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陆奇和巴菲特投资的方式做数字化,CDO的职业未来应该是CEO|数智前瞻·数智化十问

2022 年 10 月 5 日 36氪

用YC和巴菲特的思维做数字化。


文| 翁丽君

编辑|石亚琼

来源|数字时氪(ID:digital36kr)

封面来源| pexel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趋势,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也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到39.8%。无疑,数字化的步伐已势不可挡。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进展绝对称不上平顺。有人说,业界缺少具有普适性的数字化范式经验与操作标准;有人认为,数字化缺少足够的重视、预算、资源与人才;甚至有人猜想,中国缺少数字化创新的产业基础……
如何定义成功的数字化甚至数智化、谁应该为数智化创新负责、数智化创新的预算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最大可能的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与成功率?……这些问题我们与行业人士一样好奇。
因此,我们36氪数字时氪团队(ID:digital36kr) 正式启动了《数智前瞻·数智化十问》这个系列。我们邀约了行业内长期关注数智化创新的创业者、投资人、从业者,与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当下数智化创新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期是我们《数智前瞻·数智化十问》的第一期内容。我们邀请了和鲸科技CEO范向伟。
和鲸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数据科学协同平台”的数据智能科技公司和平台服务商。为个人和组织的大数据训练解决环境部署和工具资源的问题。已经服务的客户包括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石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电信、中国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强生医疗、默克制药、信通院、北京医保局、金风科技、九坤投资等。
在采访过程中,和鲸科技CEO范向伟对36氪讲述了他基于众多数字化项目所得的观察。
范向伟认为:
  • 中国企业如果真的是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集团战略,严格口径上比例得在 10% 以上。比这个低的话只能算是信息化。
  • 数字化需要整合与平衡的要素很多,CIO 和 CDO  的实质是产品经理,是衔接数字技术与业务增长,重要的是能否打通从技术到运营的全链路,让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业务在迭代的过程中间被孵化出来。
  • 数字化的切入点很多、风险很大,CIO/CDO要把自己从干活的那个人变成去做投资的那个人。通过学习YC和伯克希尔的投资模式,实现CIO /CDO生存模式的转变。
  • CIO/CDO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学会集团管理、参与集团转型,力争成为下一代的 CEO,否则数字化转型没有核心人才的支点,CIO/CDO的发展也没有空间,不如出去创业。

以下是专访部分(经36氪编辑):

投入10%以上才能叫数字化

36氪:企业用多少比例的资金去做数字化会比较合适?
范向伟: 基本的一个逻辑就是,产业公司的话就是 10 年再造一个产业,好比如果是个千亿级公司,我希望说升级的话能变成 2000 亿或者 3000亿,然后增量部分是由数字化带来的,这是大家的思考的模板。
我觉得数字化的预算至少得是所有年预算的 10% 以上。一个 200亿营收的企业,每年的支出是 150 亿,至少得有10% 放在数字化的盘子里面。中国企业当前在信息化的口径下,银行业信息化的投资占总收入的比例是相对高的,这个比例是2%-3%之间,很多行业比1%更低,这是远远不足的。
在美国,这个比例在各个行业是5%到15%之间。 中国企业如果真的是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集团战略,严格口径上比例得在10%以上。比这个低的话只能算是信息化。
36氪:企业有哪些办法解决数字化建设的预算问题?
范向伟: 作为一种尚未普及的先进生产力,数字化的投资是很昂贵的。有三种方式可以降成本。一个是用标准化的东西比如saas,第二个是生态共建,就是借用已经有的生态系统的能力。第三的话就是到外面去借钱,比如很多集团公司成立专门的数科公司,也是为了进行专项的数字化业务的融资。
就第三点的话,在实践中有很多种途径,一种是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上市公司做定向增发的。第二个的话是借由地方政府的经费来补贴,国家针对数字化建设的补贴其实力度很大,类似于当年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中国的政府就是新产业最大的投资方。
有很多的智库,比如北大的国发院,还有社科院,做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合理性论证,就是政府如果投 100 亿做数字化,最后能变成 100亿 以上还是 100亿 以下的产出。现在的经济学研究的结论是在 100 亿以上。因为中国的产业基数很大,所以数字化技术最后的用户数是比全世界其他地方相对多一些的。
还有一个逻辑是,数字化技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达到一个临界点,大家才能感受到这个东西是有用的。类似的问题,中国已经经历过好几遍。高铁, 4G/5G ,地铁,最初都有争议。因为在中国产业的体量太大了,新技术的爬坡很慢,一开始都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是投到第五第六年的话,大家发现其实还行,毕竟大多数技术在海外是已经成熟的,拿来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大的内在风险,在宏观上,这是个相对确定性的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升级的过程。
36氪:如何评价数科公司模式?
范向伟: 现在在市面上其实没有看到过成功的数科公司,不仅是国内没有看到过,其实海外也没有看到过。因为数字化不论是产品创新也好,技术平台创新也好,它是九死一生的,不能做到极致,是很难有生存空间的,只有足够颠覆的数字化创新才能够活下来,me too的方案、产品,往往只是客户临时启用的备胎,很难长久、很难迭代。
对于这些大的集团来说,成立数科公司,当然也不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因为专业公司的效率,往往是比集团内部更高的。但是它也不是一个万能的办法,毕竟数科公司是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引领行业的产品和技术,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又很难支撑有足够野心的创新,陷入一种持续的妥协,很难支撑产业数字化的转型。

为什么通用汽车、大众汽车没有走出来特斯拉,也是一样的矛盾。

转换CIO生存模式:用YC和巴菲特的思维做数字化

36氪:谁更应该为数字化创新负责?
范向伟: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产业,答案会不一样。
比如说在偏消费品的行业,通过实践看到的是,顶尖 IT团队会吃得更透。比如说游戏行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领域,它没有太多行业knowhow。或者说所有的knowhow,行业里面都能够找到供应商。所以顶尖 IT 团队在这种 To C 的领域里面会更有优势。
但是如果说是产业链长的,比如制造或是跟实体相关的行业,属于 IT 团队的knowhow基本上没有。比如说像储能,像风电,光伏这些行业,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有knowhow和有 IT 复合背景的团队很少。
36氪:CIO/CDO应当具备什么技能?
范向伟: 就实际情况来看,首先年龄段上面,能够胜任一个集团层面的数字化的CIO/CDO,最好是相对年轻的80后 。没有太多的既得利益,因为他是在重塑利益格局,不能够有上一代的利益积累。而且他需要能够颠覆自己的存量能力,更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这个画像结合起来,其实就是很像创业者,做成还是做不成,还是看它内在的状态是不是能够胜任。
我个人感觉,现在市面上胜任的 CIO 可能不超过20个,因为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就是凤毛麟角的,而失败的案例,则是比比皆是。
我觉得 CIO 和 CDO 的实质的话,是个产品经理,就是把技术落到场景,让场景能够被标准化,然后运转起来。所以更重要的不是说这个 title 是 CIO还是 CDO 甚至是CEO 。重要的是是否有这个能力打通从技术到运营的全链路,让数字化产品能在迭代的过程中间被孵化出来。
这个能力的话,现在可以看到在产业里面是极其稀缺的。因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足够重大的共识,有这种能力的人,基本上就会被投资人挖走创业。也是因为大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仍然有问题,很难对颠覆性的创新进行内部的协调,而数字化转型往往就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是有破坏性的,所以它就算能在大企业里面出现这样的人才与团队,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是容易被投资人挖走的。这样的人既可能来自于业务,也可能来自于技术,但是这个人在大企业里面常常待不下去,他能好好待个两三年就是不错的了。
因为成功率并不高,切入点特别多,风险又尤其大,所以对CIO/CDO 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转变,或者说生存模式的转变,就是CIO/CDO要把自己从干活的那个人变成去做投资的那个人。
CIO/CDO的价值不是去把CRM 搞定,把 ERP 搞定,而应该是去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投资,这个投资的话其实是内部的立项,哪些需求优先级更高,哪些需求可行性更高,哪些解决方案的话性价比更高。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一个企业内部的YC ,把数字化项目当做一个投资组合去管理,就会更容易存活下来。
单个项目的风险都很大,必须要站在整体上去管理,样本量上去了,风险才能够被分摊掉,这是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那这个就变成一种系统性的能力。如果说大家去学习的话,不要去学三一重工、不要去学美云智数,因为多数的企业,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你去学习YC、伯克希尔,因为这是一种底层的、通用的能力,这一点海尔、科沃斯做得是特别好的,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他们都越来越像是风险投资+产品创新平台了。
36氪:CEO是否应该为数字化负责?
范向伟: 可能性不太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能力模型。更实际的讨论应该是,这些 CIO/CDO 怎么在公司里面尽快地学会集团管理。然后变成下一代CEO。这个是现在像麦肯锡、BCG、Gartner这样的咨询公司在美国,在欧洲这些国家,重点去推动的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计划、组织计划。
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是指业务已经变成了数字化业务,就需要有足够懂数字化的人才,来管理业务、创新业务,而不是由懂业务的人员,来管理数字化技术,这两个路径都有可能跑通,但是成功率的差异还是挺大的。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在于,Facebook、Google、字节跳动的本质都是广告公司,他们的CEO到底是来自于计算机专业,还是广告专业。
36氪:如何用投资的方式做数字化?
范向伟: 一个可以学习的模式是 YC。招募尽可能多、尽可能优秀的早期团队,大家在一起待 3-6个月,构成专业领域的创业者社群 ,这种做法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头部的人才资源、领域知识、隐性经验的聚集,它构成了一个创业大学,大家可以重新组成新的创业团队。传统的产业,也可以构建垂直产业的YC,吸收更有活力、创造力的企业,融入产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让产业的转型,和数字化技术的迭代,两个周期尽量的耦合起来,有更大的共振,其展现形式可能是一个“集团创新中心”、“产业投资公司”的组织,但实质还是有没有形成一个共创、共赢、共生的生态系统。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海尔、科沃斯都是做得很好的。
第二个模型的话是伯克希尔,巴菲特是从投资入手,去做产业整合。他可能一年中投两三家公司,看这个产业链整合是不是顺利,产业链整合顺利的话,他就不断地去增加控股,直到变成那个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他们投了 50 年,也就持股了 100 多家公司。这里面的方法论就是要实现高效率、高壁垒的产业整合,拿到产业整合之后的垄断利润。
我觉得中国其实有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可以同时去实现两种模式,YC的模式的话其实是去抓最好的人才资源。巴菲特这个模式是去抓最好的产业资源。当下的中国,刚好这两个模式同时能成立, 所以对于产业龙头来说,其实需要学会这两种东西,才能够有更大的胜算去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肯定是很难的,就跟创业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创业,它是一个少数者的游戏。

经济寒冬对真正的创新者其实是好事情

36氪:中国企业数字化的成功案例比较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向伟: 现在有一个不健康的行业状态,就是乙方公司对于数字化的渲染是不切实际的。乙方公司为了卖数字化的能力,对于数字化的渲染是只讲价值,只讲成果,不讲代价,不讲成本,不讲风险。提到任何一个跟数字化相关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人讨论过成本问题,价格问题,风险问题。
但是去朋友圈里面查听实际情况的话,大家又看不到转型的结果,只能看到成本和代价,而成功的案例很少是可以复制的,你怎么复制海尔、三一的做法?虽然都是在搞数字化转型,甲方和乙方,好像完全不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频道。真正最高层的决策者,如果被这种数字化的舆论带跑的话,那他就很难做判断、做决策。可能换掉两个负责人之后,他才能开始重新认识数字化。
中国现在的龙头企业的一把手,很多是70、80 年代出来创业的创业者,在企业决策者层面,对于数字化也有一定的知识上的断层,转型的动力和决心,往往也是不够的。
36氪:经济寒冬之下,对数字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范向伟: 对于真正的创新者来说,利益关系的重构,会留下来更多的空间。这对于创新者来说其实是好事情。中国和美国的很多平台公司,都是在经济危机之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危机之后,留下来的是更大的空间,比如Airbnb和Uber,都是08年的金融危机时成立的。
虽然预算会下降,现金流会变少,包括流动性会下降,这都没有办法。这个就是你要承受的代价。
大家都在说企业的数字化的预算在下降,但我们观察到,预算的下降是不均匀的,能够有效益、有效率的数字化的投资,其实是在加速的,当然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产品和技术,并没有那么多,这是供给侧自身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比如现在企业上云、跨境电商,这些都是典型的数字化场景,如果真的能够降低企业的业务成本,这块就会做更多的投入,因为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活下去。
所以一个数字化的供应商,如果真的能够带来更高的 ROI ,那这个时候它的发展会很快,就是它能够少掉很多竞争,能接到更多重要的订单,因为创业公司最大的浪费其实是同质化竞争。
36氪:2023年数字化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范向伟: 虽然数字化一直很难,但我对于23年是挺乐观的,因为我觉得中国跟其他所有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说中国是集中做决策。中国的政策的话是,五年规划,然后从发改委、工信部,各个地方的政府,集中去往下做执行。
中国最大的投资方是政府。最近的两年我明显感受到,所有的政府的部门对于数字化的理解越来越深,甚至会比很多创业者更深。这个是我觉得中国非常大的一个优势。如果今年没有这个疫情,中国的数字化建设就会铺得很快,从上到下各种地方的大数据管理就全都搞起来了。
但是这不意味着创业会容易,数字化转型会容易,只是我觉得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会有新的高度、新的成本结构,就像4G和5G网络的普及一样,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用好这样的基础设施的红利,但是这个红利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前所未有的。
36氪:企业在什么时间推进数字化成功几率最大?
范向伟: 从逻辑推理来说,上升期主动做,下降期被动做,这个好像逻辑都讲得通。但实际在中国的话,往往是在上升期间才能做成。因为数字化很贵,无论数字化的人才也好,技术也好,能力也好,服务也好,现在还是一个奢侈品。不管说单独的一项技术的标价是多少,在一个行业需要落地的时候,它的价格或者是它的成本都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很雄厚的人才的积累,或是资金的积累的话,他至少会选择暂停一下。
轻资产行业的话,大家一定是侧重在营销侧,高流转高毛利。像喜茶的数字化,他一定是在营销侧,甚至说是all in,供应链是他们最后考虑的问题。
但凡在营销侧不是直面消费者,那企业只能在供应链侧去做文章。因为大部分的行业没有办法直面消费者,在营销上加大投入并不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所以如果企业不是直面消费者,其实还是应该先控制住自己的成本,再去看有什么样的新技术能够去中间化,能够去面向消费者。
36氪:数字化是应该小步快跑还是系统推进?
范向伟: 想要能够去做整体的转型、在整体上想要有速度的前提,一定是要有验证,一定是小步快跑跑通了,所以一定是小步快跑的话更重要。
因为数字化转型不确定性很高,风险很大,关键并不是说数字化技术是不是 OK ,而是说这个数字化技术用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时候,在改变大家的利益关系的时候、改变大家流程的时候,它会发生什么?大家永远不知道一个技术用下去是不是更好,所以这个是小步快跑的核心意义所在的。
我们今天都在讲数字化,其实数字化的背后应该是数据驱动产生更多的商业价值。现在这个阶段,数据其实还没有那么重要,更加重要的是数据先能够存下来,然后流程能先打通。
这几年核心还是在上系统,去把触点打通,但是一旦打通之后,数据就会开始变得有用。如果能够形成数据流,就能改善企业的服务,改善客户关系,然后改善产品迭代。

36氪旗下公众号

真诚推荐你关注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用YC和巴菲特的思维做数字化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在透彻的分析基础之上,购买某种资产以期待未来能保证本金的安全并获得固定的或者非固定的满意回报的理性行为称之投资
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 50 强
专知会员服务
12+阅读 · 2022年11月12日
数智跃迁: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路径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2年10月3日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2),59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89+阅读 · 2022年8月10日
中国电力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60+阅读 · 2022年7月13日
全球数字产业战略与政策观察,3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2年2月2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观察报告(附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52+阅读 · 2021年12月17日
专知会员服务
87+阅读 · 2021年10月14日
2021企业数字包容实践与价值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1年6月4日
多样性算力技术愿景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21年4月29日
【数字化转型】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
产业智能官
11+阅读 · 2020年2月2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0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2月6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2月5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2月5日
Arxiv
20+阅读 · 2021年9月22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 50 强
专知会员服务
12+阅读 · 2022年11月12日
数智跃迁: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路径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2年10月3日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2),59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89+阅读 · 2022年8月10日
中国电力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60+阅读 · 2022年7月13日
全球数字产业战略与政策观察,3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2年2月2日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观察报告(附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52+阅读 · 2021年12月17日
专知会员服务
87+阅读 · 2021年10月14日
2021企业数字包容实践与价值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1年6月4日
多样性算力技术愿景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21年4月29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0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