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科研人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阅读文献,
学会有效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但这项技能却很少被讨论。
图图今天推荐一种实用的“三步法”,
帮助你轻松高效阅读文献。
作者:S. Keshav
滑铁卢大学大卫·切瑞顿计算机科学学院
E-mail: keshav@uwaterloo.ca
翻译:张文凯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E-mail:zhang.wenkai@outlook.com
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一直使用这种“三步法”来阅读文献并深深受益,一方面,使我对文献有全盘的理解,而不是淹没在细节当中;另一方面,由于每一步都有大致的时间预判,可以让我评估审阅一堆论文时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来调整对文献的理解深度。
“三步法”的主要思想就是应该在三步内读完论文,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分轻重地苦读到最后。
TIPS
清楚自己为什么读这篇文献,始终不忘初心。不要陷入细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读完却发现对自己用处不大。
目标:快速浏览整篇文献,弄清大体想法
时间:5~10 min
需要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认真阅读题目、摘要、引言。
2. 阅读标题和子标题,除此之外一概不看。
3. 如果有数学部分的话看一眼,以确定其基本理论概况。
4. 阅读结论部分。
5. 浏览一眼引用,找一下是否有你读过的论文。
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类别:这篇文献是什么类型?是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还是对原型系统进行描述的?
2.内容:你读过的其他文献有没有和这个相关的?文中分析问题用的什么理论基础?
3.正确性:结论看起来是否真实有效?
4.创新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什么?
5.清晰度:这篇论文是否写的条理清晰?
至此,就可以做出判断,是否要继续阅读。
如果文献内容不吸引你,文献所涉及的领域不甚了解,或者文献给出了不适当的假设,你都可以不再继续阅读。
TIPS
设想一下如果审稿人对你的论文使用第一步,那么你就应该在论文的题目、摘要、引言、结论等部分多下功夫。假如审稿人完成第一步了,还没能理解主旨,那么这篇论文大概率过不了。
目标:抓住文献的主要内容,而不是细节
时间:约 60 min
要更仔细的阅读论文,忽略掉诸如证明、公式等细节。在阅读时你应该快速记下重点,或者在论文空白处写点注释。
“记录下那些你不懂的部分,或者那些你想问作者的问题”——来自奥格斯堡(Augsburg)的Dominik Grusemann建议。如果你是一名审稿人,这些记录在你写评审意见时很有用,也可以在开论文研讨会时帮助你记录当时的想法。
1. 仔细查看文中的图片、表格和其他说明。要特别注意图表:坐标轴标记是否合适?标示的结果是否有误差?这类常见错误可以区分那些粗制滥造的论文和真正出色的论文。
2. 为了进一步阅读相关论文,记得要标注相关的未读引用文献,这是进一步了解论文相关背景的好方法。
至此,你应该能够了解文献的整体内容,理解其主要思想和相关论据,同时能够讲述给其他人。
对于你感兴趣的文献,读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那些在你研究领域内的论文,还远远不够。
如果文献主旨对你来说是全新的,文中的理论、术语、缩写词都很陌生,实验方法也从未接触过,那么可能在第二步结束的时候,你还不能很好的理解。
如果是文献本身写的很差,充斥着未经证实的断言和大量不规范的引用,而你又是在夜里很累的情况下阅读的,很有可能第二步结束时也不太明白。
这时,你可以选择:
1. 把它放到一边,期望它不会成为你科研事业上的绊脚石;
2. 在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后,过段时间再回头读;
3. 坚持不懈继续第三步阅读。
目标:深度理解整篇文献
时间:有经验者1-2小时; 初学者n小时
试着“在脑中重新实现”文献,和作者一样做出相同的假设,然后重新实现相同的工作。
通过对比你自己得出的和文中给出的结果,不仅可以很轻易验证一篇论文的创新点是否真实,而且还能发现论文中不会讲的缺点和假想。
这一步需要耗费你很多精力去细化。
通过这一步,你就可以验证文中的每一个假设是否真实。
而且,同时要思考下,如果你是作者,会如何呈现自己的想法。这种虚拟和现实的对比,可以让你对论文中的论据和表达技巧有深刻的理解,当然就可以把这种表达技巧和论据“据为己有”。
TIPS
在此过程中,应该与自己的未来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一定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感悟,否则忘记就太可惜了。
至此,你应该可以在脑海中重新构造论文的整个架构,同时能确定论文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一般的论点。
特别地,你也应该能明确指出文中不清晰的假设,引用中漏掉的相关工作,以及文中试验和分析的手段潜在的缺点。
心理学领域的Iain H. McLean打包发布了一个可下载的“评审矩阵”(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介绍了如何用“三步法”在实验心理学领域进行论文评审,稍作修改后就可以用啦。
编辑推荐
本文系《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独家稿件
特别感谢中科院空天院张文凯老师指导
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文章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
编辑:韩小荷
指导/审核:梧桐君
声 明
前沿丨观点丨资讯丨独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学报公众号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