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新媒体和记者的前途

2017 年 11 月 7 日 动点科技 书航

点击上方“动点科技”蓝色字体,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了解创业圈与投资圈正在发生的事


动点科技 | ID:technode


一个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找到我做一个关于媒体和记者职业选择的访谈,这让我回忆起自己在本科采访学校门口卖煮玉米的老太太的时光。


一转眼,我已经工作 7 年,算上高中开始入行已经 10 多年,对自己而言的一个变化就是不再拥有年轻的优势。在 2012 年前后我说自己是 90 前,很多人会惊讶于我跟 4-5 年前的前辈拥有一样的记忆。但对现在的我来说,10 岁的年龄差基本都可以算是同龄人。


1


我的大部分采访经历集中在早期在网易的两年,其中有一次,网易财经频道的视频栏目《财经会客厅》要采访雷军,我做主持人。一开始肯定要准备好所有的问题以及进行演练,比较特别的是频道有一位编导,是专门做电视节目的,她来辅导我们这些没有上电视经验的编辑,尽管我们的节目只会上网播出。


她说的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尽量避免提问时出现“咱们公司”,“咱们现在经营状况如何”,“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拉关系套近乎的说法,要体现出作为媒体和采访对象的一定距离。当时网易还有一个转载文字稿的指引,其中指出标题里有“我国”的要改为“中国”等等。这也是类似的思路。


因为我还非常稚嫩,那次也没有问出雷军什么特别的东西,他都是照本宣科。但当时我听了编导那句话以后真是觉得启发很大,就是一定要谨守自己作为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界限,在语言上警惕起来,就比较不会被人家带着走。


在网易的工作时间,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上班必须的手动复制粘贴新闻,发布并调整版面的记忆。我们知道怎样读财报的报表并提取关键数字,写一篇消息稿,知道怎样以最快速度翻译一篇外媒的文章,知道在 Dreamweaver 当中编辑专题模板。


上述手艺已经随着门户“头条”化而失传,现在各门户的编辑团队也都基本裁撤了,大批优秀的,受过训练的人才流出来,到其他地方去。


2


新媒体竞争激烈,压力大,这样的行业特征同时带来一点,就是入行门槛低。相应的,有些需要长时间准备和积累,有门槛的行业肯定竞争就没那么激烈。


所以在这 6-7 年来,这一行业向来都是割韭菜型的,一茬新人进来,被剥削够了,大部分受不了出去,换一茬。大学校园实习生其实满地爬的,编稿子在简历上不存在任何专业限制,谁都可以报名。等你有经验了,企业会发现养不起你了,也不需要你那么多经验,干脆替换成新人了事。


转为自媒体只不过是让这种迟早要来的阵痛提前到来,因为考核压力 100%在你个人,赚钱不赚钱你自己看着办。如果说愿意留在这里的老编辑,看到烂大街的拼凑的新闻,甚至是假新闻,痛心疾首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穷则思变,让自己的价值被社会公认,你的好稿子才有被大家看到的一天。


3


优质的,深度的报道可以说量质齐跌,这与纸质媒体衰落、新媒体崛起同步进行,但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我认为无论何时,优质报道的供给都需要符合性价比的均衡。当初大稿多一点是因为记者有单位养着,无后顾之忧,现在少一点是市场调节的作用,其实我们不太需要那么多长文章,看着头疼。


特别是,现在不能通过整本销售杂志来“批发”稿子和劳动力,只能“零售”文章,确实让大家对单篇稿子的审视比以前更严格。所以,现在能做到刷屏 10 万+,真正流传开的深度报道,有些是靠质量取胜,是比纸媒时代的深度稿要好一些的。


怎么养活深度报道的手艺人,各方都在探索。例如李海鹏搞过“ONE 工作室”,他想不计成本打造最高级的精品,结果发稿周期不能保证,没成功。财新改全面收费我就相对看好,他们稿子平均质量肯定好过水贴的自媒体,又维持了流水线生产的低成本高效率。


4


在我印象里,记者的前途问题是季经贴,两三个月一波。但由此认为社会关注记者的职业发展状况,就是媒体人给你营造出来的错觉了。主要是因为,现在写稿勤快的毕竟还是正规媒体记者,他们难免兔死狐悲啊。所以有记者过劳死了,失业了,要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他们都会出来喊两声。其实我自己也不例外。


谈及记者专业教育,我觉得现在的新闻传播学教学很难比 10 年前我自己感受到的有改观,一般还是理论落后实践三年,而三年就沧海桑田了,什么都可能改变。这也导致课堂教育不“实用”,科班出身的学生要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接受二次培训。


但新闻专业教育绝非一无是处。它所弘扬的新闻观是过去几十几百年各种经验教训下,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经得起考验的东西。它可以让你心中绷紧一根弦——有时你为了生计所迫不得不做点事,但你要知道某些事情是不对的,不应该的。


5


在自媒体迅速成长到供过于求的今天,不管什么级别的企业,对媒体报道的需求都是有条件的,优先选择最头部的几个号,就可以覆盖全网,所以传播能力比文章质量更重要,这跟以前没什么区别,只是受益者从门户变成大 V。


在今日头条们的自动分发机制下,PR 稿子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它现在可以不是真人写的,也可以不是真人在看的。都是机器在写,机器在读。


真人阅读的话,上地铁上床一直翻啊翻,都是不过脑子的机械动作,读者是区分不出一个(比如说)花 500 块钱写的稿子和 50000 块钱写的稿子有什么区别的。


我肯定希望继续多做一些探索,继续拓展我内容的边界和想象力。现在也不好说会用什么具体形式,但最重要的,还是增加我自己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写稿子在我看来是充满乐趣的事,我当然希望今后自己生活有保障,好让我继续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 - - - - - - -   END   - - - - - - - -

TechCrunch 2017 国际创新峰会<上海站>目前火热开启中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社会媒体
AI创新者:破解项目绩效的密码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2020年6月21日
最新《深度多模态数据分析》综述论文,2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8+阅读 · 2020年6月16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0年6月3日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面向司法案件的案情知识图谱自动构建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4月17日
【伯克利】再思考 Transformer中的Batch Normaliz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0年3月21日
【WWW2020-UIUC】为新闻故事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标题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搞机器学习没前途”
CSDN
236+阅读 · 2018年9月12日
如何从零开始搭建知识图谱?
AI前线
23+阅读 · 2018年7月2日
高二进清华,大二开公司,29岁登上福布斯亚洲领袖人物榜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5+阅读 · 2017年11月18日
Music 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8年12月12日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AI创新者:破解项目绩效的密码
专知会员服务
33+阅读 · 2020年6月21日
最新《深度多模态数据分析》综述论文,2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8+阅读 · 2020年6月16日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20年6月3日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面向司法案件的案情知识图谱自动构建
专知会员服务
125+阅读 · 2020年4月17日
【伯克利】再思考 Transformer中的Batch Normalization
专知会员服务
40+阅读 · 2020年3月21日
【WWW2020-UIUC】为新闻故事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标题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0年3月18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