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消耗小型无人机如同消耗弹药带——装填、发射、再装填。由前线后方操控的无人机在战场上猎杀目标。今年夏季,乌克兰无人机月产量从去年2万架增至20万架,增幅达900%。其成本亦与弹药类似:侦察型与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成本仅数千美元,相当于120毫米迫击炮弹,远低于20万美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尽管无人机性能存在局限,但军事未来需求量必将远超现有规模。美军认为其无人机的采购、维护、核算与配送已超越美军现行补给体系承载能力。
美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指出:“小型(空中无人机)更接近弹药而非高端飞机”,随后指示各军种将小型无人机视为消耗品,并“修改或取消”延缓采购、测试、训练与列装的政策。“美陆军转型倡议”旨在改变作战、训练、编制与采购模式,而新“天基工厂”计划将实现月产万架小型无人机。
本文聚焦于单兵携行的手抛式四旋翼无人机与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
当前无人机对陆军管理构成挑战。高层领导要求视其为弹药,但部队仍用作战经费采购维护,按装备登记追踪,通过临时采购零件维修。历史上无人机损毁需经历繁琐资产损失调查,不应让班长为注定消耗的无人机撰写损失备忘录。近期改革虽减轻行政负担,但当陆军拥有百万架无人机时仍将捉襟见肘。将无人机作为弹药管理,为训练与作战中的预报、申领、飞行与归还提供成熟路径。
“标枪”实弹训练展示弹药体系运作:部队提前数周通过训练标准委员会核定弹量,经陆军弹药预报系统申请特定识别码与配套组件。申领当日查验密封、签署文件,按识别码与生产批号领取弹药。部队携带指挥发射装置至靶场,从弹药库领取导弹与电池。“标枪”指挥发射装置作为耐久装备由部队维护登记,导弹为消耗品且带防护包装。射击前装填一次性电池为导引头供电冷却,射击后记录消耗、分离哑弹交由弹药检查员与拆弹组处理,废弃包装材料统一回收。即便单价20万美元,正常消耗无需调查且全程可审计——这正是小型消耗性无人机所需的容损核算闭环。
将此体系应用于无人机将消除基层烦恼:指挥官按年度配额规划使用,通过弹药预报系统申领,与其他弹药同步获取消耗性无人机,执行任务后无损耗归还或正常核销。对部队而言融入熟悉流程,对陆军则将临时无人机后勤纳入可预测、可扩展的弹药体系。
将无人机纳入弹药体系并无障碍:将机体与任务载荷视作弹药,控制器与发射装置仍列为部队资产。部队预报、申领、使用与归还无人机的流程与步枪弹、烟雾弹完全一致。
此举需实现无人机“按功能而非品牌”管理。当前舆论聚焦Skydio或Neros等新型号,但作战需功能导向的无人机家族各配专属识别码:侦察类四旋翼、训练攻击用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等。部队现可通过实验识别码试用新弹种,此体系同样兼容前沿系统。无人机需配备防风雨包装箱,电池按“标枪”导弹标准管理。家族体系建成后,需规范操作流程。
标准控制器需保障排级单位分钟级更换故障无人机。我们目睹旋翼故障与光纤问题导致无人机意外迫降。通用控制器需适配所有列装无人机、快速连接并兼容战术突击套件手机与软件。开发商需保持软件接口稳定,确保部队快速更换机体无需重新认证控制器。
无人机弹药化不意味每次训练皆需实机。虚拟现实与桌面模拟器成本低廉且支持家用电脑。部队可采购低成本训练四旋翼,基地训练中心可配发类似橡胶步枪与训练地雷的练习机。遵循“爬-走-跑”渐进训练原则,通过虚拟与实装结合控制成本并提升效能。
该方案通过需求可预测性助力无人机产业:部队配额经陆军弹药体系转化为定期采购订单,使厂商获得稳定订单、保障产能与质量。
有人或以创新速度或成本为由反对此方案。但弹药体系恰能应对迭代需求:陆军可小批量频繁升级,通过提升核算与补给效能增加实装训练频次——此乃提升操作员技能的唯一途径。年度配额制有助于成本控制:指挥官明确上限,弹药预报系统提供透明度,可预测需求抑制价格波动并持续改进质量。
将小型无人机视为弹药创建“预报-申领-飞行-归还”的简易可审计闭环,使士兵获得实用装备,实现平战训练一体化。
陆军可即刻实施:首先在班排级任务中增设无人机配给线;其次弹药体系建立以功能为基础的无人机家族,从天基工厂产出的侦察型与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起步;最后在具有无人机作战经验的“接触转型旅”驻地进行试点。这些变革将确保供应商获得稳定订单,部队处理单页文书而非资产损失调查,陆军通过成熟弹药体系规模化扩展无人机运用。
额外优势在于此方案兼容其他无人机争议:即便陆军扩展无人机相关专业岗位,弹药化管理仍是进步;为其他无人机家族敞开大门——乌克兰战争持续证明陆地与海上无人机价值,弹药体系同样可管理;对于更复杂的大型单向攻击无人机归属问题,现行体系已管理单价400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弹药化方案具备弹性。
小型无人机本质即弹药,应依此原则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