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笔记的 apply children 功能可以使一个内容块的子内容块被快速地引用出来。它能保证你下次要使用这个知识时,能够快速地用 apply children 将它引用,无需点进它们原来所属的那一页,再复制粘贴。这对于一些需要之间引用的框架性、解释性内容十分有用。例如,某个概念的解释、某个因素的几个特点等。此外,此前添加在一些内容块下的评论和思考也可以直接引用出来。例如,我会在阅读论文时,常常会在引用的句子下面添加文献综述和评论分析。而在日后写论文的时候,一旦这句话被引用,我提前写的综述和评论也就出现了。这样,我就只用把自己之前写的内容修改融合一下,就能快速完成这部分的综述,而不用重新开始组织语言。在引用文献时,之前写的 introduction 可以直接通过 apply children 复用▍总结在了解了大纲笔记的来源和特点后,回到最初困扰我的问题:面对新知识,什么时候应该放进独立的双链页面内?什么时候应该建立一个子内容块并直接输入?我认为应该从知识层级的角度出发,和这个知识本身是同一层级的知识,以及对这个知识的解释性描述之类的应该放进双链页面内;而由这个知识衍生出来的,或者是这个知识的上层的理论基础知识,就应该放到对应知识块的父级或子级大纲中。这样,我们就能保证知识的原子化,也能将它和语境联系起来,方便我们理解、查看和运用。最后,如果要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总结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的话,我觉得可以用卢曼的卡片笔记法来比喻:文档是构建一个卡盒,而大纲是构建一个卡组。文档思考的是哪些知识是有共性的,可以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详尽的集合;而大纲则是思考哪些知识是有逻辑关联的,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成为一系列相互支撑的观点。▍未来不过遗憾的是,目前的大纲软件还没有一个较好的块链接网状视图,没办法很好地浏览。目前有的,只是一个没有什么用的标题的网状视图,而我认为真正有用的应该是块链接视图。大纲视图一定程度上能展现网状视图大部分的效果,能表现一定程度的关联关系,是我们目前能用的、较为理想的选择了。不过要真正成为理想的卡组,那还缺少一个东西:链接的逻辑。有了逻辑关系,我们才能思考不同卡片间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软件现有的链接仅能表示它们之间有链接,而不能清晰地表达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所以,目前又有较多的基于白板的软件和插件出现,我们可以通过连线实现更细致的逻辑关系的说明,也能更加自由地排布各个知识。目前感觉这应该是个可以弥补大纲笔记不足的一个方式,但它的自由度过高,整理起来也会比较麻烦。如果展望未来,我还是希望能有更理想的形式出现。它应该要比大纲更灵活,比白板更规范。让我们能够以更贴近我们思维结构的形式来记录和使用知识。原文链接:https://sspai.com/post/76245?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人形睿 责编:希望大家都能来看《本周看什么》的 Lo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