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浩大超乎想象。因此,人类长久以来一直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太阳系内探索。在现有的火箭技术下,即使是去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搭乘航天器也需要 12000 年才能抵达。
2016 年,“突破摄星”计划(Breakthrough Starshot initiative,由霍金与俄罗斯亿万富翁、互联网投资人米尔纳等人联合启动)提出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星际航行:在地球上发射大量的激光束来驱动一队体积微小、质量超轻的太空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将由光帆来运载,而光帆则由能够反射光子的材料制成,通过反射产生的反作用力牵引航天器。
用这种方式,探测器可以以光速的 20% ——超过 2 亿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这样到达比邻星只需 20 年。探测器将在比邻星的星系遨游,把“另一个地球”——行星比邻星 b(Proxima b)的照片传送“回家”。
那么,光帆航行究竟是否可靠?在新一期的《自然·材料》杂志上,美国科学家发表了关于光帆设计的论文。在论文中,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家 Harry Atwater 和他的团队讨论了光帆航行的可行性。
他们首先考虑了能够让光帆在星际间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
Atwater 指出:“光帆必须超轻(在质量上仅有几克,或更轻),面积很大(几平方米), 而且必须能够完全反射特定波长的光。”
否则光帆哪怕吸收了强激光的一点点能量,它也会因此而过热气化。
他们团队随后权衡比较了许多材料,来寻找能满足如此严苛光学、机械和热学性能要求的设计方案。最终他们建议可以使用纳米光子结构,比如二维的光子晶体和超表面。这种人造的超材料结构得益于其精密的几何结构和尺寸,能让光(电磁波)改变他们的通常性质。这种(纳米光子)结构的尺寸应与所使用激光的波长接近。
Atwater 建议,现有的生产集成电路材料薄膜的技术可以被改造,“放大尺寸”来生产光帆材料。他说,这个技术改造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的研究。
即使光帆技术已经实现了,后面也会有许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摄星团队此前已将大部分难题在网上公开。
比如,如何让高速飞行器免于被星际尘埃撞毁?我们如何产生大规模激光束来驱动光帆?
许多航天科学家对项目的可行性是表示质疑的。新西兰航天科技中心的 Duncan Steel 发问:“你怎么可能设计出一个不但能将信号传回四光年外,还可以被安装在亚克级(sub-gram,一克以内)总质量的芯片或飞船上的拍照和通讯模块呢?”
“即使这些超级技术难题能够被解决,项目的花销也将是天文数字”, 悉尼科技大学研究者 Jonanthan Marshall 表示。他没有涉足该项目。
Marshall :“他们(突破摄星团队)希望整个项目能用二十年从地球到达比邻星,再用二十年来搭建和测试‘样船’。不过鉴于这个项目是由私人投资者出资支持的,但愿他们能够从这些投资者处持续获得项目经费。”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样的研究仍然将未来星际航行向前推进了坚实的一步。
Steel 说:“没有人真的认为我们可以在近期进行项目的任何尝试,项目愿景距离我们依旧遥远。但我们的目的是借此引发(学界)相关的思考和研究。”
Atwater 也对项目成功有着理性的预期:“科研就是这样:永远都有失败的风险,但是对于探索者来说除此之外无路可选。”
-End-
编辑:wyx
参考:
https://cosmosmagazine.com/space/laser-powered-travel-to-nearby-stars-a-step-c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