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凸显地下空间战略日益重要——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正将其发展为关键趋势。尽管伊朗深埋设施的深度规模远超哈马斯隧道,但两者有共同的核心逻辑:利用地下结构隐藏并保护核心军事资产。纵观军事史,地下空间战术价值显著;而在现代战场,其战略效用正被深度开发。由此美军在伊朗遭遇的军事挑战,与以军在加沙的经历日趋相似。
面对以色列技术赋能(且技术依赖型)军队日益强大的传感器与情报收集能力,伊朗及其代理人十年内已将隧道战与深埋设施发展为有效对抗策略。
哈马斯在武器、技术、专业知识及训练方面获伊朗支持已是共识,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伊朗影响下,哈马斯隧道已从战术运用转向战略部署。若十年前哈马斯隧道与伊朗地下军事基地尚存天壤之别,如今差异已然消弭。
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哈马斯隧道主要用于武器走私、隐蔽移动、规避以军监控及维持袭击突然性。过去十年间,其地下空间用途发生质变:除储存弹药与移动火箭发射器外,深层地下设施开始武器制造,2023年10月7日劫持的以色列人质亦关押于此。
这种转变使汗尤尼斯、拉法与贾巴利亚的战略,同福尔多、伊斯法罕及纳坦兹趋同。伊朗与哈马斯的地下资产深藏于信号情报工具盲区,阻碍情报收集并增加敌方打击能力评估难度。即便尖端技术亦难探测摧毁。
在伊朗与加沙,地下空间运用使敌目标锁定复杂化,保存攻防能力,并确保受袭时作战连续性。福尔多核设施(深埋逾80米岩层且地处山区)是战略隐蔽典范。加沙虽无类似地形,哈马斯因地制宜借鉴该策略——以民用基础设施替代山体作隐蔽载体:将数据中心藏于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办公室下方,高层指挥所置于医院学校地下。
更显著的是,哈马斯效仿伊朗核导弹计划分散部署模式,将武器制造流程分散至加沙地带众多地下点位,确保局部遭毁时供应链持续运转。此举标志着哈马斯对战场地下维度的运用已超越战术层面,步入战略阶段。
伊朗地下设施与哈马斯隧道的另一共性,在于其增加敌方评估损毁程度及受保护能力的复杂性。针对地下目标的战后损毁评估始终存疑:加沙隧道网络究竟摧毁多少?钻地炸弹能否真正摧毁福尔多?美以联合打击对伊朗多处核设施实效几何?
伊朗核设施损毁评估从"彻底摧毁"到"严重损毁"再到"核计划倒退数月"众说纷纭;而加沙数百公里隧道损毁程度恐成永世之谜。缺乏实地核查的战场损毁评估困难,即便核查亦难定论。
总之,地下维度成功为伊朗与加沙战场增加了模糊性、隐秘性与不可见性。其战略化运用显著增厚战争迷雾,投射力量与不确定性,要求探测监控与高性能武器相结合的独特反制手段。
尽管加沙与伊朗的地下军事设施存在共性,其地理位置、分散模式、发展路径及埋深程度仍存本质差异。
伊朗深埋设施依托山岩与采石场厚重地质构造建造,远离大规模平民聚居区,可部署重火力实施摧毁。美军曾在阿富汗隧道群使用"巨型空爆炸弹"(MOAB),俄军亦在叙利亚动用喷火器打击加固目标。而加沙隧道因地处城区,清除手段受限。
伊朗核计划深埋设施与哈马斯隧道的关键区别在于:过去二十年两者演化路径迥异,呈现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截然不同的扩散创新模式。
隧道网络(含哈马斯体系)具有相对动态性——灵活的非国家行为体根据战场需求调整策略,推动扩散与创新趋势演进。十年间哈马斯隧道已从木板加固的简易走私通道,进化为含生活区、指挥控制中心及武器制造设施的多层复合网络。该系统向更深、更长、互联化与高技术化发展,水泥加固结构配备通风、电力、通信及排污系统,战略功能持续强化。
哈马斯成功突破传统地下作战所有挑战:汲取历次以哈冲突经验(如增设防爆门,挖掘延伸至边境却不触发跨境传感器的"抵近隧道");显著提升工程能力;借鉴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隧道战案例;创新融合地下战与海战战术。
相较哈马斯陡峭的学习曲线,伊朗地下设施运用更趋稳定。伊朗数十年持续利用深埋设施实施战略隐蔽,掩盖导弹与核活动规模。过去四十年间,伊朗设施的核心功能与结构保持相对恒定。
加沙隧道完成从战术到战略的功能跃迁,伊朗设施则始终具战略属性。然伊朗设施在深度、规模及加固程度上持续升级,使其更难被摧毁。尽管规模惊人,其演化路径较哈马斯隧道更线性且创新性不足。
最显著差异在于:哈马斯视隧道为独立战场,预期以军为解救人质、摧毁装备、收集情报及交战需进入隧道;伊朗则认定其加固设施仅易受空袭威胁(除非发生以军地面行动特例)。
地下空间的战略吸引力与多功能性毋庸置疑。乌克兰战争已充分证明:在卫星、侦察无人机与通信拦截时代,地下战略正成为所有冲突的标配。其能将游击战升级为准对称冲突。
地下领域绝非现代战争的边缘辅助要素,而是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构建战略纵深、生存能力及非对称优势的核心。它既能提供防护屏障,亦能在实力悬殊的对手间创造某种程度的地面能力对称性。
地区行为体将伊朗深埋设施(加固深层结构保护核心导弹与非常规资产)视为重大威胁——即便其缺乏优质常规战力。这些设施的生存能力及持续投射伊朗力量的效能尚待检验。
福尔多与汗尤尼斯昭示地下挑战将长期存在。"雄狮崛起"与"午夜之锤"行动尤其凸显哈马斯与伊朗(及更广泛的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在地下运用上的趋同。学者曾指出"行为体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取决于其能力"。尽管伊朗与哈马斯均开发地下空间,但其能力资源仍塑造不同路径:哈马斯隧道虽更简陋且易遭探测、损毁与坍塌,却能在更平等基础上支持进攻行动。
尽管国家深埋设施与非国家组织隧道间的传统鸿沟犹存,但伊朗地下战略对哈马斯的启发已显著收窄差距。在加沙、黎巴嫩与也门,伊朗的资金物流支持正推动更具战略性、更坚固、更深的隧道建设。
参考来源:m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