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21世纪经济报道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记者 马常艳) 8月29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住房金融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已是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重要性领域,在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最大的“灰犀牛”。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北京楼宇(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佟胜良/摄)
报告显示,中国住房金融20年的发展可以用“高速”二字来概括。一级市场方面: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由1998年的0.07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5.75万亿元,增长了366.9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46%;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由2004年的0.78万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0.19万亿元,增长了12.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10.20%。
二级市场方面: RMBS余额由2005年的30.17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7477.61亿元,增长了246.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18%;REITs余额由2014年的96.05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730.23亿元,增长了6.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05%。
住房金融的大发展对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2016年中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人均超过俄罗斯,户均甚至超过德国和荷兰;2016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42.4%,从房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来看,金融危机后保持在20%,发挥了经济稳增长“压舱石”的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指出,中国住房金融的大发展不仅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形成了房价泡沫。2005年之前住房金融政策基本以扶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为主,2005年之后调控成为主基调。2005 年以来,住房金融经历了四轮调控,其中从紧的调控时间长且见效慢,放松的调控时间短且见效快,总体而言调控效果不佳。
他认为,中国住房金融存在三个深层次问题:第一,住房金融支持的方向有失偏颇,表现为“轻租重售”;第二,住房金融性质定位不清晰,经历了从商业性金融主导向政策性金融主导的转变,此后以公积金为主体的制度又被边缘化;第三,住房金融缺乏顶层设计,既没有住房金融相关法律支撑又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住房金融的产品结构体系也不尽合理。
为防止房地产市场成为 “灰犀牛”,报告建议,遵循“稳”字当头的原则,在稳房价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降杠杆。
首先,居民部门杠杆上升空间有限,保持既有政策即可。一方面,居民购房意愿已明显下降,房价上涨预期也得以扭转;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比例高达30%,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防止房地产风险向银行传导。
其次,房地产企业应成为重点治理对象。最后,关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应针对不同城市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青铜时代,但房地产金融在进入黄金时代。
庞大的规模以及与宏观经济、政府、金融等部门的高度关联,使得房地产市场风险成为最大的“灰犀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警示,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趋缓以及金融风险(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浮现,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提到,城镇化和高储蓄率是房地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随着中国储蓄率下降,通过证券化盘活银行体系中大规模的居民个人抵押贷款,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金(REITs)使得投资者分享市场收益、应对房地产泡沫等,房地产市场开始大规模金融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李扬强调,管理房地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两点:金融创新不可过于复杂;金融创新应置于监管之下。
房地产挤压消费
《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主笔。蔡真介绍,中国住房金融市场规模已达38万亿。其中一级市场总余额36.94万亿元,二级市场总余额8207.84亿元。一级市场进入缓慢增长的青铜时代,二级市场则迎来发展黄金期。
蔡真指出,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一是住户部门杠杆率上涨过快,从2008年末的17.87%升至2018年末的53.20%。2018年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121.6%超过日本、美国,居民加杠杆空间有限。二是房企财务指标反映出,规模扩张效应已被财务费用稀释,房企扩张动力衰减。
从反映房价泡沫程度指标看,2018年房价收入比和租金资本化率分别为29.09%和21.46%,两个指标排在全球第二和第三,房价上涨空间有限。而从长期因素人口来看,中国城市化率已接近60%,城市化高速增长时期也只有3-5年,近期收缩型城市即是缩影。
决策层也在频繁传递“房住不炒”的信号。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尹中立指出,未来政策导向是居民部门去杠杆。房地产市场占用了过多的信贷资源,意味着按揭贷款和开发贷都会受到严格的控制。依赖房地产业的经济运行格局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决策层有关房地产政策的导向形成共识,不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发现,房价对消费既有拉动作用,也有挤出效应。当房价收入比大于9的时候,刺激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是负的。去年底,中国的房价收入比为9.1倍。
尹中立表示,房地产和宏观经济的关系极为复杂,仍需更多验证,但这一线索与直观的市场观察吻合。对于短期的政策工具,会全面收紧按揭贷款,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规模,对地产企业的债券发行进行窗口指导(如黑名单),境外发债收紧(仅限借新还旧)、严格管控房地产信托等。
《报告》指出,在不考虑回售情况下,未来3年房企信用债将迎来集中偿付期。2019年信用债到期余额3381.48亿元,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3752.25亿元和7160.06亿元。新发行信用债规模不足以覆盖债务到期带来的偿付规模,一旦房地产销售因长期调控出现大幅下滑,房企信用债违约风险将会大幅增加。
尹中立还表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大型房地产企业会进入偿债高峰。有大型房企可能出现债务违约,而由于其负外部性,有可能引发更为严格的监管。
有小型房企今年尚未融到资
《报告》指出,房地产企业应成为重点治理对象。房企既没有很好落实“房住不炒”精神,又没有很好执行去杠杆政策,必须整治房企违规行为。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以及隐性债务问题,应针对不同城市分而治之。
在房企主要融资途径中,开发贷款融资成本最低,201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1.90万亿元,存量为10.19万亿元,2018年房地产开发贷余额同比增22.6%,总体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在房地产调控和防范金融风险背景下,部分银行已暂停地产开发贷款,大部分银行也都提高了开发贷款的审核标准。
但是,在利益诱惑下,尽管监管部门层层封锁,资金仍通过各种隐秘途径输血房地产。
以近期受到监管关注的供应链金融ABS为例,2018年其发行火热,全年新增1300多亿元,而今年前6个月新增规模已达1000多亿元,成为房企融资的替代渠道之一。
部分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长过快、增量过大也引起监管部门警觉。今年7月份,银保监会约谈十几家信托公司,要求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总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现行房地产信托监管要求。
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行业也曾大量输血房地产。《报告》提到,2017年房地产典当金额1516亿元,占当年发放当金总额的52.3%。
融资途径频频被封堵,让房企预期出现明显变化。中建投信托研究创新部负责人袁路提到,地产信心指数(HCI)显示,房企在2019年一季度仍然保持乐观,但二季度随即转为悲观。房企也前所未有地重视现金流和销售回款。
亦有业内资深专家表示,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债券投资等,都应对两类房企风险高度警惕:一是货币资金/有息债务较低的房企,融资收紧需要房企靠自有资金支撑,自有资金较少则风险相对较高;二是土地存量储备不足过去又激进拿地的房企,由于房地产销售下行趋势,后续回款不强,外部融资又趋紧,还款压力较大。
房地产企业正在加速分化。一位市场人士透露,排名靠前的房企尽管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但还是可以融到资,但一些不太靠前的房企,今年以来没有从任何渠道融到一分钱。
蔡真建议,当前应在稳房价的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降杠杆。居民部门杠杆上升空间有限,保持既有政策即可。当前居民对房价上涨预期有所扭转,另外个人住房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比例高达30%,要防止房地产风险向银行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