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心选们为何接连折戟淘宝心选在项目进行到2018年时,还启动了线下品牌体验店,随后网易严选、小米有品也同步布局线下门店,不过各家在开店方面都表现的十分谨慎,淘宝心选也在开了几家店后就不再扩张。“稳”也许始终是悬在淘宝心选头上的一把标尺,SKU控制在网易严选不到五分之一,人员更是不到网易严选的十分之一,甚至在品牌营销发声上也十分克制。在心选团队内部看来,淘宝心选的起点就不是一个规模化品牌项目,“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争议声也一直未断。不同于淘宝心选,网易严选是没有包袱的,全力以内外营销媒体矩阵去支持自己的自有品牌。而淘宝心选并不是阿里的核心赛道项目,阿里并没有选择all in,而更像一个跟随者。“当时关于淘宝心选的发展,整个团队是有很清楚的方向和路径,当时大家都认为,如果最后变成天猫超市的自有品牌供应商,就不属于这个团队的价值所在,把这个事向内做了。”一位原团队成员在采访中这样说道。不同于阿里,作为先行者的网易,一开始就把严选作为了重要方向。在游戏、音乐等业务上都遇到不同瓶颈的网易,在当时非常需要新的业务支点,遂从2015开启电商战略,先后推出网易考拉、网易严选,分别卡位在了跨境电商和ODM两个红利期。作为以媒体业务起家,拥有诸多媒体和营销属性资源的网易,以自己的媒体流量全力支持自己的商品品牌,这个路径听起来非常顺畅,且网易非常擅长做营销,也是业内公认的。在诸多同类品牌中,网易也是投入程度最高的一个,超千人的团队、过万的SKU、频繁的营销曝光……所有配置都在其他玩家之上。能够全力以赴,不仅因为网易当时的迫切程度和丁磊描绘的“ODM电商”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易在做自有品牌这件事上,没有对手一样的包袱。在满屏网易严选的2018年的前后,其他几家除了一些2B端的传播,少有2C端的大规模传播,整体相对网易严选来说低调不少,这背后,不是缺预算、想低调,而是不得不低调。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20年,阿里被媒体爆出做了一个休闲零食品牌Bonbater(棒倍特),此品牌就出自淘宝心选这个业务。当时的舆论导向,主要是质疑:阿里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了,“三只松鼠们”怎么办。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次“喵满分”的上线,乃至之前“猫享”的上线,都没有来自阿里官方的正式披露。“既当裁判又做选手”,是阿里的包袱。网易虽然没有包袱,却走了一条很难、至少至今没有中国品牌走通的D2C(Direct to costumer)品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