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前后双屏,小编能想到最具代表性的是 YotaPhone,背面的电子墨水屏个性十足;其次就是魅族 PRO 7 上的这块“画屏”,麻雀虽小,功能俱全。但相比努比亚 X,这哥俩感觉都做得不够完整和极致,要么在功能上有缺失,要么在尺寸上有劣势。那努比亚 X 的这种解决方案够不够好,所谓的“护眼双屏”是真实力还是玩噱头?这一期的屏幕简评,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先来看下这两块屏幕的一些参数:
单看基础数据,这两块屏幕都不算出彩。但毕竟人家多了一整块屏,还是 OLED,怎么说成本也在那儿摆着,确实下了血本。再者说,去除了前置摄像头,正面更全面,也的确不失为一种全面屏的解决方案。但最终消费者买不买账,那得看最终的市场反馈;至于有没有达到宣传所说的“专业级呵护”,数据一列出来你就知道了。
护眼的部分主要说的是“副屏超级护眼”,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太空氩”和“5层防蓝光镀膜”。我们查了下资料,通俗点说应该是在玻璃后盖的内侧镀了5层膜,OLED 发出的光在透过玻璃后盖再传到我们眼睛里时,这 5 层膜已经对里边的蓝光部分做了拦截或弱化处理。
蓝光到底有没有危害其实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作为 RGB 里能量最强,波长最短的光,如果长时间高亮度的接触,我们认为是存在一定的危害性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讨论这里的防蓝方法和效果。
副屏超级护眼里有四种强度设置,“基础”、“轻度”、“中度”和“超级”,对应的蓝光过滤量是“轻微”、“少量”、“大量”和“大量,模拟纸质显示”,默认是“轻度”。其中除了基础之外,其他三种都通过了德国莱茵 TUV 的低蓝光认证。
其实防蓝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 RGB 里的蓝光强度降低,我们针对这几种强度都做了光谱测试,对比图如下:
从数据上看,“基础”强度下应该是 5 层镀膜过滤的效果,其他三种则另外附加了软件算法,蓝光的强度层层递减,类似其他手机里的护眼模式。德国莱茵 TUV 的低蓝光认证标准,蓝光强度大概在 0.005 以下。
人眼观感上,“基础”明显偏蓝;“轻度”明显偏黄;“中度”更黄;“超级”嘛,虽然光谱图里和“中度”基本没差别,但视觉上几乎都变成了黑白。什么?你让我谈感受?算了,我还是切换到主屏来用吧。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无论你怎么切换护眼模式的强度,“照片”里都是“基础”时的状态,不受影响不会改变,小编 YY 这应该是某一位产品经理又或者设计师的坚持吧。
总之,这个超级护眼啰嗦了这么多,其实没啥好看的,跟别的手机的护眼模式原理无二,只是营销上略显夸大而已。
说回主屏,主屏有两种色彩模式:炫彩(默认)和自然。接下来是这两块屏的常规测试数据对比:
副屏是常规的 OLED 表现,主屏四百多点的亮度有点低,室内还好,室外如果有强光,估计很难看得清。
主屏的这个色温有点夸张了,视觉观感明显偏蓝;副屏属于常规水准,但“基础”强度下,视觉也是明显偏蓝,小编也很费解。
色域方面,两者的表现没什么意外,LCD 和 OLED 的正常水平。
色准这里也稍有些大,也许跟我们拿到的测试机有关,希望后续能做更多的优化和调整。副屏我们还是建议选择“基础”强度,其他几种颜色偏离得太厉害,“轻度”的 DeltaE2000 都已经到了 14.39。
说完以上这些数据,做个小总结吧。
如何去掉前置做真正的全面屏,这是 2018 年手机厂商都在着手解决的一个难题。有的采用弹出,有的采用滑盖,努比亚 X 的这种更简单粗暴,是直接去掉。对于这些尝试我们都是赞成的,毕竟科技的发展就得靠不断地创新来完成。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尝试,但凡涉及到上市销售的产品,都一定要做到软硬件的极度完整和统一,像小米的第一代 MIX,又或者 vivo 的 NEX 和 OPPO 的 Find X,不失创新,又很完整。在这一点上,努比亚还需要再努力。
最后再说一句:
其实防蓝护眼的唯一正解是
放下手机
ZEALER 众测第三期
点赞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