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36氪,置顶公众号
专业的行业新闻及深度报道,不容错过
━━━━━━
上一个时代的拼多多。
文 | 乔芊 杨林
据36氪获悉,微店所在公司口袋购物正在经历严重的人员动荡。一位微店前员工告诉36氪,员工们对这家公司纷纷失去信心,“2017年上半年还有超过1200人,大半年内离职了300多人。”今年年初,微店创立时的两位技术合伙人马飞和吴道钰也相继离职。“之前孵化的小业务也都撤了,相当于变相裁员。”另一位接近微店的人士告诉36氪。
36氪就此向微店公关求证,对方表示,“未得到通知,是正常的人才流动。”
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在资本市场,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已经许久没有声音。微信生态电商、社交电商依然当红,但作为这个领域的早期参与者,微店似乎被时代抛弃了。
微店曾被雷军称为“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这个2014年1月由导购app口袋购物上线的新工具,功能是帮人在微信上开店。它一度出现爆发式增长,9个月内吸引了超过1200万卖家入驻,成交额达到150亿。
这个出人意料的成绩引发了马化腾的关注,他亲自拍板要投资这家公司——腾讯也在2014年年中推出了类似功能的“微信小店”,但成绩不佳。2014年10月,腾讯以1.45亿美元、占股10%的条件领投微店。在腾讯入股京东,并将几大电商平台打包卖给京东之后,它也需要在移动电商领域寻找下一个抓手。
但一位接近微店的人士告诉36氪,自2015年下半年后,随着数据下滑严重,微信内部就将微店从最高级的战略合作伙伴下调了几级。
在农产、烘焙等重信任度、没有太多中间环节的领域,微店的模式的确发挥了作用,微信也曾经着力宣传身在藏区卖蜂蜜的前媒体人这类案例。但总的来说,微店在解决电商核心的两个问题上都鲜有作为,一是流量,二是供应链。“说到底它只是个工具软件。”一位熟悉电商的投资人士曾评价说。
“微店一毛钱的流量都没有啊。”一位儿童用品的卖家向36氪感慨,“除了你是我好友,有机率点开店铺之外,流量是零。”她的另一个抱怨在于,几年之中,微店上架和购买的体验一直没有优化,操作起来十分复杂。
“有些人看到我的朋友圈想买,但怕有风险,才会在微店里拍,这个时候微店是有用的,平时没有一点用。”金鱼妈说。她是浙江温州的一位玩具卖家,在朋友圈里一天能卖出100—300单,刚起步的淘宝店隔几天也能卖一单,“但在微店没有订单。”
即使定位于开店工具,微店也没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好用。以它的竞争对手,同为开店SaaS的有赞为例,它提供的和公众号嫁接、拼团、秒杀等功能,都能帮助卖家更好找到并留住自有流量。
微店对于卖家显得“鸡肋”,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它也从未建立起认知——这家公司几乎很少做市场营销和广告投放。
微店的故事曾被描述为“不幸中的万幸”。不幸在于它的商业模式从未被验证,而幸运在于,在2015年资本寒冬到来之前,它融到了一笔数量可观的钱,从而取得了探索新业务的可能性。遗憾的是,这个可能性似乎也失去了。
一位接近微店的人士称,手握数目不小的融资,微店的确尝试过一些新业务,但都没有做起来,包括之后被证明有广阔市场的团购、外卖,甚至时下最流行的拼团。2015年左右,时任美团外卖负责人的沈鹏听说微店要做外卖业务时非常紧张,“因为当时微店比美团有钱多了。”该人士称。
之后,微店在投资行业也遭受了质疑。2016年时,《第一财经周刊》曾报道,微店的投资方、一家大型基金在内部调低了对这家公司的评级,而另一家投资方老虎基金则部分撤出了投资。当时,距离其上一笔融资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之后,微店(口袋购物)再无融资消息。
大的模式转型不顺,小的孵化业务也未能太帮到主业。据了解,微店先后孵化的小项目包括给商家带流量的线下集市、给美妆店主做培训的项目、类似测评榜单的“放心选”、供应链分销平台等。
把社交流量变成钱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机会如今已经落到了拼多多、云集,和一众小程序电商身上——它们或在流量端有重大创新(比如拼团、分销),或从一开始就具备了更多、更灵活的流量入口。收割了可观的流量红利之后,它们大多开始思考如何在供应链上下功夫。
而微店的难题或许是找到一个行得通的商业模式,先活下去。
口袋购物融资历史。来源:鲸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