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于2017年11月宣布,将于2019年发行新子刊《机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然而,新子刊还没问世,就遭到了机器学习社区的阻击。今天,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特聘教授Thomas G. Dietterich牵头起草了抵制《机器智能》的公开信,不到24小时,已有近千人签名,表示不会向《机器智能》投稿,不会为《机器智能》审稿,不会在《机器智能》担任编委。
签名的人包括Gary Marcus、Ian Goodfellow、Jeff Dean、Michael Jordan、Yann LeCun、Yoshua Bengio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佬,Facebook AI Research、Google Brain、Open AI的研究人员,高校和研究所的主任、教授、博后、研究生,Intel、Nvidia等硬件厂商的研究人员,AI初创企业的CTO……
公开信发起人Thomas G. Dietterich之前担任过AAAI的主席,现在还担任着JMLR的编委。这JMLR的诞生可是一个传奇。
JMLR的全称是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最重要的刊物。在JMLR诞生之前,机器学习最重要的期刊是Machine Learning。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很多作者会在自己的主页放上自己的论文,但是Machine Learing的出版商Kluwer反对这一做法(担心会影响期刊销量),所以不允许作者本人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论文,同时又不断涨价,到后来许多学术机构都无力负担订阅费。Machine Learning的这一做法终于引发了众怒。2000年Machine Learning编委会成员Leslie Pack Kaelbling站了出来,成立了一个新期刊,JMLR。在JMLR上发表的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JMLR的全部论文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也有纸质版,价格合理。
Leslie Pack Kaelbling
Leslie Pack Kaelbling的JMLR反响热烈,Machine Learning三分之二的编委宣布辞职,转投JMLR。现在JMLR的网站上还有2001年的辞职信。得道多助,JMLR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三四年内就成为整个计算机领域影响因子第二的期刊。后来Machine Learing也因此妥协,放宽了网络传播的限制,也降低了订阅费。
如果大家去看当年的辞职信,会在上面的40个签名中发现Tom Dietterich这个名字。没错,他就是今天起草公开信的Thomas G. Dietterich,当年积极响应Leslie Pack Kaelbling的Machine Learning编委之一。
JMLR只是一个开始。机器学习的顶会,比如NIPS、ICML、ICLR、COLT、UAI、AISTATS,论文都能免费获取。而为了缓解评审周期长的问题,后来又出现了预印本文库arXiv。现在,绝大多数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都可以在arXiv找到。为了能够支持可交互的展示形式,Google Brain、DeepMind、Tesla等的研究人员又搞了Distill. 整个社区都在不断探索更好地发表、展示成果的形式和平台,进一步促进协作。而在这样的时刻,《自然》推出一份需要作者交费评审、不能公开访问、收取订阅费的机器学习期刊,实在是很反动。
正如TensorFlow总设计师、Google Brain创始人Jeff Dean在签署公开信后发布的推特所言,机器学习社区在推动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上做得很出色,逆此潮流而动,将成果发表在一个封闭的平台上,不像是一个好主意。(之后Jeff Dean稍后发推补充说,尽管他本人推崇开放获取,但对论文发表持实用主义态度。当某个封闭期刊最符合论文主题时,也会向这样的期刊投稿。但在今时今日,推出一个新的封闭期刊,方向不对。)
《自然》后来做出了回应,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什么新子刊可以和开放的期刊、arXiv共存,可以提供严谨的审稿流程等等,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说得好像现在机器学习开放期刊和顶会没有严谨的审稿流程,不发表跨学科的论文似的。
hardmaru (David Ha)为Google Brain研究科学家
剑桥大学计算神经学家Stephen Eglen直接质疑《自然》顾左右而言他的回应,《自然》声称提供的服务和订阅模式并没有什么关系,自然的子刊《Scientific Data》就可以开放访问,为什么《机器智能》就不行?
现在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但是学术论文和影视剧、歌曲、小说等不同。对后者而言,支持正版,能够给创作者更多的支持,让创作者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动力持续创作更多的作品。而对于前者,学术论文发表没有稿费,同行评审也是志愿行为,公开、透明、开放的发表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研究人员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加速科技发展,最终使整个学术共同体乃至全社会受益。类比的话,一个是普通下载,收费才能维持下载服务器的运作,提供更稳定、更高的下载速度,另一个则是P2P下载,参与的人越多,参与者之间的障碍越少,所有人的下载速度就越快。希望工业界的开源发布和学术界的开放发表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文第一段有一句话“不到24小时,已有近千人签名”,其实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有五百多人签名,快写完的时候,重新查看了下,已经超过931人。签名还在不断持续增加中,等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已经超过千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