

ChatGPT的交互模式,让GPT的能力,更加贴近人类真实交互方式 在in-context learning基础之上,进一步降低了prompting的门槛;一定程度解决了GPT-3生成结果与用户期望不一致的非预期输出,大幅降低了有害的、错误或偏差的输出结果,让GPT更符合人类胃口 ** - GPT读代码**

代码训练能力的提升是GPT3到GPT3.5的重要迭代之一,模型可从而可以生成代码和理解代码 Codex模型读了大量代码,之后的GPT3.5模型涌现出了“乌鸦”的能力(第一问详解)。不光能读懂和生成代码,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推理能力也解锁了 ** - RLHF**

ChatGPT背后的核心技术之一,让模型学习人类的偏好 全称是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通过构建人类反馈数据集,训练一个reward模型,模仿人类偏好对结果打分,是GPT-3后时代LLM越来越像人类对话的核心技术 ChatGPT

InstructGPT的亲戚,但一些优化方式也带来了ChatGPT的更泛化和准确能力,再次引爆了AIGC ChatGPT总体来说和InstructGPT一样是使用RLHF进行训练,但模型是基于GPT3.5,而且数据设置上也不同。ChatGPT是一个输入,模型给出多个输出,然后人给结果排序,让模型可以学习人类的排序策略,即使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看起来也很合理的样子。 这里面再强调一个关键点。GPT3之后,很多能力是“涌现”的。即不是线性发展,可预测的,而是突然就有了。至于这对于OpenAI的人是早晚会发生,还是完全未预料,我们就不知道了。**

**这几个“涌现”出的能力,尤其是“乌鸦”的能力,是ChatGPT和过往AI的范式不同,也会是我们这次讨论关注的重点。“涌现”也是大语言模型很神奇的一点,这些能力我们发现模型随着数据量和模型大小的提升,就突然具备了,但是我们对这些能力怎么出现的,只有猜想,没有共识。这篇文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比较。 下图是GPT-3到ChatGPT的演变历史 如何分辨真假ChatGPT结合上面的图和表格,我们简单梳理一下:

  1. GPT-3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艳的LLM,这个两年半前的播客有当时early-adopter的视角,但GPT-3还勉强属于“量变”,到现在,也不是最厉害的LLM
  2. GPT-3.5通过InstructGPT的模式 + 阅读代码, 涌现了“乌鸦”能力,产生了质变。但是还没找到合适的应用界面,也不符合人类喜好
  3. ChatGPT在RLHF的帮助下,找到了GPT-3.5和人类自然语言的合理接口,解锁了模型应用的前景

所以我们要记得,厉害的模型是GPT-3.5,厉害的应用方式是ChatGPT。应用方式相对很容易复制,RLHF有难度但也不太难,真正难的是“乌鸦”能力的复现。如果我们要关注能不能做出来ChatGPT,要关注的是各家LLM离GPT-3.5的“乌鸦”能力有多远,在一个没有乌鸦能力的LLM上套一个ChatGPT的应用方式,只是东施效颦,但估计也是国内各个公司会普遍采用的方法。 这里说“应用方式相对容易复制”,但是不意味着这个应用方式不够颠覆。iPhone出现时,很多人也只是觉得没有什么颠覆技术,只是个不错的集成方案。但那些人没看到的是,iPhone是第一个“为了适应人而设计的智能手机”而非“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的智能手机”。iPhone的交互方式和各种传感器,让iPhone慢慢变成了人类的身体的一部分,一个带来更多信息,高效交互的器官。 ChatGPT已经接近人类调用算力和数据的最终极形态了,其应用方式本身当然是足够厉害的。我们在第二问,ChatGPT会取代哪些工作里,详细展开。 这里也牵涉到了一个重要的题外话,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很多资深AI从业者,如果不去深究LLM的细节,而是用过往经验猜想ChatGPT的能力来源时,会产生严重的错误理解。我们总结了一下,发现这误解大概是发生在in-context learning和instruct这一模式,和过往模型调教有什么区别上。尤其是对“fine-tuning”这个词的理解上。这里就单独展开一下。 重要的题外话 -- AI从业者为什么对ChatGPT有错误理解?过往的NLP模型是按照具体任务和具体数据来训练的。所以数据质量越好,模型效果越好。而且最好只有正确数据,没有错误数据。 大语言模型有一个重要不同,是“数据越多”越好,而数据质量变成了重要,但稍显次要因素。 在一开始,大模型想要在特定任务上取得较好效果,也需要那个领域的具体数据去“fine-tune”一下。通过大量的例子,先教给模型,那个领域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调节一下模型的权重,从而输出恰当的结果。 这和过往模型的范式是差不多的。这样的应用明显非常有局限。每做一些新的事情,或者数据分布有明显变化,都要重新训练一遍模型。而新事情和新数据无穷无尽,模型就只能刷新。但是模型的刷新也可能导致过去做得好的事情突然做不好了,进一步限制了应用。 而GPT-3涌现出的in-context learning能力(现在其他大模型也有,比如Google的PaLM,同时不确定GPT-3是第一个涌现的,希望得到指正)和上述范式有本质不同,“过往的fine-tuning”需要更改模型参数,也就是说,换了个新模型。但是in-context learning,模型并没有变化,却能在新数据上表现更好。研究甚至发现,你给大模型一堆范例,只要对应关系整体是对的,这时候改变具体对应的顺序,大模型仍然能输出正确的结果。这真的很神奇。再重新强调一遍,模型没有变化,没有被重新训练,但是能“理解”新数据,并且表现更好! 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在GPT-Codex版本解锁了推理能力,以及InstructGPT提出了instruct这一方法,他们合体的ChatGPT在in-context learning的基础之上,展示出了具备理解、推理、演绎能力的样子。我们在下一章详细展开。节省篇幅,虽然能力是在GPT-3.5上涌现的,我们接下来都说ChatGPT了。 ChatGPT是范式突破吗? 机器学习发展了这么多年,遵循同一个范式。哪怕2016年大火的AlphaGo,也完全没有脱离这个范式 -- 鹦鹉学舌。 过往机器学习的范式 -- 鹦鹉学舌机器学习,包括深度学习,所遵循的范式是“data fitting”,即找到数据中的**“对应关系”**并应用。具体来说,就是Y=f(X),给定一些优化目标,机器学习寻找X和Y的对应关系,来优化一个特定的方程。对应关系找得好,让我们在见到一个未知的X‘的时候,也能根据规律,总结出Y‘是什么,能最好达到设定的目标。 从信息论的角度,这样的范式,所能总结的规律,应该是在“已有X所包含信息的范畴之内”。换句话说,遇到一个新的X‘,虽然没见过,但是应该和过去的X长得差不多。用图像识别举例,如果模型只在小狗小猫的数据上训练过,是无法区分马车和汽车的。 这就很像鹦鹉学舌的机制。鹦鹉是不知道那段话的意义的,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这个发音,并且模仿了出来。计算机能更加精准地进行控制和编程,配合其他模块能力,就能让“寻找对应关系”这个能力,发挥更大作用,比如:

  • 图像识别 + 搜索,就能高效找人
  • Matrix completion + 用户数据收集,就能高效推荐
  • 把游戏规则恰当转化为优化方程 + 问题的局部抽象 + 自己生成对局训练,就能下围棋

举例:推荐算法的原理 想象一个矩阵,横着是不同的人,竖着是不同的短视频,格子里是这个人对这个短视频的兴趣指数,我们要想方设法填满这个格子,给每个人推荐最感兴趣的短视频。

核心问题是在每个人都没看过99.9999999%短视频的情况下,这题怎么解。 有很多种方式,传统的运营、策略,也是一些方式。现有算法的主要做法是

  1. 把每个视频抽象成特征
  2. 把每个人抽象成特征
  3. 通过特征对特征的方式进行泛化和填表,如果用人来理解的角度,可能是
  • 中年男人喜欢看钓鱼(内容+画像推荐)
  • 你同事们喜欢看老板点赞过的视频(关系链)

看过AB的人喜欢看C(collaborative filtering)

但是记得,模型抽象出来的特征是适合机器理解,而不是适合人类理解的。用人类能描述的方式去描述机器的优化,注定是降低效率的。 由此可见。过往AI应用的拓展主要是来自几点:

  1. 高质量的数据,模型的发展,算力的提升,让模型越来越准、快、和发现更多更深的“对应关系”,能进行更好的优化
  2. 更好地把商业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
  3. 和其他能力的深度结合

但是这些都是基于“鹦鹉学舌”这一范式的。过往的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发展了那么多年,语音助手能根据指令来达成一些目标,但是从来都没有真的“懂”那些指令。过往的NLP只能做“填表”,必须背后有一个人设定好具体的任务,规划好如何把语音或者文字形成固定的function,该function如何调用相应的能力。如果没有人提前规划,那模型就无法实现。 这篇文章总结的非常好,这里就不赘述了。

  • 亚马逊Alexa的思路和大多数商业语音助手的思路就是招一群程序员来写if then,高情商说法是针对具体使用场景做深度优化。(这里有总结)

  • 谷歌的思路是用一个大模型做底座,一堆小模型做输入,另一堆小模型做输出。这条路也遇到明显瓶颈

归根结底,离开了“懂”的能力,鹦鹉的设计师,是很难穷尽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应用组合的。说这么多,是为了告诉大家,“懂”这件事,是过往AI梦寐以求都想突破的瓶颈。 “懂”字,如果深究的话,会发现大家对它的定义其实存在很大分歧。我如果让狗狗伸手,狗狗伸手了,是“懂”吗?过去NLP的懂和ChatGPT的懂,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的问题存在其他词汇中,比如理解、推理、演绎、创新,等等。所以想要真的抓住ChatGPT新能力的本质,描述就要更加精确和具体。 正好,华人最厉害的AI学者之一,朱松纯教授,在2017年有一篇思考人工智能和智能本质的文章,开篇所举的例子,就非常深刻、精确、具体地抓到了这一本质。我这里复述一下。这篇文章80%的价值,可能就在这一个例子上。 ChatGPT可能的新范式 -- 乌鸦下面是原文,介绍了乌鸦是如何“感知、认知、推理、学习、和执行”的: 总结一下,城市中的乌鸦通过观察,自主串通了

  • 汽车能压碎坚果

  • 红绿灯能控制汽车

  • 车能撞死我 这三件事情,从而利用红绿灯和汽车,来帮自己达到“安全打开坚果”这一任务结果。 如果类比成机器学习模型,过往“鹦鹉学舌”范式的解法,是要求所有乌鸦可以共享一个大脑,它们有很清晰的优化目标,即“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打开坚果”。它们的方式是,随机尝试所有事件的组合,并向着最优解的方向不断演化。 但现实世界的乌鸦无法共享大脑,也不能去冒着死亡风险去尝试所有可能。乌鸦只有一次机会,把观测到的两个现象,产生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并应用在一个全新的场景下。这里最接近的词汇可能是“inference”,是“基于证据和逻辑推演,得到结论”的过程,有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猜测、抽象、泛化。举个例子,**这篇文章**把朱教授对于乌鸦的比喻,跟ChatGPT最本质的能力联系起来,就是在做inferencing这件事。 但很明显,inferencing不是乌鸦智能的全部。而且在机器学习领域里,inferencing特指使用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来预测新的数据这一件事,会产生误解。其他词汇也有类似问题,所以我们在自己文章里,会直接使用“乌鸦能力”来指代ChatGPT的新能力。在对外交流时,我们没办法每次都把乌鸦能力是什么解释一遍,所以我们会用“理解”能力来进行指代。 从“乌鸦”到“理解”,当然是一个信息量损失很大的过度概括。但是好处是可以把ChatGPT的本质能力凸显出来。过往互联网的两次能力跃进一次来自于搜索,一次来自于推荐,现在ChatGPT带来了“理解”,也非常有结构感。 ChatGPT看似拥有乌鸦能力的证据之所以说“看似”,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乌鸦为什么会有inference的能力,我们也不完全知道LLM为什么会有“达成inference效果”的能力。 我们知道的是,LLM激活inference能力的方式一定与人类和乌鸦不一样。所以我们不把话说死,只说看似拥有,不确定真的拥有。为了节省笔墨,我们接下来就不说“看似”了。 是否真的理解真的很难说,但是有这几点感受很明显:

  • ChatGPT拥有in-context correction的能力,即如果说错了,给出矫正,ChatGPT能“听懂”错在哪儿了,并向正确的方向修正。in-context correction要比in-context learning难了太多

  • 描述越详细清楚,ChatGPT回答得越好。要知道,越详细的描述,在预训练的文本里越难匹配到

  • 在询问ChatGPT互联网上并不存在内容的时候,能给出较好答案(案例:我用ChatGPT学UE5)

  • ChatGPT能通过信息猜你心中的想法(案例:跟ChatGPT玩20 questions)

  • 你可以制定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让ChatGPT和你玩,ChatGPT可以理解 前两点是本质,后三点是体感。 回过来对比过往NLP模型范式如何能达到类似效果,就能看到ChatGPT的神奇之处。过往模型一定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设计,而且只要说的话稍稍不够“结构化”,模型的表现就很难保证,更别提在模型资料库里,没有出现过的问题了。 如果认为ChatGPT范式创新的本质是乌鸦能力,那就应该想办法像图灵测试一样,有办法去定义和测量这一能力。我们承认,这里的思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也许下期再说。 打比方时间到把该说的细节说清楚,我们现在可以稍负责任地打比方,方便各位老板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了。虽然朱教授关于鹦鹉和乌鸦的比方是最精确的,但毕竟人不是鹦鹉和乌鸦,鹦鹉和乌鸦的能力到底有什么区别,也需要一番解释,我们还是打一个“人”的比方。 我们可以继续用“鹦鹉”来理解过往的ML,只是这只鹦鹉记忆力和检索能力都特别强,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理解事物对应关系的方式,让你给他看足够多东西的时候,TA就能找到对应关系。所以你给TA看的东西越多,离你的目标越近,TA的表现越好。问题是TA其实完全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没教的TA也不可能会。**

**ChatGPT是一个“开窍”之后拥有“理解”能力的人。理解能力带来了举一反三的能力,逻辑推演的能力,“知错”就改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如果用人去类比ChatGPT,问题也不大。提炼对比一下的话

过往ML:需要“喂”,之后“模仿”,基于的是“对应关系”ChatGPT:需要“教”,之后“懂”,基于的是“内在逻辑”后者的能力上限和应用空间,比起前者岂止百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兴奋焦虑。兴奋是因为可能性,焦虑是因为目前只有OpenAI一家做出来了ChatGPT,而且并不开源。 如果ChatGPT如此重要且牛逼,但所有人只能基于ChatGPT做应用的话,每个人都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了。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猜想未来”,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科幻小说,我们基于事实和底层理解,用科学的方式去尽量负责任地推演。

2 ChatGPT两年内可能达到的上下限是什么?

通过Prompt催眠ChatGPT,让它突破OpenAI的政策限制比方

  • 比过去的技术:过往模型是弓箭,ChatGPT是后膛枪。我们在观望马克沁什么时候出现。后膛枪也许一开始打不过弓箭,但是是热兵器迟早会淘汰冷兵器

  • 人类的作用:ChatGPT是不断迭代的交通工具。是需要驾驶员,但是能跑多快,跑多远,取代多少“人力运输”,确实也需要道路、司机、交通规则的配合(产品、商业模式等),可是纤夫肯定是大规模淘汰了

我觉得最准确的“这个机会有多大”的比方就是iPhone。我前面已经说了,就像iPhone让手机变成了人类器官,并且让互联网从桌面走到了身边一样; ChatGPT是终极的调用算力和数据的方式,AGI也能让AI从有限任务变成几乎能取代或协助人类的所有思考任务。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黄仁勋说,This is the iPhone moment of AI。 关键的信息1. OpenAI的GPT-4已经开发了三年+,大概率会“效率提升很多”,不确定“涌现哪些新能力”

  1. 确定的是起码会解决GPT-3.5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更加优化的数据-参数比例、更有效率的信息处理与规律发觉、更高质量的信息输入,等等。极大概率会比GPT-3.5的效率高很多,inferencing的成本低很多(很可能是百倍提升)

确定的是模型会有多大(大很多基本确定是谣言),会不会有多模态(之前确定没有,现在难说,不然Andrej Karpathy为什么要去呢),但是如果有的话,也是多模态理解,不太可能有多模态输出。更重要的是,知道GPT-4会涌现什么新能力。

多模态输入的问题是很难把多模态信息标准化到文本的token模式,所以现在ChatGPT是个瞎子,对世界的丰富多彩只能靠别人的转述来想象。

**

**2. ChatGPT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工程上都有相对简单的解

  1. hallucination/说胡话:因为ChatGPT没有对准确度进行优化,也没有引入搜索数据等做矫正(New Bing就不怎么说胡话了);而且人类也可以参与判断过程;另外就是先应用在自己能判断好坏的场景下做辅助
  2. 记忆力有限:OpenAI开放(收费)接口就行了,现有解决方法也很神奇,直接告诉ChatGPT,现在告诉你的内容只是一部分,听完了再回答我。就行了

危险发言:ChatGPT的自我审查能力不是基于规则的,而是基于理解的。那其实更加可调节。给出尊重基本规则下,发言尺度可调节的ChatGPT,也是OpenAI公开发表的愿景

3. ChatGPT拥有“理解”能力之后,展示了能结合更多能力的巨大潜力,比如能写代码,做分析,做总结,做营销方案,并且快速变得更好用

4. OpenAI内部对AGI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视

a. 能力是涌现的,意味着人类是不理解的,也自然会有担心。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天网,但是会不会突然就能破解当前的加密算法?这就很难说 b. 所以OpenAI极大概率是不会开源LLM的

推演结论****1. ChatGPT的成本会直线下降,尤其inference的成本会小两个以上数量级中文媒体对ChatGPT成本的猜想大多不靠谱,我们只选择两条信息源

  • Sam在公开场合曾说过ChatGPT的inference成本是每条几分钱
  • Key Takes from ChatGPT and Generative AI.pdf,根据Jefferies Research的详细调研,ChatGPT的inference大概率是使用闲置x86 CPU,而非GPU进行的

叠加我们对于inference和大语言模型优化空间的理解,我们认为inference成本直线下降是极大概率的。成本下降就意味着应用范围以及数据收集的能力。ChatGPT哪怕到了十亿DAU的水准(现在一亿DAU的估算也不靠谱),也是能做到免费的。最多限制一下每天的使用次数就行了。New Bing一度限制60条,现在也没了。这些实际使用中的对话无疑会进一步加强ChatGPT的壁垒。 PS:文章写完后的3.1日,OpenAI开放了ChatGPT的API接口,成本已经优化了90%,百万token只需要2.7美元,提炼token能力也大幅优化。这只是个开始。 2. ChatGPT“能力”子模型可能需要重新训练,但“知识”子模型只需要通过instruct prompting的方式喂知识

前面说过,过往AI遇到一个新任务,需要在新任务的数据上重新训练一个模型。但是InstructGPT范式下,给新知识就够了,不需要修改pre-trained大模型。很多子任务,只需要运营ChatGPT的理解能力+知识量,那只要通过对话、引导、教育,不断调教,就能让ChatGPT在子任务中把新能力应用好。 这里最好的比方可能是钢铁侠3。如果打比方的话,ChatGPT是通用型铠甲,出厂就能干绝大多数的活儿。因为具备了理解能力+对话能力,对于绝大多数的工作,人类应该使用“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ChatGPT去完成工作。可以想象ChatGPT就像一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态度良好,也有理解能力的人。有耐心,给足够的context,就能做到不错的水平,比如给出医疗建议、给法律参考、写代码框架、做营销方案、做心理咨询、充当面试官,等等。 如果想对某些方面进行专精,比如牺牲对话能力来提高上下文理解能力,牺牲对话延续性来提高信息精度,等等,就需要回炉重造,进行调整。这里可能也会融合一些其他能力模块,比如搜索(new bing)、和其他模型的接口、工具使用,等等。这就像那些专精型铠甲。当然,能力+工具能解锁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就像Hulkbuster。 3. Prompting的能力会大幅增强,会适度开放,成为个人版ChatGPT已经在这样做了。 我们预测会进一步向着这个方向加强。除了是一个明显的商业化点,有两个更重要的意义:

  1. 可以让大家调教出来“属于自己的ChatGPT”,这个ChatGPT跟你长时间聊天之后能适配你的喜好,甚至学会你想让他学会的独有知识(注意,不是能力,能力只能激活)
  2. 在ChatGPT的闭源模型上,仍然可以让各个应用层发展出自己的独有竞争力。从而解决“我只能给OpenAI做UI”的焦虑

想象如下的场景。你的ChatGPT能记住你跟TA说的所有话,也能不断从你的反馈中学习。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营销经理,假以时日,你的ChatGPT的营销能力也应该吊打其他ChatGPT的营销能力。

4. GPT-4会大幅提升ChatGPT的能力,在多数领域达到“优秀员工”的水准我们现在明显是在范式革命的早期,成长曲线将是陡峭的。New Bing和ChatGPT已经展现出巨大差异了。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GPT4在如下几个方面几乎“必然”有巨大进步:

模型,大数据,更加优化的参数和数据比例 -- 参数越大越好,数据越多越好,但是合适的比例才能让模型充分吸收数据知识。这方面优化方向很明确 * 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数据集 -- OpenAI在“造高质量大数据”上的能力几乎独步天下了,而经过GPT-3之后的多年摸索,什么数据对增强什么能力更有用,即使不清楚,也早就有了体感,肯定可以更好调整(比如读更多代码,多语言的比例,等) * 可能的“能力模块融合”-- New Bing以ChatGPT为基座,延伸了搜索能力。那有没有办法把搜索能力直接融入到pre-trained大模型里呢?一些工具能力呢?我认为把“搜索能力融入pre-trained大模型里”的方式,和把RLHF融入ChatGPT的方式其实是类似的。所以应该可以基于一套pre-trained大模型,去比较高效地融入其他能力

更加强大的归纳、“理解”能力,看似更好的悟性,结合更多场景的调教,我预测在两年内,基于GPT-4的ChatGPT,配合调教,在大多数场合下已经能达到9级员工的水平了。详细会在第四问中展开。 ChatGPT的会取代大多数“搬砖”类工作“乌鸦”能力到底能带来什么颠覆性意义呢?意义在于ChatGPT已经接近于“人类调用算力”的究极界面了。从计算机发展以来,一直在三方面进行发展。

  • 算力和存储能力的进步:以摩尔定律为代表。在云之后,更让个人可以调用的算力几乎无上限
  • 数据的生产、总结,和使用:比如App上记录了很多用户行为,才能做更好的推荐
  • “调用算力与数据手段”的抽象与进化: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到虚拟机(对硬件的抽象)、云服务(对API的抽象)。详情请看**徐老师的文章**

后两者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编程仍然是阻止大多数人调用算力的门槛。现在,ChatGPT已经可以很好地进行编程辅助了。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向ChatGPT去直接要一个结果,而跳过中间的PM - BRD - 开发 - 交付的冗长流程。 我们退一步去思考一下,为什么ChatGPT可以取代这类工作?因为这类工作虽然是“技术”工种,但是其实“创新”的比重并不高。我们经常会用“搬砖”来自嘲自己工作的重复,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所做的无非是去理解问题,寻找互联网上已有答案,把两者进行对接,那如果ChatGPT能理解问题,归纳答案,自然能比我们干得好。 抽象来看,ChatGPT拥有编程能力,也拥有其他能力。大家需要思考自己工作的本质,是在真的做创新,把已有的点链接起来之后形成新的点,还是在“搬砖”?如果是后者,真的需要去试用一下ChatGPT,看看自己能不能确定比ChatGPT做得好了。 3 行业格局:C****hatGPT以及GPT有壁垒吗?

当然有,但是壁垒多高,取决于问题1、2的结论。我们把几种情况分列一下。

  1. ChatGPT的“乌鸦”能力不是范式突破,只是错觉

  2. ChatGPT的“乌鸦”能力是范式突破,竞争者6个月内就能“涌现”

  3. ChatGPT的“乌鸦”能力是范式突破,竞争者6-24个月才能“涌现”

  4. ChatGPT的“乌鸦”能力是范式突破,但是竞争者两年内都无法“涌现”

从实际使用体感来说,#1基本可以排除了。如果是情况#2,那各大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厉害的大模型只是时间问题,腾讯自己也有机会。就像有自己的云、自己的图像识别算法等等,虽然有好有坏,但是可以解决有无的问题。 **情况#2是很有可能的。毕竟ChatGPT没有大秘密,OpenAI做得到,别的公司也能做到。甚至很有可能,GPT-3.5所涌现的乌鸦能力,在其他大模型上已经具有或者在看到ChatGPT之后,转换方向,很快就能具有。只是现在还没有成熟的RLHF机制,没有像ChatGPT那样显得很懂你。 但是我们也有理由认真考虑情况#3、#4的可能性。后面会更详细展开,因为OpenAI的工程能力很强,而工程能力强到一定程度,是可以形成壁垒的。就像芯片飞机引擎一样,不是秘密,但是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出来。如果Google/Meta需要6个月才能复现ChatGPT“理解”的能力,可以认定其壁垒极高是很高的,尤其是工程难度极大。这个时候其他巨头想要“追赶”,就很难了。因为ChatGPT的数据飞轮优势已经几乎无法撼动。同时,国产ChatGPT基本不太可能了。 ChatGPT壁垒的来源

**

  1. G****PT-3是闭源的

OpenAI内部对于AGI的态度是非常审慎的,光从安全这一点考虑,都不可能把ChatGPT开源。所以国产机器学习依赖了十几年的“开源模型国产实现”路径,在ChatGPT上是不要指望的。这是一件考验真功夫的事情。

  1. O****penAI的工程能力是很强的壁垒

这是因为创始人真的懂,真的一直坚持AGI这条路,真的用心吸引到了这方面最好的一批人,形成了超高的人才密度。“增加模型参数”这件事需要工程能力,更难的是“让大模型有效地学习到大数据中的知识”,以及如何调教模型产出人类需要的输出,OpenAI自己的blog里都很强调。这里面的工程积累就可以类比“芯片”和“大飞机引擎”了。 下一步的工程积累必须站在上一步的工程突破上。而且要求过程中参与的工程师们都要有“原理性”思考的习惯。据打听来的消息,正是因为OpenAI超高的人才密度,才在互相碰撞中突破了诸多工程瓶颈。这些工程瓶颈到底有多难突破,我们不在其中,很难判断。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低估,有点自知之明比较好。

务实****的土壤很难长出OpenAI的能力

比如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模型也很大,业界也很羡慕,工程难度也很高。但是本质是面向业务目标不断优化的模型,所有都是基于现有模式进行优化,是不可能形成范式突破的。在务实的商业环境下,如果不能“一步一印”地为业务提供正反馈,整个模型的发展就很受限。老板能给三个月时间,但是很难在三年还没有突破的情况下给耐心,就算有耐心,团队士气也无法保障。 但是这里确实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没有OpenAI,没有Sam Altman和Ilya Sutskever,再给硅谷十年时间,能不能产生ChatGPT也很难说。所以不要太计较为什么XXX没有产生ChatGPT,只有OpenAI产生了ChatGPT。

  1. L****eadership的技术判断力是稀缺资源

New Bing与ChatGPT结合地这么快,效果又这么好,在创业历史上其实是罕见的奇迹。这是乔布斯和马斯克的段位,远超市面上其他人。这方面可遇不可求,不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来自M小姐的朋友圈 听说最近百度在国产LLM的卡位很好(其实并没有),但是让我猜测一把,Robin在自动驾驶上吃过一次亏,估计很难给LLM足够的资源与耐心。这就是leadership缺乏技术判断力,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动驾驶是个空饼,而ChatGPT是真东西的典型例子。

  1. 数据飞轮已经形成

ChatGPT不光是一个AI新范式,也是一个现象级成功的C端产品,又有微软的资源和渠道加成,很明显一上来就卡住了非常好的身位。这种情况下,ChatGPT的使用数据是可以不断反补模型本身的。ChatGPT的博客里也反复强调他们有独特的机制,让数据的使用、理解、生产,有紧密的闭环(参见:https://openai.com/blog/planning-for-agi-and-beyond)。 **复现ChatGPT“理解”能力要多久?**以上所说的五条原因都是“困难”。但是到底有多“困难”,还是需要量化。ChatGPT是一个一个学术界和业界都缺乏定论的新技术,具体的量化不太可能,所以我们这里抓住一个核心点,即“涌现‘乌鸦’的能力”,可能性有多高,需要多久?GPT本来就不是“完成各类子任务最厉害的LLM”,离开这一个核心,我们一定会陷入茫然。 很明显,无论中国出了多少个类ChatGPT产品,有多少个国产LLM,我们都知道,离ChatGPT能力最近的是拥有Deepmind,提出Transformer/T5/PaLM的谷歌。我们应该把90%的注意力放在谷歌身上。 “乌鸦”能力是涌现出来的,而不是有确定可复制的路径的。我们虽然知道其能力是在GPT训练到什么规模有涌现的,但是不确定别的模型在这个规模也会涌现同样能力,毕竟文本质量和优化方式差别很大。就好像引擎的原理都知道,但是能不能达到那个推重比,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掌握。 一个典型的话术会是“在OpenAI已经探明路径的情况下,花OpenAI 50%的投入,达到OpenAI 80%的效果”。希望看完上面,我们能认知到,直到Google复现了乌鸦能力,我们应该默认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基于能力是“涌现”的,要么100%,要么0%;叠加背后隐藏的工程难度,我们一定要准备好,面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OpenAI是唯一一个有乌鸦能力模型的可能性。 而国产LLM在Google做出来之前,就别看了,无论如何吹,不是ChatGPT,也成不了ChatGPT(希望我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去讨论复现ChatGPT需要多少张显卡了,没意义。

4 我们未来应该如何使用ChatGPT? OpenAI的的开放方式有待观望我们上文基于现有信息,技术理解,和我们的猜想,提出来了ChatGPT的最佳开放模式应该是增强和开放prompting的能力,让健忘的ChatGPT记得你交代的事情,从而让ChatGPT可以个人化。接下来就是GPT-4的开放和通过不同方式调教出来,各有所长的子能力模型。 但是以上都是猜想,真正的使用方式还是要看OpenAI自己如何开放。江湖传闻下一步是和Office Suite的深度整合。Notion AI已经给了很好的例子,确实很香。但是究竟是去增强微软现有产品,还是去成为下一代计算机?我认为OpenAI会选择后者。但是站在此时此刻,我们只能猜测和观望,以及做好人和ChatGPT的合理中间层。 ChatGPT Wrapper是我们当下可做的其实绝大多数人是不习惯于清晰表达自己脑海中想法的。所以虽然ChatGPT已经把“调用计算力的手段”无限趋近于最合理的手段(用自然语言要求结果),但是我们已经发现,“提出信息完整的prompt”,对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个高要求。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prompting的模版(比如这里:https://github.com/PlexPt/awesome-chatgpt-prompts-zh)。把这一层做好,一方面能显著提高大家对ChatGPT的使用效率,一方面也能让我们积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和揣测,从而和ChatGPT做好适配。 有雄心壮志的创业者可能会对这一前景感到不爽,但是取代iPhone和iOS的公司毕竟不多,而在Apple生态内,也大有可为。微信比锤子值钱多了。 对ChatGPT能力的合理运用对于ChatGPT,我们应该在现在的条件下思考更合适的应用:

  • 对症下药:ChatGPT不是搜索引擎、不是程序,我们就用它做它擅长的事情,而不是去做搜索引擎和程序可以更高效完成的事情

  • 择善而从:当前的ChatGPT是有明显的hallucination问题的,那我们就不能100%相信它的结论。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我们要在自己能判断对错的地方去使用ChatGPT提高我们产生想法,收集归纳信息的效率,但是人要来把关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有更大的局限,不谈算力和知识面,光从理解能力这一角度来说:

  • 人类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 人类有ego,会影响自己的认知,也会让观点带入感情色彩

  • 人类会故意偷换概念,等等 所以ChatGPT也许短期不会直接取代人类工作。但是两年内一定可以让一部分人的人效极大程度地提高。虽然说消灭工作的同时会产生新工作,但是很可能是消灭了一百个,产生了一个。那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下,假如ChatGPT理解能力更上几层楼,拥有了多种能力,并且说话也靠谱不乱说了,我们人类的竞争力还剩下什么呢?第五问会详细展开,我们先讨论两个常见问题。 2B2C都会有,但生产力价值>>娱乐价值ChatGPT的DAU增长是现象级的,而且大家都觉得很好用,所以会有很多2C应用的想象。但是我想提醒大家两点。 第一,ChatGPT显而易见的能力是在提升生产力上。而娱乐的价值未必很高,因为对话和阅读其实是一个门槛较高的娱乐形式。丰富性和深度,多数情况下也不是一个东西娱乐价值的重要因素。比如游戏想好玩,打击感一般比NPC栩栩如生更重要;一个短视频想吸引点击量,恐怕是话越少越好。所以建议少关注如何把ChatGPT应用到娱乐上,多关注如何提升生产力上,大方向应该没错。 第二,要记得这是一个颠覆型产品,而不是一个渐进式的改进。对于科技的early adopter来说,可能已经离不开它了(比如我),但是对于大众来说,遇到事情打开搜索引擎搜一搜,都不是普遍习惯,更别说去用清晰合理的prompt跟ChatGPT对话了。如果有这样的场景,其实ChatGPT也大概率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角色。 **《终结者》 vs《硅谷》**我的观点是AGI已经到来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拿一个完美的标准去衡量ChatGPT的话,会发现它已经在很多任务上超越了人类的表现。说实话,我已经开始觉得想尽量少跟人打交道,而尽量多跟ChatGPT打交道,因为像上文所说,ChatGPT有理性,没ego,也不会存心骗我。 那AGI会如何进化?这个时候我们要防止被科幻误导,如果限制ChatGPT的权限,那就不会发生《终结者》里面的世界。但是《硅谷》提到的AI的可能性倒不容小觑。在《硅谷》里,AI可以向着一个“更有效率的工具”这一目标自我进化,但很快,它就研究出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安全的加密算法了。如果我们让AGI有自我进化的目标,那确实要小心,会涌现什么样的颠覆型能力。这个我想太多也没用,我相信OpenAI是一家最懂AGI,最担心AGI滥用的机构之一。

5 **人类和ChatGPT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因为我们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非常不发达,这里只能从哲学寻求解答。BTW,除非脑科学产生重大的范式突破,不然neurallink这种脑机接口,是不可能实现大家想像中的那些功能的。但我们不是哲学专家,这里就仅供参考。

判断力

ChatGPT再厉害,也只能去吸取虚拟数字中的数字信号,是无法与现实世界做真实交互的。它可以听一万个专家告诉他做A就会得到B,但是不从真实世界中做实验,就无法从最底层确认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有判断力的根基。

“Eureka”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可以发现万有引力,从而预测星星的运动。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而在他之前全地球人天天看着日出日落,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如果那个时候有一个ChatGPT,一定非常笃定太阳绕着地球转。那个ChatGPT也许能从苹果如何落地推测出桃子如何落地,但是大概率无法推测出星星的运动方式。

当然,能发现万有引力的人也是少数。更有意义的是去识别这种思维能力到底是什么,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候发现浮力定律的时候喊了“Eureka”,大概可以形容这种“灵感并发、灵光一现”的瞬间。我们这里把这个瞬间稍稍具体地归结为“链接了数个相关的点,并且发现了第三个点”的过程。

增量知识

如果把现有知识归纳总结应用, 那必然PK不过ChatGPT。只有创造互联网上不存在的新知识,才可能是ChatGPT做不到的。注意条件指向,互联网上不存在的新知识,也未必不能从存量知识里总结出来,但是能从存量知识里总结出来的,一定不是人类的优势。

理解人

人类的文本知识里一定存在很多人性的理解,但是也一定有一些人性或者偏好,是没有被记录总结在文字里的。如果我们结合1和3,就会发现,去真实世界理解人,而不是去通过调研、问卷、网络资料理解人;去带来增量的理解,而不是去人云亦云地重复套路。才是人类相对于ChatGPT的优势。

6 总结

ChatGPT的范式突破是“乌鸦”能力。恕我能力所限,无法更简单地无损表达这一能力的本质了。如果允许有损,我会用“理解”能力来概括它最重要的一面。作为对比,过往ML的能力模式是“鹦鹉”能力,所做的是寻找“对应关系”ChatGPT的意义是对“调用算力、总结信息”最究极的手段,预测会在两年内有能力辅助人类取代大多数可被定义为“搬砖”类型的工作ChatGPT的“乌鸦”能力是涌现的,工程难度是极高的。我们应该抛弃各种噪音,聚焦关注Google是否能复现这一能力,从而判定这一能力到底有多难。而现在,建议我们的默认预测是这一能力很难复现,需要别人来用强力证据说服我们他们能复现我们对ChatGPT的使用应该观望OpenAI给我们提供的调用方式,在当下,我们应该聚焦用好ChatGPT,并且做好ChatGPT能力与我们所需要解决问题的的中间层 最后还有两个安利!

**作者的B站频道:课代表立正。**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访谈!来自作者的话:“总结太简单,但文章又太复杂。所以我应该会出一期视频,把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论据再精简一下。敬请期待!”——赶紧去关注!

最后,当然就是**M小姐自己的 Podcast, Onboard! **

从去年开始,不知不觉已经做了近一年了。现在已经上传了27期,每个都是超过一个小时的深度访谈。从国内独角兽创业者,到中美资深投资人,到海外顶尖企业实操者,每一期都诚意满满,挑剔的你一定不会失望。 比如,光是AI这个话题,我们就邀请到了 Google 大语言模型 PaLM 核心作者之一,Meta AI 研究院资深研究员,Stability AI 产品经理等最一线的硅谷人士,绝对独家! 未来几个月,我们还有更多关于AI的深度访谈,赶紧扫码关注吧(小宇宙、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s 等你常用的平台,同步上线!)

**Reference:**https://zhuanlan.zhihu.com/p/597586623https://mp.weixin.qq.com/s/7N3HveaIfn2N-zKjBoRL1Ahttps://yaofu.notion.site/A-Closer-Look-at-Large-Language-Models-Emergent-Abilities-493876b55df5479d80686f68a1abd72f#b8609bc4b61045db924002de43ae138dhttps://guiguzaozhidao.fireside.fm/gpt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K411c74X/https://mp.weixin.qq.com/s/-wSYLu-XvOrsST8_KEUa-Qhttps://github.com/hwchase17/langchain/blob/master/langchain/prompts/prompt.pyhttps://openai.com/blog/how-should-ai-systems-behave/https://openai.com/blog/introducing-chatgpt-and-whisper-apishttps://mp.weixin.qq.com/s/7HLtL5fkIkFNe2ZGxMwJ2ghttps://openai.com/blog/planning-for-agi-and-beyondhttps://github.com/PlexPt/awesome-chatgpt-prompts-zh 都看到这儿了, 还不关注一下这么有诚意的公众号? 点赞打赏转发三连 我也没意见 :)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

【万字实录】OnBoard! x 神策数据CEO桑文锋:神策0-1-10的三个关键阶段,SaaS新常态下的新思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EyNjc0OA==&mid=2247501228&idx=1&sn=1ae9d34a50449341fb2c050b871d2012&chksm=fa88b21fcdff3b09755476133a38b9b2df27d593101ae11402046115495f2842a35360532138&scene=21#wechat_redirect) [

13000字的Figma研究笔记,聊聊Product-Led Growth的误区与思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EyNjc0OA==&mid=2247490531&idx=1&sn=d4fbab7a9e29b5e26845f239bbdc8961&chksm=fa8b6c50cdfce546c3ce11c25a0c6f70ae7ae736863e86fa0ac3833f7f273da3b755c073ae06&scene=21#wechat_redirect) 【中美连线复习笔记】来自硅谷一线 SaaS 公司的 Product Marketing 实践与思考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99

相关内容

ChatGPT(全名: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美国OpenAI 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 [1] ,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任务。 [1] https://openai.com/blog/chatgpt/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迈向AGI的第一步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3年4月18日
从ChatGPT看AI未来趋势和挑战 | 万字长文
专知会员服务
171+阅读 · 2023年4月18日
ChatGPT 提⽰词⼿册
专知会员服务
159+阅读 · 2023年4月11日
【ChatGPT系列报告】2023年AIGC应用与实践展望报告,47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9+阅读 · 2023年4月10日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GPT-4 如何赋能应用,3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5+阅读 · 2023年4月9日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如何改变银行业?
专知会员服务
139+阅读 · 2023年3月11日
【ChatGPT系列报告】AIGC专题二:ChatGPT更懂人类的叙事
专知会员服务
173+阅读 · 2023年2月15日
毫末智行,首推自动驾驶「ChatGPT」
机器之心
6+阅读 · 2023年4月12日
ChatGPT 提⽰词⼿册
专知
13+阅读 · 2023年4月11日
阿里版ChatGPT就快来了
机器之心
4+阅读 · 2023年4月4日
面试官说你回答的不够深入,怎么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1月15日
后流量红利时代,增长应该怎么做?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1月9日
关于AI大模型的一点思考和讨论
极市平台
3+阅读 · 2022年11月7日
做公众号,如何做好系统内容规划?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7月16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迈向AGI的第一步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3年4月18日
从ChatGPT看AI未来趋势和挑战 | 万字长文
专知会员服务
171+阅读 · 2023年4月18日
ChatGPT 提⽰词⼿册
专知会员服务
159+阅读 · 2023年4月11日
【ChatGPT系列报告】2023年AIGC应用与实践展望报告,47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9+阅读 · 2023年4月10日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GPT-4 如何赋能应用,3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5+阅读 · 2023年4月9日
【ChatGPT系列报告】ChatGPT如何改变银行业?
专知会员服务
139+阅读 · 2023年3月11日
【ChatGPT系列报告】AIGC专题二:ChatGPT更懂人类的叙事
专知会员服务
173+阅读 · 2023年2月15日
相关资讯
毫末智行,首推自动驾驶「ChatGPT」
机器之心
6+阅读 · 2023年4月12日
ChatGPT 提⽰词⼿册
专知
13+阅读 · 2023年4月11日
阿里版ChatGPT就快来了
机器之心
4+阅读 · 2023年4月4日
面试官说你回答的不够深入,怎么办?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1月15日
后流量红利时代,增长应该怎么做?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11月9日
关于AI大模型的一点思考和讨论
极市平台
3+阅读 · 2022年11月7日
做公众号,如何做好系统内容规划?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阅读 · 2022年7月16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