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机、更换记账 App、对家具 DIY 大翻新……我们总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各种失败或不失败的小实验,这或许会被统一归纳为与效率无关的「折腾」二字,但正是这些小实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小小的惊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互相)采访了几位少数派编辑,看看他们最近都折腾了啥?
众所周知,我对于设备的要求不高,且对于 Pixel 系列情有独钟,手上一直持有一台电池健康还过得去的 Pixel XL 初代美版。对于这台 Google 的试水之作,我真是又爱又恨:爱在
提前两个世代移植的 EAS 能源感知调度
让这台手机使用起来还是相当流畅,恨在一个微信就能把这小小的 4GB RAM 连带所有虚拟内存都占满,而美版 V 版又不允许我解锁折腾。
一个偶然的夜晚,机会来了:XDA 发布了一篇关于解锁 V 版 Pixel 初代的
教程
,我立刻翻出来一通操作,一次成功。
刚解锁当然立刻就刷上第三方内核玩玩看,一瞬间都感觉前几年折腾 Android 的青春又回来了 🌚。初代 Pixel 所移植的 EAS 所用的调度是 sched,也有名为 Kirisakura 的第三方内核移植了成为后续 EAS 主流调度的 schedutil,但这个内核破坏了手机的通话功能,让我漏接了好几个电话(也怪我没有仔细看后续的帖子)。
另一个刷的第三方内核是 Elemental X 内核,不过它里面古旧的种种内核功能已经非常过时,亦没有什么出色的底层优化,最后我还是换回了官方内核。
magisk 模块方面,除了常规几个辅助性模块,我也安装了 QTI memory optimization 和 Uperf 两个与性能相关的模块。前者主要是面向 RAM,默认给 4GB RAM 的设备开启 2GB 的 ZRAM(截止 Android 10,Pixel 初代的 ZRAM 出厂设置是 512MB,Pixel 2 的 ZRAM 出厂设置为 2GB),也有许多参数上的调整,效果明显。
后者我已经在前文 新玩意
中聊红米 K30 5G 时聊到过,对于红米来说可能是优化性能,但是对于 Pixel 来说是劣化性能。动辄把骁龙 821 频率冲到顶的确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流畅性,但是对于续航和持久性能有着不小的影响,我倒是更希望 Pixel 初代可以略微降低日常使用的性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别试用这两款模块看看效果,比起第三方内核有着更少的侵入性,大不了不用就是了。
📓張奕源 Nick:重新使用 Evernote 管理笔记
人生最艰难的事,莫过于寻找一款最适合自己的笔记管理工具。
大约是去年年底,在 Notion 一番大动作之后,我也下定决心梭哈 Notion,花了不少时间迁移笔记,并建立新的笔记管理流程。但用了半年之后,Notion 当前的状态依然不能令我满意。
我一直抱怨 Notion 不支援离线导致笔记存取效率低下——打开每个页面前都要或长或短地转圈圈载入一会儿;在没有网路讯号或者讯号不好的地方什么笔记也打不开。此外,这种全在线状态也让附件管理非常不方便,每次打开笔记里附带的文档都需要额外下载,不仅速度慢,还会把下载目录搞得乱糟糟。
在过去的数年里,我用过市面上大部分笔记管理软件,来回来去也切换过很多次。鉴于此次梭哈 Notion 再度失败,我决定重新回到 Evernote。
-
Evernote 有完备的离线功能,其客户端是一个功能完整、可以离线使用的产品(而非 Notion 的 web 版套壳),附件导入导出都很方便,在电脑上拖拽存取也更符合操作直觉。
-
Evernote 作为老牌笔记管理工具,笔记管理体系也很完备,从多层笔记本到标签,再到融合了 OCR 的全局搜索,存取笔记的效率都很高。
-
Evernote 仍然是目前接入第三方服务支援最多的笔记工具,可以跟我平时用到的众多服务形成自动化联动。
-
Evernote Web Clipper 的剪藏能力也是同类型产品里最强的。绝大部分笔记工具甚至都没有配套的剪藏插件,Notion 的插件也只能在 Firefox 和 Chrome 里使用。
回迁的过程一点也不麻烦,我此前留在 Evernote 里的笔记并未删除,Notion 里的东西也会继续留在 Notion,新的笔记都重新使用 Evernote 管理。
回到 Evernote 之后,我感受到了「重新回到舒适区」的快乐。笔记的标签系统完善、所有附件都能即时预览、Web Clipper 抓取精准、和
数字命名编码法
无比搭配的多层级笔记本——Evernote 仍是目前最适合我的笔记管理工具。
🧳会飞的三羊店长 :给行李箱换轮子
行李箱的万向轮在五月回家时有一个秃噜皮了,但一直放着没有修它,这都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拖着坏掉的箱子出去修真的非常不方便。但在两次外出都只能用闲置的单向轮行李箱之后,我认真把修轮子这件事提上了议程。在某宝上搜了搜,原装的轮子带脚整个拆换是 200 元,第三方轮子只要 7 块钱。差价过大,而且我想当然地认为操作难度和拧螺丝差不多、没什么难的,所以就开始量内径外径挑轮子。
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到小钢锯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宝贝详情,才明白过来原装的轮子螺帽是锁死的,无法通过内六角等工具打开,也因此原装的替换方案是带脚整个拆换。而自己换轮子的方法是用钢锯把串轮子的螺杆锯断,然后再替换新的轮子和螺杆上去。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我还是决定试试,于是就连 10 块钱的小钢锯一起下单。
注:在搜寻过程中还看到一些带脚替换的第三方店铺,但我觉得轮子比脚做得好的概率高一点,而且原本的脚也没有损坏,所以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开始动手后,最难的果然还是第一步——锯断螺杆。由于此前没有使用过钢锯,我花了好几分钟才上手,然后哼哧了得有十分钟才把螺杆锯断。再往后的步骤就很简单了,用螺杆固定好轮子,再用垫片和螺丝固定好螺杆。一套动作下来花了半个小时,和预想的时间差不多,而且新换上的轮子是一体成型的,理论上不会再像原装轮子那样脱皮,在阳台上试着拖了一下,四个轮子的配合也很顺畅。
但你如果问我有没有兴趣把另外三个轮子也一起换了……我颤抖的双手说它们想要一把小电锯。但由于这个新轮子还没真跟着我翻山越岭,我也不好说这个方案最终行不行,拆换原装轮肯定会方便也更可靠些。
锯断螺杆、拆掉旧轮子、换上新轮子
P.S. 如果不是有这篇文章,这个大项目可能还得往后拖两个月。
曾经立下一个 flag:钱迹账单导入支持分类的时候就从 Bluecoins 迁移过去。不久前钱迹更新支持了,所以我自然是说到做到。
立下这个 flag 的原因?Bluecoins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记账工具,也许是目前我用过的、Android 平台上功能最多的记账应用之一,但这种「多」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界面设计和交互布局作为支撑,就会让整个应用变得非常有距离感——Bluecoins 就像是一个把所有记账需求堆起来的 Excel,你要的功能处处都有,但处处都透着简陋。钱迹的界面设计虽然在不少酷安记账用户看来也可以被归为「简陋」,但相比 Bluecoins 它胜在「知道自己要什么」:本地化的账户类型、接地气的账本管理、轻松畅快的记账体验、清晰直观的统计报表……加上开发者比较好联系,有什么需求和问题反馈起来也不难。
钱迹的数据导入功能算是做得最为全面也最为周全的一个记账应用了(参考
这篇文章
),但从 Bluecoins 迁移到钱迹的过程还是十分令人头疼,整个过程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地方:
-
统一账户、分类:使用 Excel 的批量查找、替换和筛选功能,将 Bluecoins 导出的 .csv 数据文件中的账户、分类尽可能地调整为与钱迹这边一致,这样迁移后才不会出现需要二次合并的问题,尽量保证导入即用。
-
统一消费商户和备注:Bluecoins 的每一笔消费都可以分别设置标题(在哪儿买)和备注(买的啥),这两项数据反映在 .csv 文件中是两栏数据;而钱迹仅提供备注信息,所以需要将 Bluecoins 这两栏数据合并,这里用到的是 Excel 的内容合并函数,比如 A1 栏中是标题「少数派」,B1 栏中是备注「钱迹会员」,那 C1 栏中可以用 =(A1&"/"&B1)将二者合一,变成「少数派/钱迹会员」这样的形式导入到钱迹中。
-
统一消费金额形式:Bluecoins 的 .csv 数据文件中「支出」金额统一用的带负号的数字,而钱迹提供的模板则没有,由于不知道钱迹是否会对这个做处理,最保险的方法还是统一。这里尝试过不少「将表格中带负号的数字变为仅数字」的方法,最省心也最简单的竟然是把负号查找替换掉……
-
转账记录处理:Bluecoins 将转账记录为两行,一行支出(转出账户)、一行收入(转入账户);钱迹则记录为同一行的两个账户。这个最耗时,因为需要同时调整表格和数据。
一番折腾下来最后完成了从 Bluecoins 到钱迹的完美迁移,迁移完成后对那些追求数据通用化(即可以将用户信息以通用数据的方式导出、迁移)的应用又多了几分敬畏,同时也深感学好 Excel 快捷键的重要性(比如使用 alt+;选择筛选后的可见结果在整理过程中也很实用)。
另一方面,本以为这场迁移会到此结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发现自己坚持了 7 个多月的记账,依然漏掉了好几千块钱的报销和支出,深感挫败之余转而开始思考记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的真实意义。
所以转到钱迹不久后我终于第一次鼓起勇气认真用起了 YNAB —— 迁移数据什么的都一边凉着去吧,专注当下、规划好接下来要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才能让记账这件事变得有价值。
另外 YNAB 针对我这种第一眼劝退的畏难用户推出了
视频教程
,
这几天茶余饭后看得津津有味,即便你不用 YNAB,也可以当做普通视频看一看,定能有所收获。比如这次 34 天 YNAB 试用期之后我可能依然不会选择 YNAB —— YNAB 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记账理念,这种理念甚至不需要专门的应用,借助 Excel 这种工具就能实现。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公司的胶囊咖啡机已经用了两年了,基本上雀巢所有的口味都买过,最终还是那几个经典口味比较好喝,秉承追求新奇个性的少数派理念,想尝试一下各种现磨咖啡的口味,手冲虽好,但毕竟不大效率,于是在 618 期间,被果核的照片蛊惑,收了一台德龙的意式全自动咖啡机,操作非常简单,加水加豆子,选择杯量和浓度,一气呵成。但问题来了,什么豆子合适,且能体现出风味呢?
首先是买机器附赠的豆子,先不说口味,一看保质期都快到一年了,可想而之它的品质和新鲜度,拿来测试一下机器就差不多了,喝起来还不如胶囊。
于是立刻下单了 Seesaw 的长颈鹿拼配豆子,115 块有 500 克,显然还是蛮实惠的,几天之后收到豆子,满怀期待的测试,发现口味依然清淡,还是喝不出咖啡的香味。
隔了几天路过星巴克,想试试他家的豆子,放到自动机器上,能不能喝出店里的味道,虽然店员一再推销精品手冲豆子,我还是毅然的买来两包最便宜的,85 块 250 克,回来测试,发现还是不好喝。
刚好这期间跟鱼眼咖啡创始人聊了一期播客,向他咨询了这个问题,对机器的研磨度进行了调节,然后顺便买了他家的村民拼配豆子,98 元 250 克。果然豆子的新鲜度、味道都完全不一样,这次打出来的咖啡,香气和油脂都比较满意了。
最终结论,一个几千块的家用咖啡机,还是别有太高的期待,有很多原因会影响出品,不如胶囊稳定,找豆子的折腾之路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折腾内容是否和你的「撞车」,你想看到编辑部折腾点啥?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封面来自 Unsplash :Randy F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