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智能化时代慕课(MOOCs)的价值走向

2018 年 12 月 14 日 MOOC

| 全文共11420字,建议阅读时22分钟 |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者:马爽 胡凡刚

摘要

 

智能化时代不仅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职业的变迁,还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改变。作为一种“随用随学”的学习方式,慕课也势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智能化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呼唤慕课的价值由知识汲取向“转识成智”转变。对此,应该从“去粗取精”的知识选择能力、“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知识重构”的建构能力以及“合作共享”的交往能力四个层面,进行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追求,并从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劣构承载的主题内容、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实践,以提升学习者在智能化时代的学习与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促进慕课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慕课;MOOCs;学习方式;软知识;软技能;智能化时代;转识成智


一、引言

 

2016年以来,从美国发布的《规划未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等报告,到我国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其它一系列国家出台的“AI发展战略”;从Alpha Go战胜李世石、柯洁,到今年AI辩手Debater战胜以色列国际辩论协会主席Dan Zafrir。这一切,无一不预示着一个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与工作,也正由此发生着翻天覆地地改变。2017年底,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描述了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演变[1]。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正如该报告所言,进人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吞噬”人类的工作与才能。它们不仅逐渐取代人类所进行那些相对简单的、重复的、可量化的、不需要进行复杂思考的工作,而且近期人工智能的进步已经证明,它们可以胜任皮肤科医生、保险理赔、律师、记者等工作,甚至取代算法的创造者。

 

自然,人工智能在“争夺”人们许多职业的同时,也将创造更多新的工作岗位,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们具备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无法复制的、独特的人类技能(如,创意、设计、协助等);而且,更需要学习者具备更多新的工作技能,从而适应今后社会职业的快速变迁需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更好地满足职业变迁所带来的不断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学习需求。

 

智能化时代不仅带来了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工作岗位的变迁,更给人们的教育和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陈晓珊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发展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生完满之作用将格外重要[3];刘清堂等提出了智能教学将无限延伸,智慧学习将无处不在;刘文在其研究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造成的变与不变。

 

正如王竹立所指出的,智能化时代软知识的层出不穷、知识的碎片化以及知识的迅速变化,大大增加了人们知识学习的负担,人们已无法准确预知自己未来可能会需要哪些知识,更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这就使得人们更加趋向于利用网络及网络社群等,随时随地查询需要的信息、学习需要的知识。这种在网络服务与各种智能工具的相互融合情境下的学习方式,更像是一种“即用即学”式的学习[4]。

 

我们认为,已盛行多年的慕课(也称M00CS,下同)学习,正是这样一种网络时代的“即用即学”式学习方式。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势必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即智能化时代呼唤着慕课的价值走向发生改变,以更好地培养今日和明日社会、经济所需要的智慧、能力与创造力等。

 

二、智能化时代呼唤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

 

黎加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写给下一代的信》中提出,智能化时代赋予了教育“四大支柱”新的内涵[5],如图2所示。

 


我们知道,“四大支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多年前提出的。进入智能化时代,在“学会求知”中应更加重视与人工智能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会做事”中应要求人们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生活和学习;在“学会共处”中应重视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相互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化时代的“学会做人”,应更加注重发展人类独有且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软技能”。Menochelli认为,软技能是我们每个人所特有的不同能力效度的个性、习惯、社交礼仪、语言表现力、人际关系以及人生态度等[6]。Goleman认为,软技能即情商,包括管理冲突、激励团队、与其他人沟通等更多方面的能力。英国资深就业专家格兰特•克劳(Grant Crow)博士认为,软技能包括个人的情商、个性、言行举止、社会网络等方面技能。一般认为,软技能是与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相关的特点与能力,包含交流能力、创新技能、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7]。

 

2018《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报告中,专门提出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并将其提升为教育应对智能机器发展的四大策略之一,如图3所示。报告还认为,在机器智能时代,如果跟机器智能比逻辑和运算,人类根本没有胜算的可能,只有软技能才是人类的专长。相比与特定的学习科目/专业相关、可在学校和书本里学到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难以被观察、量化和测量,也不与特定的学习科目/专业挂钩,因为它适用于所有的工作场所或职业,并能在所有学科或工作场域中实现迁移与联通,通常也被称为可转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8]。所以,它也就难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

 


可见,在智能化时代,基于人性发展的软技能对于人们(尤其是下一代)的生存与发展愈发重要。毕竟,人具有社会性与情感,都将在社会中扮演着一定的职业角色,只有具备较强的软技能,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换言之,智能化时代学习者追求的内涵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如何合理利用智能手段,提升自我的学习绩效和工作质量;(2)如何学会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处,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的延伸、为人所用,以帮助人实现自身无法做到的事情;(3)如何在智能化时代中生存,不断培养与丰富自身的软技能,从而不被人工智能所淘汰。最终的价值,在于获得美好的学习、生活以及生存的智慧与幸福。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达成学习者追求的这些内涵,由知识汲取转变为“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不仅成为智能化时代学校教育(包括面向成人的开放大学等)需要面对的新命题,也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要求。即智能化时代,呼唤慕课设计者、学习者将知识上升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智慧,这些智慧又将体现为学习、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不断汲取,构成知识、智慧、能力的动态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持续有效地学习。如图4所示。

 


面对当下慕课种类、知识日益繁多,生活、知识的“碎片化”,以及社会和各种职业对学习者不断提出、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要求,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其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如图5所示。

 


(一)呼唤学习者“去粗取精”的选择能力

 

在慕课学习中,“去粗取精”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筛选、过滤的过程。一方面,现今慕课平台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学习者需要能够分辨出质量高的、具有实际价值的课程进行学习。因为慕课为学习者提供的知识,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涵盖了多门学科,并且将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习者善于能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能够产生“知识效益”的知识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不同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有限,慕课是面向所有人,学习者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学习者,因而,慕课的讨论区中会存在其他学习者发表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看法,学习者需要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见解,剔除无关的、甚至是干扰性的信息,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呼唤学习者“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

 

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前提,思是学的升华,这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这好比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如果只学不思,就如同不咀嚼食物,囫囵吞枣,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知识便不能与自身知识体系相融合,更加无法举一反三。

 

在智能化时代,“学思结合”需要学习者掌握批判性思考的方法,就如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助产术”。因为在慕课中所共享的信息,可能会存在错误或者偏颇的地方,学习者需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要善于质疑,善于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个看法来源是否可靠、假设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成立。例如,在讨论区中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学习者针对他的想法也纷纷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时候,就要求学习者首先区分相干与不相干的信息,检验信息的可靠性和来源,质疑学习者本身以及其他学习者看法中所包含的假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所提出的看法有否合理,以此揭示一般想法背后所蕴涵的更多可能性,探求新的可能答案。

 

在这样一种“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学习者由被动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由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再现者,转变成能够展现自我个性和发表自我见解的表现者;学习者的讨论不再受到教师的安排,而是学习者自发进行与展开;学习者成为能够自我思辨、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的独立者,由被管理者转变成自我管理者。

 

(三)呼唤学习者“知识重构”的建构能力

 

慕课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问题。而学习者一般是以个人兴趣和冋题解决为核心,因此,学习者在慕课中的学习,与正规的课堂学习不同,并不都是按照既定好的知识体系框架去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他们更趋向于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选择能够切实解决现存问题的那些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打破一些既定的知识体系框架,根据自身需要对所学习的“碎片化”知识进行重构。

 

当下许多慕课中的知识可能被“碎片化”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相对模糊,但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种知识总是会和其他某些知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并建立这些联系。

 

慕课中的“知识重构”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所学知识对学习者而言是相对熟悉的,是学习者之前有过接触或者是学习过类似的知识,与学习者的已有认知结构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者厘清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种情况是所学知识是对学习者个人而言是相对陌生的领域,表面上看来,学习者之前并未接触和学习过相似的知识,但实际上,所学知识或多或少会和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间接”的内在联系。

 

例如,学习者在慕课中学习英语语法,学习者虽然之前并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英语语法与中文语法存在着共通之处,同样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所以,学习者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善于利用这些联系,以此促进新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当学习者将英语语法的结构厘清后,可与中文语法进行对比,形成“并联”,最终有机整合到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

 

(四)呼唤学习者“合作共享”的汇谈能力

 

在慕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的深度汇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思想往往由此诞生。智能化时代呼唤学习者在深度汇谈中,不断树立“合作共享”的共同体意识,将自身与慕课中的其他学习者看作一个知识学习的共同体,彼此通力合作、知识共享,相互促进、实现个体的自我构建与发展。个体的知识与力量是有限的,而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却是无限的。合作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以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的“共享”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共享,每个学习者缘于分析知识的角度、方法、想法与意见都不尽相同,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够获得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知识再认知,进而实现知识创新。

 

在慕课中要想实现“合作共享”、进行深度汇谈,语言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必不可缺的。学习者不仅要“善思”,更要“会说”,不能够“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当学习者在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不能够仅仅满足于自己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还要能够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其他学习者也能够清楚、明白,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与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

 

与此同时,学习者也应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善于与他人沟通,秉持“多元”“包容”“平等”“尊重”的原则,对待其他学习者及其观点,要学会易地而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合作共享”的前提,“合作共享”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加深。只有维持良好的人际网络,才能够构建和谐的知识学习共同体。

 

三、智能化时代慕课“转识成智”的路径选择

 

(一)以人为本:慕课中技术应用的选择

 

进入智能化时代,作为网络新技术发展的产物——慕课,也必将随着新技术的变革以及人的学习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如今,为了降低网络学习带给学习者的距离感,慕课大多采用的是录播或直播形式,将教师授课的画面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授课的氛围,但依然没有根本消除学习中的距离感。

 

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4D打印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开始应用与渗透,特别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为学习者营造了虚拟的三维环境、提供沉浸式的体验。相对来说,慕课的教学视频(包括直播)虽然同样营造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环境,但这种环境是二维的,与三维的环境相比,学习者的真实感略弱。而慕课的理念,在于克服教育面临的社会及经济障碍,让所有渴望或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若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身临其境”,一定会大大提升学习过程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就此而言,慕课学习过程引入VR/AR等是需要的。

 

但如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价格不够低廉,虽然谷歌推出的“探险先锋计划”通过纸盒以及智能手机,便可获得虚拟现实般的学习体验,但终究还不够普及。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的不断成熟,并且在教育领域中普遍使用时,慕课的物化技术也将与时倶进,可为学习者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当然,我们在要求物化技术与时倶进的同时,也要反对“唯工具论”,需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智能化时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即物化技术在慕课中的使用,必须沐浴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下:一方面,技术的本质包括客观要素,另一方面,也包括主观要素。我们所看到的工具、多媒体设备或者手段,作为一种物化技术,只是技术的外在表现,而不能作为技术的全部来看待。技术的核心在于精神因素,也可以称为“智慧性技术”,它包括知识、理论、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这些才是技术的灵魂。

 

在当今社会,认为技术只是单纯工具的看法依然存在,有的人忽视精神因素的存在,一味地追求高配置、大规模、新效果,只关心新技术/媒体工具的配置和使用;有的则不重视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教与学,不考虑新技术/媒体运用的合理性,也不关心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设计等。这会导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时候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正如“乔布斯之问”所提出的质疑: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回顾、反思慕课平台自创建以来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慕课平台中的技术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单一;第二,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仍然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上;第三,知识陈旧,未能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慕课的辍学率较高,也映射了这些问题。

 

可见,智能化时代不仅要求物化技术与时俱进,也对慕课中的“智慧性技术”(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社会要求人们掌握的以及人们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都在不断更新。慕课作为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加油站”,自然也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不能总是“那张老面孔”。

 

正如前述,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客观要求慕课中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者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融合,便于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接受。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智能化时代,仅仅汲取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学习者需要的是学会学习以及可持续学习。这就要求慕课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的方法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最终达到“转识成智”。

 

至于“用无生命的机器,不能够培养活生生的人”这类的看法,在我们看来,教育的“冷”“暖”,不取决于这些技术与设备,而是取决于使用机器的人,以及使用的方法。就如同同样是对乐器进行演奏,有的人只会发出刺耳的噪音,而有的人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一样。机器虽然是冷冰冰的,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人却是活生生的,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所以,正如教育技术学家坂元昂所认为的,教育中的心灵沟通是依靠机器的使用者即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实现的,而非由机器创造出来的。

 

不可否认,慕课为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可能性,学习者能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但我们一定要正确看待技术,技术永远无法取代“人”的作用,脱离了“人”的技术是冰冷的、不完整的,只有技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才能实现技术价值的最大化[10]。虽然技术改变着慕课,慕课的发展也需要技术,但是慕课不应该迷信技术、被技术所困。同理,慕课的发展,若一味追求技术而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轨道,也就丧失了慕课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够陷人“技术乌托邦”的泥潭,将技术硬塞给慕课,而是应该用技术来解决慕课设计与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追求技术,而不注重以人为本的慕课,是不负责任的慕课,无论技术是何种形式出现,“人”才是最终的实践归宿。

 

(二)劣构承载:慕课中主题内容的选择

 

在智能化时代,决定学习者能否在慕课中继续进行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于学习者是否对主题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对学习者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因此,在慕课设计与开发中,应选择和呈现有价值、有意义,能够满足学习者不同需要、开放式/交互式的主题内容。

 

一方面,慕课中的主题内容应该以解决劣构问题为重点。一般而言,劣构问题指的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问题[11]。劣构问题存在多种解决的途径与方法,需要学习者依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选择问题解决方法,并且要求学习者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慕课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要为目的。正如斯宾塞所倡导的“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建立在学习者切实需要的基础上。作为网络教育活动的慕课,应该立足于人类未来需要,转变慕课的内容取向,以解决劣构问题为重点,让学习者以碎片化知识为基础,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自我建构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慕课中的主题内容应该具有承载力。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硬知识与硬技能),还承载着软知识与软技能,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技能,进而形成人生智慧,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慕课的主题内容,应是“精通硬知识与硬技能、聚焦软知识与软技能”的融合。前面提到,相较于人类对于硬知识与硬技能的掌握,智能机器可以掌握得更多、更快并且应用得更好。因而,如今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软知识、软技能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为此,慕课的内容选择重心,应该由硬知识、硬技能向软知识、软技能转变,旨在通过慕课教学或平台上进行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的发展,培育学习者在能力、精神以及人格层面的智慧提升。

 

当然,这里所说的硬知识与硬技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内容的更迭,具有时代性。因而,慕课中所教授的硬知识与硬技能,也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需要。慕课的主题内容选择重心由硬知识、硬技能向软知识、软技能转变,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忽视硬知识与硬技能的学习。相反,在智能化时代,若要将知识汲取转变为知识创新,离不开硬知识与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更有效地关注、培养软技能的学习,以创新为目的、在学习中创新,并将对学习的这种创新变成学习的常态。

 

可见,一方面,“精通硬知识与硬技能、聚焦软知识与软技能”,要以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在智能化时代,智能机器的使用,决定了慕课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数据分析等程序性内容,而应该趋向于人与人、人与智能机器、人与世界的沟通方法与技能;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层面,而是趋向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12]。未来,人与智能机器和谐共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慕课也应提供与智能机器有关的内容,便于学习者加深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实现人与智能机器各司其职,提高人机交互与协作效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另一方面,“精通硬知识与硬技能、聚焦软知识与软技能”,要以满足职业变迁的需要为基础,为学习者提供“无形技能”的学习内容。正如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SimonGe指出的,“未来的工作者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如:高效联网、公共关系处理、跨文化敏感性、市场营销以及社会、情感型智力等的能力”[13]。在智能化时代,要想胜任一份工作,就必须具备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慕课需要教授学习者在职业中需要具备的这些技能,例如,如何应对和解决突发性问题、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慕课中的这些内容,能够为人们在智能化时代完成职业转换提供有效帮助。

 

(三)促发深思:慕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

 

概言之,慕课中“转识成智”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转”的问题,也就是学习者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并升华为智慧,强调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慕课中帮助学习者实现“转识成智”的过程,也就是在慕课中启发学习者进行思考的过程。“促发深思”,是慕课教学之关键,其关系如图6所示:

 


1.问题是核心

 

曹传东、赵华新在其研究中提出,学习者对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表现出了更强的参与意愿,就需要教师提出更高质量的话题[14]。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该有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要值得学习者去思考,这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深入、扩展或者延伸。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习者各抒己见。慕课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这就更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思考的主动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学习者做到乐学乐思,最终达到“转识成智”。

 

2.引导是关键

 

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思考。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是在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再次设疑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如图7所示。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习者敢于提出疑问以及善于提出疑问,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者在思考的过程中思路可能会出现偏颇,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并引导学习者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学习者也可能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瓶颈,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学习者的思考,以达到画龙点睛般的效果。

 


3.交互是保障

 

慕课学习过程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讨论和交互平台。知识是在讨论中生成的,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习者在和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共同思考、一同探讨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时可以参考其他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拓宽着学习者的思路,便于学习者对同一个问题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15]。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及时回复学习者的提问。对学习者提问的及时回复,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者的问题,还能及时对学习者的思考进行引导和点拨,让问答及时继续下去,使学习者获得在讨论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动力,避免学习者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回应,从而导致学习者慢慢对讨论和思考失去兴趣。学习者若对讨论话题失去信心,会降低了互动机会,造成互动缺失或中断,最终可能造成讨论区“形同虚设”的情况发生。

 

第二,对学习者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以及讨论的学习者,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样,对于学习与讨论参与度较低的学习者,也要给予鼓励和监督。鼓励、肯定的语言对学习者的心理具有震动作用,增强学习者自信、自觉、自强的信心。教师对学习者的鼓励和肯定,往往可以引起学习者对所学科目的喜爱,能够调动学习者参与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

 

第三,与学习者进行生活化的话题讨论,缩短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教师可以提议让学习者进行自我介绍的话题,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缓解学习压力,还可以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降低学习者的孤独感,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习者在讨论区更加轻松自在,增强学习者进行交互的意愿。当然,与学习者进行生活化话题讨论要适度和适量,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的思考与讨论,不能本末倒置。

 

四、结语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所言,“未来已来,未来超越想象”。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势必会引发新一轮学习的变革。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职业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仅在一些岗位上取代了人的工作,增加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危机感,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由知识汲取转变为对学习、生活甚至生存智慧的需要[16]。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学习的新需求,慕课的价值走向需要发生转化。

 

我们认为,慕课由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的价值走向,应包含四个方面:“去粗取精”的选择能力、“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知识重构”的建构能力、“合作共享”的汇谈能力。同时,从技术应用、主题内容、教学方法三个角度探讨慕课“转识成智”的实践路径选择,从以人为本的技术应用,到劣构承载的主题内容,再到促发深思的教学方法,以期提升学习者在智能化时代应具备的学习与生存的智慧和能力,保证慕课的有效实施。其宗旨在于让学习者在充满兴趣、自在与智慧的环境下,实现由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的升华[17]。

 

我们认为,智能化时代慕课由知识汲取到“转识成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调两个“必须”:

 

第一,必须始终立足于学习者,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尤其是注重软技能的培养。智能化时代的慕课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为学习者创造更加便捷、舒适与智能的学习平台,更加注重在技术的辅助下,着力于对学习者学习、生活和生存智慧的培养。但若慕课对技术过度迷信和依赖,也会陷人“技术乌托邦”的误区,这不仅会使慕课背离“培育健全人格、构筑完满人生”的初衷,还会导致一部分人将慕课看作“实现一己私利、学习形式化”的名片,使慕课变得功利化[18]。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技术在慕课中的作用,厘清慕课中学习者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的重要地位,以实现满足各类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这一目标,进而达成促进学习者实现智能化时代的自我建构,以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慕课的育人性。慕课是网络社交普及时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能脱离“育人”这一根本属性。因此,智能化时代的慕课在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智慧养成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习者品德、修养的关注与培育。即在帮助学习者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充分实现知识的本原性关照,促进学习者用知识守护人性、涵化德行、情化品行,让学习者成为兼具智慧和修养的“伦理人”[19]。

 

总之,我们认为,智能化时代的慕课应是充满温暖、温馨的教育,关怀一个个“人”的多样需要,让慕课由“冷冰冰”的技术呈现,转变为富含哲理、伦理与自由的艺术。在充满人性的关爱下,尽可能帮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超然的宁静、充满愉悦的体验、别具一格的感悟,以实现学习者知识、智慧与能力的良性循环与提升,最终达成人性的完满。这,或许正是智能化时代慕课发展的价值与学习的“精髓”所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虚拟社区伦理的作用机制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EBA130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爽,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教育应用;胡凡刚(本文通讯作者),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虚拟社区理论与实践、网络教育应用、影视文化传播。

 

转载自:《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第6期

排版、插图来自公众号:MOOC(微信号:openonline)


新维空间站相关业务联系:

刘老师 13901311878

邓老师 17801126118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啦

快把“MOOC”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日好文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muːk/) is an online course aimed at unlimited participation and open access via the web.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202+阅读 · 2020年5月3日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课程】浙大陈华钧教授《知识图谱导论》课程系列PPT
专知会员服务
170+阅读 · 2019年10月29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1+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医疗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专知会员服务
384+阅读 · 2019年9月25日
【数字化】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制造企业核心战略
产业智能官
34+阅读 · 2019年4月22日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析
MOOC
12+阅读 · 2019年3月16日
Revealing the Dark Secrets of BERT
Arxiv
4+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Overview
Arxiv
17+阅读 · 2018年11月26日
Hierarchical Deep 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8+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202+阅读 · 2020年5月3日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0+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8+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课程】浙大陈华钧教授《知识图谱导论》课程系列PPT
专知会员服务
170+阅读 · 2019年10月29日
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21+阅读 · 2019年10月10日
医疗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专知会员服务
384+阅读 · 2019年9月25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