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26日,是世界第12个避孕日。关于避孕,女性总是要承担更多和经历更多。因此我们特别关注避孕与女性的选择。
PART 1
希腊神话这样描述第一个女人的诞生:
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了火种交给人类,人类便学会了用火。宙斯大为愤怒,他决定将灾难带向人间,于是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造了一个女人。
她有着女神的形象,爱与美女神教会了她令男人着迷的媚态,雅典娜教她织出五颜六色的布,其他神也给了她女人应该有的东西。神使汉密斯赋予她一个名字:潘多拉。
△ Jean Cousin, Eva Prima Pandora (Eve the first Pandora), 1550
让·考辛,《曾是潘多拉的夏娃》, 1550年
在古希腊语中,“潘”意为“所有”,“朵拉”是礼物的意思。
这第一个女人,就是神送给人类的毁灭性的礼物,她随身带着一个来自天界的魔盒,里面装载着祸害、灾难、瘟疫等等,以及希望。
在欧洲,女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红颜,约等于祸水,在人类文化史上,中国和外国似乎所见略同。
除了将女人描述为男人的礼物、祸害的携带者,历史上还有一种对待女性的方法,那就是无视。
△ 澳大利亚的Fanny Durack(左一)、奥林匹克史上第一位女性冠军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之初,并未设立女性比赛项目,直至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才正式设立了第一个女性比赛项目——女子游泳。
20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她写道:“我在书架上不断寻找,但令人悲哀的是,根本没法找到一本有关18世纪以前英国女性情况的书。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女人没写出一首诗?”
在很长时期内,这几乎是女性的全部故事。女性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或者成为历史的消音人,被压抑,被隐没。
PART 2
中国的这种局面直到近代才有改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为之一变。学者研究指出,在1949-1979年之间,无论是在政治宣传还是在文艺作品里,女性特征都是被有意抹除的,那时候提倡的是:男性能做的事,女性也能做,“妇女能顶半边天”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且是一个社会现实,是激励万千女性奋发的座右铭。
但中国延续了上百年的理学传统很难一下子改变。在这种文化传统里,女性的附庸地位、男尊女卑、严男女之大防等等,仍然有一定势力,在人心之中制造了一块难以根除的伦理基石。
△ 新中国给妇女开辟了一条无限宽广的为祖国服务的道路,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
女性竭力摆脱传统的三从状态,男性权威便慢慢打破。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首先受到挑战,文化意义上的“叛逆”开始出现。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女性也开始和男性平分秋色,尤其是当女性走出家庭,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份子之后。家务活的分配慢慢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而在以前,家务无一例外都是女性承担的。
这种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变革,来源于社会变革。1979年之后,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变化,经济上突飞猛进,思想领域快速更张,种种社会思潮的井喷式爆发,都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 当年登上《时代》杂志的张蔷,外国人将其评价为 China's Rose,80年代百花齐放,女性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群体的绽放。
社会人类学家阎云翔指出,中国社会中的人正慢慢个体化。这种个体化的体现并不是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体现在立身处世上会更加着眼于自我的发展和愉悦。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将获得更多自我释放,她们更加走向了自我,进一步摆脱“潘多拉”的人设。
到今天为止,女性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如此多样,让我们看到作为女性复杂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女性的强大能量。现代女性释放出能量与魅力如同万花筒一般,总是不断让人们惊叹。
在这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状况下,身为女人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比如离婚,在一个家庭中,看似是“悲剧”,但它也说明人们(无论男女)有了更多的选择,并勇于面对这种选择的结果。
PART 3
在性的面前人们也更加坦然和追求自我。以前上生物课的时候,老师会选择性跳过生理卫生那一章。而今天,性社会学研究者可以成为显学,性科普的博主可以拥有成百上千万的粉丝。
△ 电影《送我上青云》剧照,2019年
如果是五十年前,一个男生不会问一个女生“你接受婚前性行为吗”这样的问题,因为他知道答案肯定是不能。
如果是四十年前,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你会接受婚前性行为吗?”可能她会扇他耳光,说他“耍流氓”。
如果是三十年前,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你会接受婚前性行为吗?”对方大概会惊讶地看着他,而不言不语。
如果是二十年前,一个男生问一个女生:“你会接受婚前性行为吗?”对方或许会认真地看着他,最后默默点头。
如果时间退回到十年前,两个人两情相悦,男生不会再问女生这个问题。今天也是如此。
从五十年前的“不问”,到今天的“不问”,虽然是同样的现象,却显示了时代的巨大变化。
△ 我们邀请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听听她们的故事与看法
观看完整版《身为女人》视频请戳文末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何避孕?
紧接着还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在避孕这件事上,男性应该负责还是女性应该负责?
这无疑是一个可以激起千层浪争论的问题,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还是看个人选择和生活习惯。
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避孕措施:结扎(女或者男绝育术)、上环(女性宫内节育器)、短效避孕药、避孕套以及事后紧急避孕药。
受国家政策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女性的避孕手段以前两者为主。随着政策的更革,目前这两种手段正在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在年轻人看来,结扎和上环就像是历史博物馆的陈列物一样陌生而遥远。
当下,在避孕方式的选择上,中国女性主要是以避孕套为主,有少量女性选择日常服用短效避孕药。
数据显示,中国人的避孕套使用量逐年上升,几年前,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避孕套消费第一大国,2014年的年使用量为71亿只,2017年就已突破100亿只。乘着这股高销量的东风,避孕套也花样翻新,除了满足不同尺寸,还有各种口味、各种颜色、各种设计感等等,可谓不落俗套,各有一套。如果将全世界的避孕套种类集合在一起办一个展览,可能一天也看不完。
而人们渐渐意识到,短效避孕药是一种赋予女性更多主动权的避孕方式。它的发明进一步解放了女性,使得女性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不必再有后顾之忧。它使得女性能够在做自己的同时,得到更多自由,也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
男性应该在避孕上做什么事呢?
对于总是让人“一言难尽”的男性来说,除了“呵呵”,我们还应该告诉他们:避孕不是女生一个人的事,要给她们多一些关爱,试着和女生一起行动吧。
听说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男性口服避孕药,可以有效抑制精子的生成,达到少精甚至无精的程度,不知道有没有热心男士愿意尝试呢?
在这次的采访拍摄中,
我们与不同时代的女性聊了聊,
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独立的态度。
《三联生活周刊》希望通过用这则短片,
呼吁更多女性关爱自己的身体,
进一步把避孕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注「世界避孕日」微信公众号,
也试着将避孕的知识普及给更多人。
身为女人,爱自己,保护好自己,
独立选择尤为重要。
//
王学英,64岁,质检员退休:
年轻时是厂里的潮人,现在是一个幸福的奶奶,业余时间拍广告,跟新中国一起成长,也跟跟年轻人一样拥抱生活。
关于爱情,她说:“把男人当小孩。”
牛牛,39岁,媒体创意总监:
从家乡到北京,带着“女性”身份的困惑,一路求学、工作、恋爱,只想寻找自己认可的活法。质疑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归类,包括“中年妇女”,年近四十,对世界的探索才刚开始。
关于两性,她说:“可以有婚姻,但不能没有爱情。”
温菡, 80后留学生、演员:
八年留法,法语演戏。毕业参演作品获金豹提名。打破舒适区,来到北京。
关于独立,她说“在一个很老的地方,发现新的自己 。”
Kafka,25岁,咖啡师:
从幼教专业改行,不安于命运却安于生活,看穿形式主义的硬核酷女孩,像一颗迷幻的星辰,热爱音乐,不热爱结婚。
关于梦想,她说:“穿越激流,享受自由。“
Susie,25岁,史论研究生:
英国海归,正准备读博。象牙塔里待得很久,还想继续,支持“平权”,不希望受到性别的牵制,而是成为更好的人。最后笑言自己目前的主张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但对未来充满期待,准备好迎接生活。
关于未来,她说:“自己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那样。”
弥儿,21岁,在校大学生: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活泼开朗,现任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新一代在爱中成长并接受良好性教育的典范,幼儿园就想过结婚,却也是宿舍最晚脱单的那个,交往对象是个外国人。
关于性教育,她说:“生物课、生理课,不是性教育,只是人体解剖课。”
在最后,我们也有几个问题,
问给看到这里的女性朋友们:
1、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女的,是什么时候?
2、关于避孕,你有什么话想说?
3、请回答:身为女人,我________。
期待在留言区能看到你们认真又可爱的回答 :)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出品:三联制片厂
监制/总策划:刘华
策划编辑/排版:赵姝萌、王昊天
设计协助:王春晓、李晨艳
项目统筹:赵姝萌、赵远
视频导演:Jingxi
特约作者:维尔
特约平面摄影师:冯昱
感谢受访对象王学英、牛牛、温菡、李小多、Kafka、弥儿、Susie的参与。
感谢罗焕娟、徐文齐、徐捷、郭亦飞、李伟对于本片的帮助。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