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战属于非动能冲突形态,旨在塑造或破坏个体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历史上,此类战略聚焦决策层,试图在军事与政治领域实施欺骗操控。而在当代语境下,认知战范围已通过数字平台扩展至公众层面。依托算法推送、病毒式传播与互动趋势等技术特性,这些平台成为心理影响利器。结合技术驱动战术,其放大对公众认知的塑造效应,实现大规模意见与态度操控。因此,心理行动构成认知战重要维度。Instagram或TikTok等平台凭借广泛受众覆盖,成为高效心理战载体。
近期巴以冲突中,数字平台在提升全球对巴勒斯坦民众遭遇暴行的认知方面作用显著。借助图片、视频、直播与互动内容,巴方苦难被置于国际视野中心,激发全球大量受众共情。这种数字曝光达成两大关键效果:广泛舆论谴责与对以色列的经济抵制浪潮。一方面,其动员公众发声反对暴力并指控以方实施种族灭绝;另一方面,推动国际社会支持抵制以色列商品。与此同时,以色列亦开展心理行动,通过散布虚假信息、网络挑衅、骚扰与深度伪造内容,试图削弱巴方叙事可信度。
通过短视频、推文与帖文传播的"压迫者沦为施暴者"等叙事框架,塑造了人们对以色列战争罪行的解读逻辑。纳粹德国历史暴行与以色列当下暴政的强烈类比,使拥有尖端军事技术与资源优势的以色列在民意调查中沦为历史罪人。
巴以冲突表明:认知战战术可兼具"操纵"与"觉醒"双重属性。传统认知战多被理解为误导大众的欺骗行动,但此次冲突显示心理行动与影响力工程亦可用于公众意识唤醒。
在技术驱动的数字世界中,利用生成式AI呈现潜意识或隐蔽叙事,日益成为认知战行动的核心要素。近期案例显示:通过攻击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电视系统播放的AI生成视频(内容为特朗普与马斯克的讽刺性权力互动),迅速引发全网热议。该视频激怒部分群体、取悦另类受众,但成功达成传播目标——激化社会分裂性辩论。此事件印证:看似无害的讽刺性AI内容可定向塑造认知、框定事态。长期而言,此类内容可能侵蚀公众对视觉证据的信任,固化偏见并滋生普遍性质疑。
2018年《美军多域作战》文件将认知战列为关键领域,强调"在认知维度实施机动压制"。尽管认知域已成大国军事战略重点,但尚无专门国际条约明确规制该领域。
构建法律框架的努力面临多重挑战,尤以"数字主权"问题为甚。核心争议包括:虚拟空间是否属于国家领土范畴并受其法律管辖?国际法应优先于还是从属于国内立法?此外,AI、数据科学与量子计算等技术发展远超法律吸纳能力。现行国际框架无法匹配技术进步,使各国得以利用法律解释模糊性维护本国利益。
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数字媒介发起的显性或隐性认知战,不仅扭曲公众认知,更威胁社会凝聚力。应对此需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构建法律框架、强化跨政府信息共享能力、部署可实时预警决策者的先进监控系统。同时,需在基层培育公众对信息的批判性素养。推动教育普及、开放对话与事实核查机制,有助于增强社会对认知战的心理韧性。
参考来源:https://casstt.com/a-virtual-battlefield-cognitive-warfare-in-the-digita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