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10 款真实产品案例,连续创业者为你详解什么是产品模型

2019 年 4 月 7 日 职人社

上次直播时探讨「未来十年,什么样的产品经理最值钱」,发现过去 10 年,行业关于「产品经理」的定义一直在变化。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


  • 2010 年左右,很多人觉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产品做得好」;

  • 2013 年左右,发现产品太容易同质化了,差异化的竞争要点是「产品运营得好」。

  • 2015 年,觉得设计和运营都没那么重要,决定性因素其实是「产品模型搭得好」。


那到底什么是「产品模型」?


产品模型 = 商业模式 + 产品架构 + 运营体系


  • 商业模式指产品的市场潜力,综合了用户与营收价值。

  • 产品架构指产品设计上的框架与核心系统。

  • 运营体系与产品架构类似,指运营上的组织流程与重点难点。


按照这个思路来拆解,应该是讲清楚「什么是产品模型」的唯一方法。下面就是作者亲手经历过的 10 个产品,一一为你拆解。


本文作者郭子威(微博@纯银V),生辰、一罐 app 创始人。2006-2012 年在网易担任内容及相册的产品总监,后创立蝉游记(2014 年被携程并购)、猫饼(2018 年被腾讯并购)。职人社经作者授权转载。

#1 网易相册

 

2009 年,我接手了网易相册。上任后一看数据,近期掉得厉害,直接原因是博客相册抢走了大量用户,独立的图片存储平台已无上升空间,我们不妨套用产品模型来分析这个局面。

 

商业模式:2010 年前的存储成本还很高,但用户存储相片的重复访问率低,付费意愿也低,每年亏损惊人。如果不能做大图片分享场景,那么既不可能做到 500 万量级的日活(大众服务的竞争力指标),更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

 

然而在博客、QQ 空间等平台出现后,相册已无法拓展分享场景,日活做不上去,成本降不下来,服务又不能关停,于是从前台退到后台,变成了内部基础服务,为其他业务提供图片存储支持。比如网易博客,比如冲印业务线上的网易印象派。

 

产品架构:本体是图片存储空间,要求的是存储稳定性与交互易用性。

 

理论上可以拓展边界,去做分享平台,但刚才提到过,绝无可能与个人空间&社交产品争锋。

 

也可以拓展边界,去做摄影产品,这部分我在下一篇文章里再分析。

 

单纯看存储空间,难度在海量存储管理的后端与运维,前端简洁易用即可,创新拓展的空间并不大。产品团队没得打,只需一年迭代一次交互。

 

运营体系:存储空间主要靠 2007 年「无限量存储」的策略去推广,当时大火一把,但也带来极高的成本。很快丁老板看清楚相册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之后不再支持无限量(原图)存储,再加上社交网站崛起,相册数据下落,运营方向也没得打,仅仅在违规内容审核上把好关就行了。

 

结论:相册业务本体的商业模式已经触到了天花板,产品策略以维持为主,可以试试图片衍生业务,但不值得主动追加投入。


#2 网易摄影

 

接着说网易摄影,它是我在 2007 年用门户资源拉起来的一款摄影产品,2009年跟着我并入网易相册。在摄影分享社区(不包括摄影论坛),流量居于 POCO 之后的第二位。

 

商业模式:以国内的摄影大环境,摄影产品很难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体量最多做到 100 万量级,盈利主要靠卖广告,从商业上来看,只是一笔垂直市场的小生意。除非把摄影圈内的影响力做到振聋发聩,靠影响力变现,才能提升到下一个层次。

 

产品架构:摄影产品有几个方向:


  • 一是媒体,侧重于优秀用户的作品展示。

  • 二是社区,侧重于摄影爱好者之间的社交互动。

  • 三是论坛,重话题讨论,而作品展示的效果平平。

 

不同的方向,做法完全不一样。其中论坛的产品形态老化,而媒体的想象空间不够大,于是我选择了社区,但后来有点后悔,待会儿再解释。

 

社区也有好几种做法,我在 2007 年用分类展示,2009 年拓展关注动态,2010年拓展小组与活动,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数据还能看,但带不动亮眼的上升曲线。

 

2011 年,我惨然总结道,产品架构并没有错,然而目标用户群的定位错了——这是运营体系的范畴。理解到这一点,我做社区产品才刚刚入门。

 

运营体系:社区运营最重要的事,是定义你的核心用户群。

 

我下的定义是「摄影爱好者」。

 

问题是,国内的摄影爱好者又分成很多种类。老法师,小清新,器材党,学院派,旅行摄影,商业人像……更多的是刚买数码相机,热情很高昂,姿势很难看的摄影小小白。这些人混在一起乱了套,互相瞧不起,就像是龙猫同笼一样很快掐起来。

 

所以运营需要定义清楚,谁是我的核心用户,先伺候谁,不伺候谁。

 

一开始,我来者不拒,门户自然导入的流量以伪摄影爱好者为主,社交最活跃的是中老年,内容质量最高的是商业人像。2010 年以后,运营向小清新倾斜,这时龙猫同笼的麻烦就来了。垂直社区并不是靠流量推起来的,口碑传播更重要得多,如果产品气质不纯,那么社区的吸引力也不强,而摄影这个主题圈子里,用户群的差异实在太大,合笼必然损毁掉鲜明的气质。

 

做产品,减法永远是王道。

 

在这个致命的背景下,具体的运营动作怎么做都是平庸。

 

好的社区运营,是从一小撮核心用户身上生长起来的。彼此气味相投,惺惺相惜,产品设计与运营动作围绕着他们去展开。有了鲜明的社群气质之后,品牌形成,自然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再渐渐吸收多元化的用户,同时也冷酷地干掉背离社群气质的用户。

 

这样就能理解我之前说的「后悔选择社区」,从门户导入的流量构成太杂,对垂直社区几近于作死,但不借力于门户,我又缺乏平地里做一个社区起来的信心。回想起来,或许借助网易的门户品牌,走媒体路线是更好的选择,但产品经理都有一个愚蠢的社区梦。


 

#3 网易爱拍

 

很少有人知道我在 2010-2011 年还做了一个婚纱摄影的电商平台,网易爱拍。

 

它的模式和现在点评网做婚纱摄影业务相似,商家入驻开店,为婚纱摄影提供定制的展示服务,用户获取短信优惠码进店打折,网易则得到一单数百元的提成。

 

在爱拍上,你可以按不同的风格、颜色、服装来筛选婚纱照的样张与买家秀,借助于我做网易摄影的经验,展示效果相当出色。即便在两三年后,这个网站看上去依然不错,找不到另一款能与之相比的「挑婚纱」产品。

 

然而它死相难看,2011 年即停止运营。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上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只是个垂直小市场,但有着刚性的消费需求。如果我们能帮助用户找到更满意的婚纱照,就能在高毛利率的婚纱摄影店里拿到丰厚的佣金。按我当时计算的一二线城市体量,一年做到几亿流水很正常,横向拓展到更大的婚庆市场后,盈利前景更佳。

 

产品架构:产品架构也没什么问题,主题商店街嘛,关键性的商品展示与筛选都做得很好。你甚至能筛选全站所有粉色系、古典风格的旗袍样张,或是所有在马尔代夫外拍的买家秀。拍过婚纱照的人都知道,套系说明非常复杂,非常唬人,而爱拍实现了套系商品的标准化,支持对比不同商家的套系细节。虽然商品评论还不够强,但只要有流水,迟早能把评论给做起来。

 

运营体系:对头,这一回我还是死在运营上面。

 

这倒不是 BD 的锅,当时杭研 BD 组特别支持我,试点城市天津的婚纱摄影店TOP100,入驻了 70%,不少还给了用户特别的折扣。那我是怎么挂的呢?

 

要知道,婚纱摄影虽然消费刚性,但频次低到……你能理解的对吧。它是一个在人生的特定时间段,突然出现又很快消失的强需求,所以几乎无法建立产品品牌。我的推广渠道是网易邮箱的登录页与EDM,前者给了一个月,后者只给了几百万的量。哪怕EDM点击率优化到了 3% 左右,但邮箱部门并不能容忍我不停发垃圾邮件(他们是对的)。

 

爱拍上线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失去了大部分的推广渠道,或者换个角度说,门户无法为这种突发性的消费场景提供有效推广渠道。由于这三个月的销售数据(对于网易)并无惊喜,我无力在内部争取后续推广资源。虽然天津婚纱摄影店纷纷表示,你们一开始做到这个量已经很不错了,网易大厂牛逼!爱拍前程似锦!但我自己明白,产品已仆街,有事请烧纸。

 

那么谁才能抓住突发性的消费场景呢?

 

想想看,传统婚纱摄影店是怎么做的。在闹市区开店,吸引过往人流的视线,日久天长留下印象,真要拍婚纱时,就会去留在脑子里的那条街,那家店。而在互联网上,「闹市区」就是热门的本地生活网站,「店招牌」就是稳定的频道入口。产品本身的差异性在这里近乎于零。

 

 


#4 网易云相册

 

我做的第一款 App 是 2011 年的「网易云相册」,除了网易相册移动端之外,还提供手机相册一键备份,以及私密的相片群服务,试图解决好友间的相片共享。

 

App 发布后不温不火,用户评价不错,但也并没有口口相传。要知道低频次工具做到「口口相传」是特别不容易的一件事,关键还是「低频次」。

 

商业模式:相册服务,本质上是低频次的存储服务,也是大众化的基础服务。基础服务就应该由大平台来提供,而不是独立品牌产品。移动端产生相片的便捷性,以及换手机的频繁性,让相片备份成为一个全民需求,但它和网页端相册的硬伤一模一样:访问频次低,付费意愿弱,存储成本高。单独做云相册一定是赔钱买卖,必须得放在一整个生态里去通盘考虑,用亏损换取生态圈的收益。

 

所以做云相册的多为手机 OS,或是 Google 这样的独角兽。

 

回到 2011 年,网易在移动端既没有平台也没有战略,自然没有做大云相册的计划。它只是网易相册这个边沿部门,刷存在感刷经验值的小项目,小打小闹,不成气候。我作为部门老大当然不甘心,强行拓展了私密相片群服务——这是接下来产品架构要谈到的话题。

 

产品架构:从商业模式顺下来,云相册有三种场景。一是网易相册移动端,在手机上浏览相片,比如把相机拍摄的旅行相片展示给朋友。

 

二是手机相册的一键备份。通常先备份再删图,存储卡永远都是不够用的。换手机时更加需要转移相片。而一键备份带来的衍生需求是,如何更好地索引海量相片,通常通过「城市」与「人物」两个维度。前者需要一个城市数据库,后者需要图像识别技术。

 

三是私密群相册,憋提了,死得很惨。我的解决方案是快速建立一个共享相册,用密码进入,交互还算是轻盈,但最后得到的教训是,用一个低频应用去解决另一个相关联的低频需求,我脑子进水了吗?低频次需求或者靠专用APP解决,比如BUMP;或者靠高频应用的附属功能,比如 QQ 文件助手;才容易在记忆中建立关联,偶尔出现需求时能想得到你。

 

每一款产品都有自己的天然属性,云相册的天然属性就是相片存储,而不是相片共享。拓展产品边界也不是不可以,但低频应用就是不可以。

 

最后说到具体的设计,没什么难度,只要在架构上定义好核心场景与主要功能,再做好交互减法就行了。烂产品往往是因为臃肿,而臃肿又是因为产品设计不甘寂寞自作多情。

 

PS:昨天有人请我看看最新版本的 Google Photos,在传统云相册的架构基础上,新增了图片处理工具。5 年过去了,云相册还是玩不出多少新花样来,「产品边界」就是这么冷酷。

 

运营体系:存储类产品的运营主要是推广,抓住「一键备份,永不丢失」这个卖点,但我既没有推广经费,也没有推广团队,大公司体制也不允许我自建推广团队。本打算靠网易相册本身的用户完成冷启动,再口口相传出去,我显然高估了这个效果,半年才做到几十万激活量,对于网易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回想起来,当年如果猛攻一键备份,又有足够的资金推广,未尝不能做大体量。用户的回忆都存放在这里,使用时间越长则黏性越强。但体量越大则亏损越大,商业模式早就判了这个项目死刑,唯一的价值是给团队刷刷经验值,作为接下来我创业的铺垫。

 


#5 蝉游记


终于讲到蝉游记了。其实我不大爱讲它的事儿,因为做腻了,喜新厌旧。

 

蝉游记 2012 年创业时的规划,是先用创新的交互方式,降低写游记的成本,从游记中收集结构化数据,再将数据整合为旅行攻略,最后搭售旅行商品盈利。然而我只实现了一半的目标。

 

商业模式:旅行市场以卖货产品为主,以攻略产品为辅。攻略产品的商业模式都是一样的,用「查资料,做攻略」来吸引流量,尤其是吸引有旅行计划的用户,然后向他们销售旅行商品。

 

兑现这套商业模式,一是你得有流量,5万日活起步;二是流量构成中,做出行攻略的用户占较大比重;三是从旅行攻略到商品销售的转化效率较高。

 

由于旅行是个低频次的事情(我他妈命中注定总是在做低频次的项目),做大日活很困难,业内攻略APP的峰值也就三四十万日活,所以在商业模式上,更看重订单数而不是日活数。你可以把攻略产品定义为和2012年的蘑菇街类似的,OTA的分销渠道。做好旅行攻略本身,是为了给商品销售带去更多流量。卖不动,就仆街。

 

产品架构:蝉游记的架构既独特又复杂。

 

首先将传统的富文本编辑器写游记,简化为三个步骤:批量上传相片→批量关联地点→图片配字。step by step,让开放式的写游记变得条理清晰,模块化结构化,降低写游记的成本。

 

这样制作的游记,数据天然结构化,然后再提取 POI 下面的数据整理为旅行攻略,相当于直接用切割分类好的游记数据来制作旅行攻略。

 

做游记这一步我搞得很好,得益于行业最强的网页端游记制作工具,获得了很多高质量用户,从游记中获得了很多高质量的,精准关联 POI 的结构化数据。但做攻略这一步出了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样做出来的攻略,以 POI 为单位,但我后来意识到旅行是点线面结合的事情。POI 是点,行程是线,各种旅行经验是面。单单有 POI,它只是攻略的一部分,在架构上残缺不全。

 

第二个问题是我无法用算法重组游记碎片,人工重组的效果可以轻松做到业内最佳,但成本极高,需要十几位优秀编辑不间断地重组重组重组,投入产出比较低,尤其是后期的管理成本非线性增加。

 

第三个问题是,蝉游记的天然场景是游记,跨越这条边界后,我没能做到从游记到攻略柔和的过渡,游记场景压制了攻略场景,游记品牌压制了攻略品牌。游记带来的量本身就不大,再细分攻略子集,这他妈就完全没法商业化了。

 

为了加强攻略,2014 年我又做了单独的蝉游攻略——在第 7 个产品案例里我再讲它,结果还是叫好不叫座。2015 年合并回蝉游记后,也没带来什么变化。

 

那么,单单看游记场景的话,由于缺乏明确的反射条件(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打开应用),随着新鲜感的消散,用户会在 6 个月内逐步流失。现在所有游记类 App 的日活总量全部加在一起也不到 8 万,而历史峰值仅有区区 20 万。

 

如果不能从游记过渡到攻略,产品模型即宣告失败。这也是我在 2014 年末放弃蝉游记,推盘认输的原因。

 

运营体系:蝉游记这一类产品,运营分作市场推广、攻略制作、核心用户维护三部分。日活稳定在 5 万之后再去拓展销售业务。我们从未超过 5 万线(大哭),销售不提也罢。

 

推广一直是我家的短板,缺人缺钱,融资 1350 万¥死撑了 3 年,所以数据做不上去。当然我们也的确推得不好,是我的锅。

 

攻略制作,需要优秀的编辑团队。相比起招聘好编辑,更重要的是建立内容架构与管理流程,恰好我是做媒体出身,满血通关,因此蝉游记口袋书里的POI与行程都是业内最佳。

 

一家公司的基因,也就是核心团队的基因。我这人厌恶社交,所以在核心用户维护上都是常规招数。蝉游记吸引来高质量的忠实用户,主要靠产品体验做得好……摊手。

 

总之,推广没做好所以数据不好看,数据不好看,产品模型又不成熟,所以融资不好谈,那推广就更难做了。最后各种没办法,频临倒闭,只好卖给携程。创始团队拿到的现金比在大公司卖期权少多了,还承受了创业3年的超低薪。一想到这些就觉得我是个渣渣,妈的怎么讲着讲着案例就哭了起来哈哈哈哈。

 

 


#6 蝉游画报

 

蝉游画报是我 2014 年做的一款短命 App,两个月后停止产品维护,半年后停止内容维护。还好也只开发了一个月,浪费不大。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好几个人跟我说,你家游记图片的质量很高,neng 出来做壁纸应用给蝉游记导量啊。我被他们说得心痒痒的,心想游记是小众应用,壁纸总是大众应用吧。一天能导个千儿八百新用户给蝉游记就值回票价,还能带动蝉游家的品牌呢。

 

由于挑选和处理壁纸很花时间,按照至少半年的运营周期来规划,一天只能更新1 张原创的精品壁纸——被评价为风格独特。我心想 1 张壁纸也太少了吧,就追加了 5 张图文故事,介绍世界各地的 5 个景点。你看,每天 1 张壁纸 5 个景点,通常打包在一个旅行主题里。你猜结果怎么样?

 

哦不对,我之前剧透过,两个月后它就挂了。

 

即便如此,蝉游画报依然有很少的一群忠实用户,停止维护一年后,日活还稳定在 1K 左右(因为内容循环更新)。惭愧惭愧,我早已放弃了它。

 

商业模式:蝉游画报归在壁纸类或精品阅读类,只有一种商业模式,就是用廉价的流量把体量做大,然后再卖广告给别的应用导量。因为本身属于大众应用,有做大体量的可能性,但推广成本必须压得很低很低,否则这套卖流量的模式就玩不转了。

 

产品架构:妈的我踩了个雷。

 

从 2014 年开始,我已经趋向于极简风格,蝉游画报一天只更新 1 张壁纸 5 个景点,自然按极简的路数来设计——每天起床刷一刷今天的优美壁纸,看一看全世界的美好风景,是不是起床气就散啦?

 

散个屁。

 

测试下来的结果是,对壁纸有需求的用户更喜欢海量图库,而不是精品推荐;而5 个景点介绍还不足以支撑稳定的阅读场景。虽然我还做了一点附加功能,收藏景点后自动按国家聚合,使用一段时间后一看收藏夹,哎哟我最想去这个那个国家啊。但雕虫小技不足以拯救失败的产品架构。

 

总之壁纸应用只有海量图库这一种选择,而精品阅读需要更厚实,更多元化的内容来支撑。

 

运营体系:我花了十几万来推广蝉游画报,CPA2 块钱出头,次日留存 35%+,但用户流失较快,第三个月就只剩下了 16%,再说给蝉游记导量的效率并不高。当时算了笔账,花钱推广蝉游画报,再给蝉游记导量,绝对是亏本买卖。而蝉游画报的自然量并不大,还得靠钱来推。

 

于是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赌蝉游画报,再投 100 万推广,赌这 100 万投下来自然量能带起来。二是壮士断腕。我这个人没什么赌性,砍了自己一只手默默认输了。要知道蝉游记全家 3 年来的推广费还不到 300 万,对不起,我赌不起。

 

同时在内容运营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借力于蝉游记和蝉游家的口袋书,制作内容的成本很低,一天一期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但一是最美的景点数量有限,一天 5 个,一年 1800 个,臣妾找不到这么多惊艳的景点啊,运营一两个月后,随着内容质量自然下滑,各种数据也自然下滑。二是内容架构的初衷是讲一些景点故事,很快发现从游记中扒拉故事的成本太高了,只能换成干巴巴的景点介绍,没有预期中惊爆的内容冲击力。

 

半年后,狠下心来,就连一天两三个小时的投入我也不愿意支出了,内容停止维护,但特别奸诈地循环更新,首尾相连。

 


#7 蝉游攻略

 

如果你看过第四季,就知道我反省过蝉游记口袋书作为旅行攻略残缺不全。因为查看大量 POI 做攻略是一件特别繁琐的事情,同时 POI 无法覆盖「面」上的交通攻略,购物攻略,签证汇率 WiFi 攻略等等。它应该是对目的地有全面了解之后的单点补充,而不是攻略的主要单位。

 

眼红穷游锦囊带动了整个穷游家的上升,2014 年中,我也开始做同类的攻略书产品:蝉游攻略 App。

 

穷游家有强大的社区基因,所以采用出版社的约稿模式做锦囊。蝉游家有产品和媒体基因,所以我启动了「珊瑚计划」。流程是这样的:

  • 为每个目的地定制数百个目录

  • 每个目录定制几个问题

  • 采用邀请制,从精华游记中拉来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作者

  • 回答被采用,立刻就给钱,每周结算一次

  • 回答经过编辑的精心修剪之后被正式采用

 

简单来说,我做了一套定制版的旅行 WiKi 系统,基于 WiKi 来制作蝉游家的攻略书。

 

一位适应我们规则的好作者,一天下午写答案可以赚到 500-1000 元。一年半以来,珊瑚计划收罗了 3000 位旅行达人的 3 万条小贴士,支付了 80 多万报酬,在信息量和信息覆盖面上超过所有竞品。来自用户经验的可读性与时效性更佳,再加上有着蝉游记加持的海量精美配图,攻略风格迥异于穷游锦囊与蚂蜂窝攻略书。

 

这是一本在路上的旅行活字典,集结三千达人之力,很多目录强到我这个老司机都惊叹不已。

 

但你根本没听说过它对不对?你听到我讲这个产品,很吃惊对不对?叫好不叫座就是我的宿命对不对?(内心戏:妈了个逼的宿命)

 

请叫我踩雷小能手。(内心戏:此处应有掌声)

 

商业模式:蝉游攻略是蝉游记延伸出去的攻略部分,商业模式和蝉游记一致,详情请回顾第四季的内容。

 

不过,在这个项目失败后,倒是拓展出来了另一套委曲求全的商业模式。我家的内容完整输出给携程攻略社区,跟干爹姓,改个名字叫携程口袋攻略,然后靠携程来支付人员与内容成本,说白了就是靠它养蝉小队。2015 年底攻略社区还将「口袋攻略」提名为部门年度作品,参加整个携程的新业务评选,可见印象之佳。

 

产品架构:我来解释一下蝉游攻略为什么不成功。

 

原因很简单,2013 年后,传统的旅行攻略市场已经饱和。国内有蚂蜂窝攻略书,国外有穷游锦囊,要想超过它们,靠传统的攻略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旅行本身的低频次,对于做攻略产品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你下载攻略 App 的时候,很可能并没有旅行计划,下载下来也只是随便看看。直到出行前需要攻略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搜索,第二反应是打开脑子里印象最深的那本攻略。

 

换句话说,决定攻略产品命运的是 SEO 和品牌。

 

蚂蜂窝和穷游这两家对手,都有 10 年以上的经营,也抢先占领了社交媒体阵地,新生的蝉游攻略全无品牌可言。而内容质量和业内最佳的穷游锦囊相比,虽然风格迥异,但并无压倒性的优势。即便优势明显,也架不住用户下载下来,蜻蜓点水便放在一边,出行前想起的还是耳熟能详的蚂蜂窝穷游。

 

2014 年底,我一看新用户停留时间就呆住了,然后默默地走去窗边打算跳下去。

 

那么这和产品架构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以 POI 与攻略书为主的传统攻略市场,一丁点机会都没有。旅行攻略产品未尝不能一战,但这需要产品形态上颠覆性的创新,给用户留下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而不是跟随对手的套路进行渐进式改良。

 

运营体系:蝉游攻略的运营主要是内容运营,这需要强大的 WiKi 系统支持,优秀的编辑团队,以及做内容的节奏感。我和主编们一起设计了复杂的内容架构,随后强有力的珊瑚组完美实现了它,今年正在修第二版。

 

推广方面,攻略真他妈难推。还是那个低频次的老问题,找攻略属于旅行前的突发性需求,小白用户又嫌做攻略太麻烦,在蚂蜂窝穷游已经占领市场高点的前提下,很难找到锐利的推广点。2014 年底的 CPA 已经做到了 3-4 块钱,今年更加是直奔 10 块钱去了,推不起,就那么躺着挺尸吧。

 

App 躺了一年不没更新不推广,还有数千日活。上周还有人在微博上@我,夸蝉游攻略怎么怎么好,不知道怎么回复她,下意识地翻了个白眼。

 

翻完白眼说正经事,推广成本这么高那怎么做下去呢?有两个办法。一是找到锐利的推广点,CPA 控制在 5 元以内,次日留存 20%-30%,从攻略到订单的转化率也很好,才算是可持续的产品模型。二是靠历史品牌积累,每天的自然增长量过万,比如蚂蜂窝穷游,但新产品就完全行不通了,包括蚂蜂窝穷游自家的新产品也行不通。

 

所以创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新的推广点,更好的留存率与销售转化率。

 

然而颠覆式创新谈何容易。放眼全球,几年下来,一个垂直领域也出不了一款颠覆式创新产品。与其流淌着汗水和泪水拼搏,还不如祖上积德。

 


#8 携程周末

 

2014 年底,携程高管拉我进携程做周末项目,原因是他们误听了市场情报,以为周末会是一个高速崛起的新兴市场。我正好在处于没项目做的青黄不接阶段,心想做内容我擅长啊,又想托付蝉小队给携程安置,别散伙裁员多么悲伤,就答应了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对外讲携程周末 App 失败的原因。

 

为了避免一群傻逼兴致勃勃地喊:「又做死一款」!我先告诉你,市场上所有周末 App 全部加一起,日活还不到 15 万。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

 

商业模式:周末市场有着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大众化服务,高频次,与消费行为天然关联」,所以在 14-15 年广被看好。我下载安装过的周末主题 App 超过30款,加上我没找到的,总量应该超过 50 款。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这个商业模式是有陷阱的。

 

作为名词定义,先得区分出「大周末,小周末」两个市场。大周末泛指吃喝玩乐,包括美团的「超市模式」和周末去哪儿的「发现模式」,新产品只能采用发现模式,无法与巨鳄在超市里同场竞技。小周末特指以酒店为中心的周末度假。

 

这里先分析大周末市场的发现模式。

 

我找不到一个投入产出比打平的公式。

 

首先,由于周末的落地属性,只能定向城市投放,有效用户的 CPA 很难做到 5块钱以下,并没有享受到大众化服务的低 CPA 优势。

 

其次,与消费行为天然关联,意味着用户需要产品形成闭环,提供可售卖的商品。但周末活动的品类极其分散,商家拓展&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既卖不动成交量大的热门商品(没有新鲜感与价格优势),玩乐活动的客单价也不高,抽取佣金有限。

 

综合高昂的推广成本,供应链管理成本,我很难想象周末活动的 ARPU 值能打平成本。

 

产品架构:先说一个数据,携程周末的次日留存在 35%-40% 之间(友盟统计)。这还要考虑到开通的城市有限,后台积压了大量「为什么没有重庆」 「为什么不开武汉」的反馈。排除掉无效用户,次日留存可以做到 40%+,在行业里算是相当优秀的数据。

 

那为什么我会放弃携程周末呢?

 

当我进入大周末市场,首先整理吃喝玩乐的活动品类,从纵轴「展览/演出/购物/度假…」到横轴「情侣/闺蜜/亲子/免费…」,纵横切割出了几十个类目,每个城市每天更新几十个活动,追求最大化的覆盖面。但用户通常只看 timeline 上的前 10 个活动,如果 10 个都没有命中,他就会掉头离开。

 

由于用户需求极其分散,传统的头条推荐方式无法提升命中率,必须靠用户在纵横两轴的类目下,手工筛选自己喜欢的主题。

 

而这个手工筛选率仅仅是 20%。

 

这意味着,80% 的用户高度依赖 timeline 上的头条推荐,只浏览前 10 个活动,不喜欢,就走人。而头条推荐的命中率注定不到 20%。虽然我后来强迫用户选择偏好,优先展示相关活动,但情况并未改善,原因还是「用户需求极其分散」。可供选择的偏好粒度太粗则全无价值,粒度较细则懒得选择。

 

当用户多来几次,每次都不容易找到喜欢的周末活动,两三周后他渐渐就不再来了。到了第四周的时候,留存率掉到了 18%,我从大周末的高频次中受益有限,被命中率扼住了喉咙。

 

这时,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是「做减法」。既然需求和品类分散,那么我们就缩小覆盖面,服务有限的需求和品类,从而提高内容命中率。几十个类目撸下来,可选择的只有三类:亲子、文青、度假。最后我选择了度假——这是后面的案例要解说的内容。

 

令人伤感的是,在我彻底放弃携程周末的三个月后,忽然想到了产品架构上的新思路,有机会突破命中率瓶颈。但商业模式上还是想不通如何打平成本,携程又是一家对投资回报率特别着急的公司,那就算了呗。

 

至于具体的产品设计,特别简单,没什么好说的。难点在于提高命中率的信息分发机制。我这一系列文章只谈架构,不谈细节,细节只能锦上添花,无法左右成败。

 

运营体系:大周末的运营特别复杂,不可貌相。

 

一是定向城市推广,可定向投放的平台太贵,能控制 CPA 的渠道又无法定向。

 

二是编辑团队管理,因为得分城市收集与发布活动信息,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携程周末当时运营十多个核心城市,组建 15 人的编辑团队,做到了 10%+ 的分享率(分享数/日活数)。媒体出身的我在内容运营上从未打过败仗。

 

三是信源管理,抓取公众号数据到后台,及时提供信源,发现新鲜活动。

 

四是作者管理,一些缺乏素材的活动,比如美食与小店,派出作者体验后付费撰稿,我还为此专门开发了 Hunter 系统,用赏金猎人的方式发布与完成任务,交互设计颇为独特。

 

五是 BD,我实在拿不出这个人力预算,只能提供信息,无法对接售卖(这也是留存率不够好的原因之一),BD 可以谈的是独特的信源与资源互换。

 

在以上五项之外,更重要的事其实是活动品类分析:做什么品类,不做什么。什么品类重要,什么不重要。根据用户定位、城市偏好、数据分析来灵活地指引内容方向。

 

携程周末 App 发布一个月后,我先观察周末去哪儿的活动更新频次,发现和我们类似。然后再统计上海站前 10 篇活动的每日新增收藏数,两家基本一致。然后我长叹一声,说周末去哪儿做了一年半尚且如此,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太慢,我恐怕又骑到树懒背上去了。

 

▷ 为Hunter量身定制的赏金猎人系统

 

#9 携程周末游

 

大周末说完了,接着说小周末。

 

携程周末发布 2 个月后,我分析数据发现产品模型不对,必须进行剧烈的收缩,只能壮士断腕,退回小周末——也就是周末度假市场。携程周末改名为携程周末游。

 

退回小周末的原因很简单,做大周末,我无法从携程背景中获得支援;做小周末,携程能提供庞大的可售卖的房源,而一部分中产家庭又有着固定的,一年三四次的周末度假需求。从 30 岁到 45 岁,一共度假五六十次,怎样发现自己喜欢的好酒店?这是我访谈了若干中产家庭后,普遍遇到的问题。作为痛点并不强烈,但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商业模式:在携程的品牌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精选酒店库,为中产家庭推荐周末度假的好酒店,完成从发现到购买的交易闭环,最后从酒店部门抽取佣金提成。

 

由于携程拥有最全的酒店房源,相当于帮助我节约下来一整个供应链管理成本,只需要专注于发现和包装酒店即可,而做内容是我的主场。

 

产品架构:架构上与大周末基本一致。缩小品类覆盖面之后,首页推荐更容易命中用户,选择周末酒店的用户也有更强烈的购买意愿,更愿意手工筛选寻找酒店。所以从大周末到小周末的产品调整只用了两三周,而内容调整则花了一两个月。

 

理解用户找酒店的筛选逻辑,在交互上引导他们更便捷地筛选酒店,产品设计做好这一点就可以了。售卖环节则由携程酒店部门的 H5 页面来完成。我后来还设计了另一套酒店美图导购模式,因为部门过早挂掉而未能研发。

 

运营体系:怎样发现和包装好酒店?我的 Hunter 编辑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效果不输给专门做「好酒店」的公众号。

 

由于货源与销售都由携程酒店部门分担,在我面前,只剩下「推广」这最后一道关卡。

 

显而易见,剧烈缩小用户群之后,定向城市的推广更加困难,CPA 猛的突破 10元。我本来还在想办法优化推广成本,一项后台订单数据直接击垮了我:下订单用户的平均年龄为 37 岁。

 

没有任何高效率的推广方式可以命中这批 70 后。

 

对于「好酒店」有需求的用户,也就是携程周末游的目标受众,年龄普遍在 32岁以上,推广很难触及。更年轻的用户对于性价比和消费潮流更敏感,而我只是一个商品导流部门,无法从货源和价格的角度进行组合操作,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商品。

 

虽然新增用户的订单转化率还不错,但看到订单用户平均年龄时,我知道周末游项目已经挂掉了。又过了两个月,携程认为投资回报率过低,从我手上直接拿走了这个部门,这反而是个解脱,因为推广是必败之局。壮士再次断腕,恍恍惚惚双手齐断。

 

整个携程大周末和小周末,一共耗费了我 10 个月的时间。最后只换来一声叹息。

 


#10 生辰

 

这个系列好漫长,拖拖拉拉写了 1 万多字。

 

最后一款产品案例是生辰。认识我的人应该都知道它,那就不解释了,也没法解释,我至今没法给生辰下个定义。「生命计时器?」「成长相册?」「许愿墙?」不不不我还是什么都不说好了。

 

商业模式:木有稳定的使用场景,木有明确的目标人群,木有可靠的商业模式。

 

木有任何商业上的动机,我就是出于一股子邪火,特别想把它做出来。生辰是我内心世界的折射。

 

然而 1 年下来,基本没花钱推广也攒了 120 万激活……在蝉游家里体量仅次于蝉游记。

 

产品架构:生辰的主架构木有遵循任何的交互设计定律,仅仅是将它在我脑子里的那个样子画了出来。

 

细说到心愿系统,也就是「心愿的银河」,在架构上有这么几个重点:


  • 如何引导用户写出有质量的心愿?

  • 如何激励用户公开自己的心愿?

  • 如何设计信息分发机制?

  • 如何避免spam的污染?

  • 如何引导和约束友善的互动?

 

我也是老司机了,3 周迭代了 2 个版本解决这些问题,不少解决方案是我为生辰定制的,无法在其他产品上复用。

 

从最终数据上来看,60% 的用户使用生辰,只是看一看生之时,死之钟,感受生命流逝。20% 的用户会进入心愿的银河。整个用户群的年龄偏小,玩心愿系统的这部分人更是小到平均 22 岁,女性占绝大多数。从我收集到的用户反馈来看,主要原因是学生群体更容易对「生命流逝,相貌改变」感到新鲜,而非恐惧。同时学生时代有着更多天真烂漫的心愿(心事),以及无处诉说的寂寞。

 

运营体系:生辰在 2015 年中的推广可以做到 1 块钱的 CPA,但推它不划算啊,次月留存率只有 18%,半年后只剩下 5%。所以测试性投了三四万就停了。后来还靠卖广告,把这几万块钱赚了回来。

 

当时我承诺在生辰上打广告,CPC 可以做到 1.2-1.5 块,想买来推广 App 的客户还挺多。一个月后我计算了一下,发现卖广告赚回来的钱再投入推广,新增日活无法支撑承诺的 CPC,我还得自己再填一些推广费进去。不不不,作为玩票项目,我是绝对不会浪费钱的(正直脸)。

 

停止推广后,完全靠自然增长,包括市场推荐与口口相传,每个月大约有6万的新增激活。前前后后一共创建了超过 50 万条心愿,1/5 在银河公开。因为学生是主要的用户群,所以在班级里互相推荐是主要传播方式。这可以解释很多人的疑问:生辰如何获取大量低龄用户?

 

接下来,我对生辰没什么新想法。如果「心愿的银河」没能获得 1 万以上稳定的日活,生辰就抵达了它的产品边界,没什么拓展潜力。但我希望它能一直维持下去,日久天长,直到几十年后,我还能回顾当初的心愿,被几十年前的自己所感动。

 


总结

  

回顾我做过的产品,死一大片,足以观众们欢呼雀跃。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相册、游记&旅行攻略、周末,我在 7 年里切入的这 3 个垂直市场,至少在我进入的时间点之后,并没有一款成功产品。所以你看明白了吗?不仅我做的产品死一大片,这 3 个垂直市场根本没有成功的创业者,最多只能算好死不如赖活着。不仅仅国内市场没活口,国外市场也没活口,放眼望去,抄都没得抄,只能硬着头皮冲上去做敢死队。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投胎是个技术活。在你选择市场的同时,很可能你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有些市场在漫长的时间里,根本无法孵化出合理的新产品模型,可能要等待外部软硬件变革的下一个市场阶段,才会发生变化。

 

这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特别绝望的事。成功,首先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入正确的市场,其次才轮得到你纵横腾挪施展才能。即便掌握了产品经理最高阶的技能「搭建产品模型」,也得撞上正确时间的正确市场,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来。

 

这就是命。

 

一个总是叫好不叫座的,半红不红,黑着眼圈的产品经理如是说。

 

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产品经理的身价如此昂贵。当你主导并且做死过这么多款产品,从中获取的技能点,再加上额外的天赋点,才能培养出一个高 level 的产品经理。上千万的学费铺在你身后,像金砖砌成的路。

 

当你看完这 10 个案例之后,是否更容易理解什么是产品模型呢?

 

我看了看微博评论,发现大多数人还是理解不了,毕竟产品经理 exp 中最深奥的部分,微言大义,并不是通俗读物。不仅这系列的浏览数一篇比一篇低,更糟糕的是盲人摸象,小马过河的误读与奚落。这也是我之前不乐意分析自家产品的原因,产品不成功本来就够惨的了,还要被你们无脑黑。


延伸阅读


深度对话俞军入门 SaaS 产品经理设计好看但无用怎么办? 雪球设计驱动增长张小龙 2019 年公开分享 设计驱动业务丨 产品经理的本质独角兽产品的用户参与层级模型解密商业产品经理把握产品迭代节奏快爽 CEO 访谈AI 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产品高效脑暴Snapchat 流行的秘密如何评估产品机会小程序设计方案YouTube 的产品设计意义刘炯 AMASaaS 产品经理 丨用户体验设计方法论的演变社交网络如何席卷全球印度工业化前景 中年产品经理之路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联系职人社客服职酱:ziliude。点击「阅读原文」可加入职人社线上社群,或参加线下系列职人沙龙,和更多嘉宾进行交流。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2020年中国《知识图谱》行业研究报告,45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239+阅读 · 2020年4月18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0+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关系图谱在贝壳的构建和应用
DataFunTalk
29+阅读 · 2020年3月4日
腾讯推荐引擎组员工:谈谈推荐系统架构
腾讯大讲堂
14+阅读 · 2019年10月23日
产品经理们,好好琢磨产品定位吧
产品100干货速递
7+阅读 · 2019年6月4日
用户研究:如何做用户画像分析
产品100干货速递
44+阅读 · 2019年5月9日
每个架构师都应该培养业务思维
InfoQ
3+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详解 | 推荐系统的工程实现
AI100
42+阅读 · 2019年3月15日
业务中台:如何在互联时代,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24+阅读 · 2018年12月26日
创业者和伪创业者的10大区别
创业财经汇
8+阅读 · 2018年6月5日
看完后,别再说自己不懂用户画像了
R语言中文社区
15+阅读 · 2017年8月28日
AliCoCo: Alibaba E-commerce Cognitive Concept Net
Arxiv
13+阅读 · 2020年3月30日
Arxiv
92+阅读 · 2020年2月28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3月2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关系图谱在贝壳的构建和应用
DataFunTalk
29+阅读 · 2020年3月4日
腾讯推荐引擎组员工:谈谈推荐系统架构
腾讯大讲堂
14+阅读 · 2019年10月23日
产品经理们,好好琢磨产品定位吧
产品100干货速递
7+阅读 · 2019年6月4日
用户研究:如何做用户画像分析
产品100干货速递
44+阅读 · 2019年5月9日
每个架构师都应该培养业务思维
InfoQ
3+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详解 | 推荐系统的工程实现
AI100
42+阅读 · 2019年3月15日
业务中台:如何在互联时代,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24+阅读 · 2018年12月26日
创业者和伪创业者的10大区别
创业财经汇
8+阅读 · 2018年6月5日
看完后,别再说自己不懂用户画像了
R语言中文社区
15+阅读 · 2017年8月28日
相关论文
AliCoCo: Alibaba E-commerce Cognitive Concept Net
Arxiv
13+阅读 · 2020年3月30日
Arxiv
92+阅读 · 2020年2月28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3月2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