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抑郁”在学界流行,搞学术的如何拯救幸福?

2020 年 4 月 20 日 AI科技评论



作者 | 蒋宝尚
编辑 | 贾伟

美国埃默里大学曾做过一番关于研究生自杀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01名研究生中有7.3%的人有过自杀念头,2.3%的人有自杀计划,1.7%的人在自杀中受过伤。

德州大学也曾有类似的研究,他们对2279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


而在知乎上,关于研究生绝望、抑郁、焦虑话题也是不断出现。某博博士生跳楼的新闻也曾上过热搜。

前段时间,斯坦福博士,李飞飞丈夫Silvio Savarese麾下,5年5发了篇顶会论文的Andrey Kurenkov也在reddit上发帖表示自己一度抑郁怀疑人生。


知乎上名为“时间规划局”的博主,在问题“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也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最后找到自己幸福的故事。

这不禁让人想问:科研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在学界如何提升幸福感?


1


如何定义幸福和不幸福?

幸福被普遍定义为一种心理情绪,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具体到不同的群体,对幸福有不同解读,多年之前流传的那句,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诠释了幸福的动态含义。

而在学术界,幸福的定义也离不开久经失败后而成功的成就感。不过这种表现形式可能独具特色,可能体现在挑灯夜战修改论文而投中期刊的乐趣,也可能体现在用尽各种方法提升实验性能的心情,或者体现在激烈讨论而能够确定正确科研方向的情绪......

而不幸福的感受或许相同,表现也是“各有千秋”:当你无法平衡科研与生活时,当你无法赶上DDL时,当你实验结果总不完美时......

心态、行为决定感受, 幸福已经作为一种满足感已经被定量、定性进行了充分研究,总结下来有那么一些心态或者操作能够让人感到幸福:
1、 参加活动,使其能够处于“心流状态”, 即专注于某项事情,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世界;
2、 做一些能够展现性格优点的任务, 持久快乐的真谛来源于不断实践自己的性格优点,例如热爱学习、坚持不懈;
3、有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
4、有成长的心态,相信几乎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学习的;
5、时间比金钱更加珍贵,金钱可以“买”到自由的时间;
6、 把钱花在体验上面, 而不是花在购买物质方面;
7、善待他人、加强社会关系;
8、 吃好、睡好、玩好, 有规律的健身以及有活在当下的心态。

同样,一些操作或心态或许不会带来幸福:

1、收入固定;

2、减肥;

3、有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如好成绩;

4、长时间的通勤;

5、被认为是完美的工作。


上述一些调查研究中给出的结论具有通用性,那么在学术界如何利用这些结论增加自己的幸福感,避免不幸福的感觉?

哥本哈根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副教授 Isabelle Augenstein 认为可以从: 反思自己的成就、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日常工作生活等三点发力


2


反思自己的成就


作为学者会经常被要求提交自己的学术成就清单,例如在校学生需要发表论文从而达到毕业要求,大学教师需要提交科研成果以便更好的申请课题......


这很容易让人陷入误区,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将可衡量的成果指标最大化。显然根据上面的结论,这必然会让人产生不高兴的情绪。

事实上,以指标最大化为目标可能对整个科学界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情,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论文引用次数与科学新颖性之间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文献计量学和新颖性只会某些情况下会重叠。

换言之,进行科研论文写作很可能为了提高影响指数,更容易获得科研基金拨款。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即理由往往不会是:“我之所以写论文,是因为我喜欢加深理解世界的过程”。 所以,缺乏内在动机的科研,不仅对科学进步提供动力,也会损耗个人幸福感。

一个人的科研环境也还会影响幸福感, 原因是提供了许多所谓的参考点, 这些参考点直接影响可衡量的绩效指标。例如,如果你的周围同事大多数有三篇文章入选了某顶会,而你只有两篇,这显然会降低你的幸福感。

反过来,如果你有两篇,而你的同事有一篇,那么你的幸福感会激增。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有意识的认识到这些影响,勇敢质疑自己的思维过程:你踏上某一研究方向的动机是什么?是觉着此研究领域很容易发论文,还是说你认为你自己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所以,针对“绩效焦虑”的解决方法是:写下自己的主要科研目标,并定期重新审视这些目标,确保自己没有因为错误的原因而不小心偏离这些目标。

然后,尽量避免和别人比,戒掉社交媒体,因为媒体宣传的往往是那些非常优秀的人,毕竟,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愿意“自报家门”。

想办法形成一个以讨论为目的科研中心社区,不以参考绩效为目标,增强自己的社会关系,然后就能顺便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在做学术宣传的时候,重点强调工作的新颖性,避免宣学术绩效指标,例如在顶会发了几篇论文,在哪个期刊做了审稿人。这样便能够避免变相的“peer pressure”。


3


寻找新职位

一个学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往往会更换几次所任职的研究机构,城市甚至是国家。大多数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领域的顶尖院校上,认为如果能在那里找到一个职位,就会非常的幸福。

显然,这是错误的, 获得一份可能被认为是完美的工作并不能从本质上增加幸福感。 在竞争激烈的机构工作,意味着周围都是一些高不可攀的参照物,周围同事的成就指标,例如论文数量,被引用的次数,补助金收入等都会非常高,这恰恰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

类似的谬误是找一个高收入的职位。研究表明高收入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幸福,随着参照物的变化,人往往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薪资期望。在学术界,尤其对于早期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刚开始的薪水往往不会太高。

同样,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到一个学术职位,在这个职位上,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就是说, 找到自己内在的动力,从事能够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激动人心的工作、科研环境并不只是出现在排名较高的机构中。从幸福的角度来看,能够帮助我们个人成长,增强我们对工作目的的认识,并能提供社会关系的机构都算得上是激动人心,恰到好处的。

此外,也尽可能去寻找能够形成较强社会关系的职位,而避免那种“每次只有自己一个人吃午餐”的工作。

大多数人都讨厌长时间的通勤,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多,可能就越幸福,所以有很多绿色植物的工作也是优先考虑的。

另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建议是,最适合的研究环境可能做“小池塘里的大鱼”,而非“大池塘里的小鱼”。换句话说,不要到那些本研究领域最优秀的机构工作。


4


日常工作

大多数人并不是在寻找新的职位,那么上述的心理学研究如何为学术工作中的日常决策提供参考呢?

考虑这么一种情况:早上起床,看一下自己的日程表,发现又一堆要开的会议和高级优先的任务,另外这些会议和任务并不令你兴奋。你一个人试图完成这些任务,中午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只是去便利店买了一份快餐,尽量减少应酬的时间,然后晚上下班回家,躺在床上,感觉精疲力尽,毫无活力......

如果你也有这种状态,最好的解决方法是 把不太有趣的任务一次性的搞定,可以从一些小事情做起,增加工作的幸福感 。这些小事情包括:花时间加强自己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吃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然后小憩或散散步。

对于博生生和博士后来说,他们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工作生活很少有条理。

大学和机构往往不会硬性要求博士生在工作时间必须干活。但正是这种“弹性”,在给予自由的同时,往往也导致这些博士生们把家变成了工作场所,理所应当地把生活过程了7×24小时的做实验,没有时间交朋友,更没时间谈恋爱。

努力工作当然没有错,但把生活过成了波澜无起伏的死水,怎么可能会幸福?

为了把自己从沉闷中拯救出来,不妨在自己的昏天暗地的7×24工作之中,加入一些「新鲜」事物,例如定期去参加一些读书会、志愿者活动,或每周给自己设定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是,在工作中你应该做哪些以及做多少。一般人们认为,当一个人承担那些既能够发挥自己技能,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时,往往最具成就感。

我们不妨以技能和挑战作为两个象限,对一些需要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衡量,放在这个图标里,如下图所示——


如果按照上图的话,显然从事那些被圈起来的工作(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会让自己更加地开心。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你推脱一切低技能、无挑战的工作,毕竟在一个组织里,总要有人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但我们有时候确实需要对一些不能让自己充满激情的重复性工作说“NO”,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面对挑战。

至于“应该做多少”这个问题,应该量力而行,做到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是有好处的。

人要勇敢一些,如果觉着下周没有时间承担一个新的任务,那何不拒绝?

此外需要考虑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激活自己的性格优点会增加幸福感,违背自己的性格优点会降低幸福感。在考虑是否承担一项新任务的时候,这点非常重要,例如一项涉及领导力的任务,如果你对领导他人根本不感兴趣,那可能不是一个好任务。

最后,面对困难的任务时,采取成长的心态,相信任何事情 都是可以学习的,这对提升幸福感非常重要。 毕竟心态决定一切。


5


OMT

有意识的增加幸福感当然需要一些努力,但证明是可行的,花些时间思考什么活动对个人成长最有回报,试着多样化此类活动,并把他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

不急不躁,不攀比,不嘲笑,做最好的自己。

最后送大家一首很火的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却在50岁去世。
and died at 50.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然后活到90岁。
and lived to 90 years.
有人依然单身,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同时也有人已婚。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奥巴马55岁就退休,
Obama retires at 55,
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but Trump starts at 70.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所以,放轻松。
So, RELAX.
你没有落后。
You’re not LATE.
你没有领先。
You’re not EARLY.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Via:https://medium.com/@isabelle.augenstein/increasing-well-being-in-academia-97f3ebc1599f



点击“阅读原文” 到达直播现场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建于1836年,坐落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卓有成就的综合性私立名校。由于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办人曾捐巨资兴建该校,因此该校有“可口可乐大学”的称号。埃默里大学商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素有盛誉,其商学院本科课程在著名杂志BusinessWeek里排名全美第3,公共卫生学院全美第6,素有南方长春藤之称。
专知会员服务
147+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实用书】Python数据科学从零开始,33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43+阅读 · 2020年5月19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5+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最好的激励,是激发员工的自驱力
华章管理
10+阅读 · 2019年4月14日
哈工大SCIR2019元旦晚会成功举办
哈工大SCIR
7+阅读 · 2019年1月3日
这是一个转型AI的励志故事,从非科班到拿下竞赛一等奖
Deep Graph Infomax
Arxiv
17+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