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Netflix公布了一项推荐算法的比赛,根据用户对电影的评分历史,预测用户对没有看过的电影的评分。如果有队伍能在测评指标上超过Netflix官方的推荐系统——“Cinematch” 10%以上,将会被奖励100万美元。最终,在2009年,一支名为“BellKor's Pragmatic Chaos”的队伍以超过“Cinematch” 10.06%的成绩获得全部奖金。在Netflix比赛的推动下,矩阵分解方法大放异彩,许多队伍采用矩阵分解的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天我们将介绍推荐系统中的经典算法——矩阵分解 。
矩阵分解算法主要作用在用户-物品评分矩阵上,其主要思路是将评分矩阵分解成两个低维的矩阵,分别用来刻画用户和物品的特征,再由这两个低维矩阵的内积来重建用户对未评分物品的评分。在通常情况下,评分矩阵有两种类型:Explicit Feedback 和 Implicit Feedback。
Explicit Feedback
用户显式地用评分表达对物品的喜欢或不喜欢。如在豆瓣电影中,用户可以用5星表达自己对电影的喜爱,也可以用1星表达对电影的不喜爱。在文章Matrix Factorization Techniques for Recommender Systems[1] 中指出,最基本的处理Explicit Feedback的模型可以表达为:
其中,R是已知的用户对物品的评分,X是用户的latent factor,Y是物品的latent factor,lambda是正则化系数。更复杂的加入了用户和物品偏置项的模型可以表达为:
以上两种模型均可通过SGD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或ALS (altering least square) 来求解。
可以参考LibRec中的 BiasedMFRecommender.java
Implicit Feedback
用户对物品的喜好可以通过用户在物品上的行为侧面反映。如在Point-of-Interest推荐中,用户在某个地点的check-in次数可以侧面反映用户对这个地点的喜爱程度。大多数推荐系统是处理implicit feedback的,因为用户的行为比用户的偏好要更容易观察得到。当然在这样的数据中噪声也更大,不容易推测出用户的喜好。
在论文Collaborative Filtering for Implicit Feedback Datasets [2] 中叙述的weighted 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模型是一种非常经典地处理implicit feedback的方法。这个方法与上述处理explicit feedback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这种方法将所有的用户与物品的交互都视为positive sample,用户与物品交互的次数反映了用户这个物品感兴趣的程度 (confidence)。这个模型可以被表示为:
其中P是一个二值化的矩阵,用来表达用户是否和物品有交互。C是confidence矩阵,由用户和物品的交互次数矩阵得到,次数越多相应的值越大,用来表达用户对物品的感兴趣程度。
转自:LibRec智能推荐
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