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智慧交通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据有关研究,2016年国内智慧交通建设投资超过 400亿元,2018年将超过600亿元,预计未来5年还将保持20-30%的速度增速。但是,智慧交通在建设中还存在一系列的应用难点与瓶颈,例如普遍缺少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指导智慧交通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交通信息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低且融合程度差,海量交通数据难以得到充分利用,面向公众出行服务的城市交通治理能力不足等。
在新常态、新时代下,智慧交通建设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智慧交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在2018年8月22日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智慧交通物流与城市治理分论坛上,来自智慧交通行业与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针对智慧交通领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为深圳乃至全国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
焦点1:智慧交通的关键内涵使命是什么?
智慧交通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涵很丰富广泛,但是关键核心部分是什么?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提出,智慧交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切入点,应承担的主要使命如下: 一是实现深度分析研判,提高智能决策水平,实现精准管理。二是缓解并助力破解交通拥堵。三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四是提高交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市民的体验感。国家车辆驾驶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认为,智慧交通最核心的使命,一是提高通畅效率,二是减少和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此,他提出道路事故防治工程是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应以驾驶人为主体,基于多部门协作,多技术集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焦点2:社会治理模式发生变化新技术应用该关注什么?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对生活模式的需求和关注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经从解决温饱变为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追求。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治理以及智慧交通新技术,不能完全脱离真实社会和实体空间的治理秩序,应更加精确的匹配供给和需求,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需求的同时,更应关心弱势群体;并尊重个体的选择。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提出,我国城市建设已经到了从原来的规模建设,规模增长到创新驱动,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智慧化交通手段进入城市交通的领域,才能使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实现协同治理。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化评估分析,深圳市各类重大交通设施空间规划、空间治理方面,以及通过交通政策治理推动服务治理,协调各类交通出行需求,调控交通设施供应、路权空间分配以及交通运营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焦点3:智慧交通建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数据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要素,是实现信息挖掘和智慧化评估和应用的基础,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引领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建设的国家战略。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认为,交通系统的参与对象已在传统“人、车、路”的基础上增加了大数据作为最主要的参与方。智慧交通最重要的是让大数据真正成为公共数据、共享数据。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唐加福以及同济大学金管学院的梁哲教授提出,智慧交通里面的智能算法是关键,应基于城市交通和物流里面的诸多不确定性,不断研究探索新算法,从而利用大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相应功能的优化和提升。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提出,数据驱动下的城市交通治理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数据体系,既包括人口就业岗位变迁等城市成长演绎数据,也包括城市交通网络等设施基础数据,还包括实时的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数据。只有基于持续长期的数据评估分析,才能为城市交通治理决策提供多层次的科学依据。
焦点4:智慧交通的发展该如何强化规则和体制建设?
浙大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生阐释了他对汉语中“智慧”一词的理解,从中文的角度来讲,智和慧的关系,智是手段,慧是目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今天的智能技术,十年之后也许就不再智能了。所以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此,他提出智慧城市设计,应明确主体,明确运行规则,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规定好。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向鹏成通过智慧节能工业园区的协同模型,提出组织系统、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是实现实现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法宝,本质是实现各参与主体和对象的协同。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提出,智慧交通也即交通大脑的概念,他认为评价交通大脑的关键在于立足实战,着重实用,讲究实效,同时,具有智能进化机理,能够不断自我进化提升,则是交通大脑的核心功能要求。
智慧交通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