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自动化所孵化企业慧拓智能以前沿科技领跑无人智慧矿山行业,近年来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自动化所平行智能技术与系统团队多年来深耕基于ACP的平行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积极推动相关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团队数十年技术沉淀,自动化所孵化企业慧拓智能首创研发“愚公YUGONG”无人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愚公YUGONG”以云端智能调度与管理系统、矿车无人驾驶系统、挖机协同作业管理系统等六大核心子系统组成,是世界唯一全机型适配,国内唯一多矿种、兼顾露天矿与井工矿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愚公YUGONG无人矿山整体解决方案
国家能源集团无人驾驶矿卡编组运行
团队自主创新研发的虚实互动平行驾驶技术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大放异彩。
2021年,由国家能源集团神宝能源联合航天重工、慧拓智能启动的世界首个极寒工况5G+220吨无人驾驶卡车编组已经受住零下42度的极寒气候考验,并完成24小时连续作业,如今即将步入正式工业运行阶段,填补了世界极寒气候相关领域的空白。2020年12月,该项目入选国资委“大国重器英雄榜”。
神宝露天矿区实现连续24小时作业
此外,在冶金行业无人化方面,团队也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2020年9月,慧拓携手世界最大钢铁公司宝武钢铁集团旗下马钢矿业,首开国内冶金露天矿山多台矿车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混编运行的先河,在铁矿行业率先实现了“安全员下车”,成为铁矿业内首个真正“无人化”的落地项目。
宝武马钢项目在铁矿行业率先实现下安全员的无人驾驶
在有色行业,2020年8月,慧拓与云锡集团华联锌铟公司展开合作,实现了无人矿卡在滇南地区夏季多雨,道路泥泞,冬季多雾气候条件下的编组运行,满足了矿区机器换人的迫切需求。
在水泥行业,慧拓携手金隅冀东水泥打造国内水泥行业首个全矿纯电动、数字化5G智能矿山无人驾驶项目。全矿无人化,一方面能够完全取代人工作业,从本质上保证生产安全;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保证机器间高效协同,提升矿区生产效能,助力矿区绿色、高效生产。
在我国的矿产资源中,井工矿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露天矿,但由于井下地质环境较露天矿更为恶劣复杂,实现无人化需要卓越技术与优势商业的双重护航。
2020年,慧拓便开始布局井工矿无人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在井工矿无人运输防爆、井下定位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并于2021年6月与陕煤集团小保当煤矿、中国电信携手建设5G+智慧井工矿区。
小保当井工矿无人驾驶无轨胶轮车
在诸多项目高效落地的同时,研发团队还以技术为切入点,全程深入参与矿区运营。
早在2019年9月,慧拓智能便在大唐集团宝利煤矿完成了国内首个无人运输系统的商业化落地运营。凭借在该项目所积累的矿山运输运营经验,团队快速复制并继续拓展运营模式。与此同时,产品化步伐也同步加快,目前已完成域控制器、远程驾驶系统、V2X车路感知协同系统、线控VCU、防碰撞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批量交付。
慧拓矿山工业互联网
商业化项目的高效实施与快速复制,离不开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支撑。
未来,慧拓技术落地的发展将瞄准四大重点:
一是全新前装无人刚性宽体车和井工矿无人化系统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及自建产品生产线等项目;
二是加大投入并推进多个全矿无人化项目的实施,在煤炭、冶金、有色、水泥四大行业深入覆盖;
三是扩大建设全国各矿区运营支持中心网络,加快智能工业运营平台建设与应用;
四是在澳洲、非洲、越南、蒙古等地,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提前布局全球化战略。
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聚焦客户价值,积极推动与能源、资源企业、矿用工程机械厂商、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无人矿山、智能矿山产业生态布局,加速矿山无人化产业推进,助力行业实现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发展,赋能零碳矿山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最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欢迎后台留言、推荐您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或资讯!
如需转载或投稿,请后台私信。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和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自动化所同时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外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具有从智能机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统完整的学科分布和优势领域。
六十多年来,自动化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1990年代,自动化所以控制科学为基础,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研究;2010年起,自动化所率先布局类脑智能研究;2018年,自动化所开启自主进化智能研究的新格局。
自动化所现设科研开发部门14个,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截至2018年底,自动化所共有在职职工898人。其中科技人员69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1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3人(新增2人);IEEE Fellow9人(新增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1人(新增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5人(新增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自动化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22人(其中硕士生273人、博士生449人)。在站博士后81人。
自动化所长期坚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在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从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到技术转移转化的智能技术生态,正在迈入国际上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机构。
近年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量化神经处理器(QNPU)通过自主创新的架构设计和神经网络优化技术,首次在资源受限的芯片上实现了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的独立计算,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实现了从中距离到远距离的可识别生物特征信息(虹膜-人脸-步态)全覆盖,研制成功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虹膜人脸多模态身份识别产品,在国家重要安全领域推广应用,相关技术入选2018年度“十大技术突破”;音智能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受过大规模实际应用检验,系统接口已成为行业标准;基于自动化所语音识别技术的“紫冬语音云”在淘宝、来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动客户端产品中得到推广;“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检测认证并进入临床应用;“仿生机器鱼高效与高机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制的机器海豚实现了1.5倍体长的最高直线游速,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机器海豚完全跃出水面;“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工作中,为社会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研制的AI程序“CASIA-先知1.0”采用知识和数据混合驱动的体系架构,在2017首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中7:1的悬殊比分战胜人类顶级选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博弈对抗领域的强大实力;与中国日报社合作构建“全球媒体云”综合平台,受到广泛好评;研制的电子光学玻璃印刷全自动AOI智能检测设备,可全面监控丝印关键制程品质情况,实现整个丝印工艺的全自动化生产,该技术一举填补了电子玻璃行业空白;“基于ACP方法的石化企业智能管理系统及应用”先后应用于茂名石化、齐鲁石化,为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并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的征程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努力创建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国家研究所,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