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妹导读:技术人如何成为 KOL?有哪些方法和路线?成为 KOL 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本文分享阿里文娱前端技术专家狼叔在打造个人技术品牌上的一些经验心得。
文末福利:下载《覆盖全端业务的大前端技术》电子书。
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 KOL)是营销学上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KOL 是在其领域有号召力,影响力,和相当公信力的帐号,这一类帐号可以是真实的三次元名人,也可以二次元形象,甚至就是一个兴趣,一种爱好。判定标准有三点:
对于技术圈来说,KOL 就是打造技术品牌,无论个人,还是团队都是必要的。2015 年,我在在天津创业,为了招人,不得不做影响力,当时定位 Node.js 全栈,公众号做到粉丝 2 万,知乎粉丝 1 万,出版《狼书》2 卷,算是一个非常小的 KOL。虽然小,但接触的东西应该还是非常多的,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为一个上进的程序员,对自己成长负责,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开源强大自己,通过分享提升归纳能力,继而构建与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从来不要指望别人教,即使身边都是大神,能点拨几句已是感激不尽。所谓求人不如求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从开源开始,只要你坚持,成为大神,只是时间问题。
时间管理,我常说菜根谭里的一句:“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里要有偷闲的乐趣”。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杂事少,心静,有精力有体力,30 岁之前和之后真的是有差别的。
对于开源项目,宜从小而美的开始。我在 2013 年左右写文档,非常喜欢 Markdown,于是就利用 Markdown 来编写很多总结性的文章。可是 Markdown 总是预览很麻烦的,于是自己就用 zTree+jQuery 做了一个 Markdown 生成 HTML,且带有 toc 目录的工具。最早这是用 Ruby 写的,后来接触了 Node.js,感觉使用 Node.js 写更简单,于是又用 Node.js 重写了。就这样,我慢慢的对开源有了一些感觉,后来看到 jQuery 插件的标准写法是基于 Grunt 做的,于是又去学 Grunt。看到项目骨架里,有很多 QUnit 测试,又去研究测试,照着官方的例子写。结合之前自己学的 agile 相关知识,对 TDD、BDD 有了更多认识。
通过分享慢慢的为社区认可,开始做演讲,就有了出版社邀请写书。写书的时候,你会发现 Node.js 这样一个用起来如此简单的东西竟然也如此博大精深。从异步流程控制,到源码,到 Web 框架,到各种 HTTP、数据库、运维等知识,每一个点想串起来都需要费很多功夫。好在 Github 上有各种源码,外加社区文章,英文文章等,最初是自己写一写文章,分析一下原理,然后每个点都要分享好多遍,这时候会有更多思考和总结。比如异步流程控制,最早就只会 callback-first,慢慢会了 Promise,会用 bluebird。在研究 Koa 的时候了解了 Generator、co、Async 函数。当然还有很多很神奇的库,比如 thunkify,比如严清写的 thunks 等。不断的总结,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每个细节都会了如指掌。
我想,最好的是知道来龙去脉,知道应用场景,能够在应用中游刃有余。
何谓架构?合适的场景使用合适的技术。话说的简单,做起来何其难哉。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是没法驾驭的。指望别人教是不现实的,有一个好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开源可以给我们最原始的学习资料,如果能够进行精加工,必然会有更好更持久的成长。技术没有捷径,不过是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大家特别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不重要,鸡生蛋,蛋孵鸡,变成一个正向循环,它就是生态。可能很多没有意识到,分享和学习就鸡和蛋的关系。
学习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总结,有总结了就要有出口,无论博客,论坛,还是个人公众号,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其实就是分享的原始动力。分享之后也会有很多苦恼,比如问题,挑战,辱骂,能够正视这些问题,转化为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别人说你这样不对,那就让他给个方案,如果好就感谢并学走。如果是挑战,那就是去扒原理找证据,正是深入学习的最佳场景,有高手给你当陪练,何其幸哉,如果是个水货,就当生活调剂,也未尝不可。关于辱骂,是可以锻炼心性的。曾经有人在我的公众号后台骂了我三天三夜,我很好奇,我就写了一篇 Node.js 文章,至于么?于是我忍着脾气和他聊,结果后来他跟我道歉,他说当时和女朋友分手了,不开心,正好看到的那篇文章,于是就骂了……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有多少误会是因为沟通而导致的呢?我以前对人非常苛刻,现在已经改变很多了,很多人工作不认真,想辞职,其实都是有原因的,愿意沟通也是成长。
分享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既可以增强自信,也可以有各种成长,还可以做为入口,为学习增加各种助力。很多潜在的好处在初期是看不到的,比如你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顿饭就可以解决很多事儿,一个建议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甚至心中有各种疑惑,都可以拉着大家一起聊聊就不困惑了。比如分享多了,出版社会主动找你写书,很多大会会邀请你演讲,甚至是出品人,主持人,你会发现自己会有更多技能因锻炼而提升。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成全别人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己”。我自己也有类似的观点,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儿一定做,对一方有利的事儿可以做,对双方都无利的一定不做。很多时候,初心是为了更多人受益,比如我写 Node.js 的书,真的是头脑一热,作为布道师,想为社区贡献。过程何其艰辛就不说了,结果是我自己写了三年,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即使在今天,我依然在受益,这至少是我能吃老本的本钱。
开源本身也是分享,文章演讲也是分享,将分享变成个人成长的手段,帮助他人成长,必然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个有内容的程序员不见得能写出来,能写出来不一定能有人读,有很多不一定能够让公众认可。KOL 是大 V,面对的是行业的挑战,如果不懂运营是很难。这里试着总结如下 3 点。
计算机里,每个领域都有非常多的知识,常人想全掌握还是有些难度的。对于新手来说,比较好的方式是 T 型原理,先精深,后打开知识面。对于工作 5 年以上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选择一个自己愿意深耕五年的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专,才能精
有热情,才能长久
投入越大,对自身价值增长越大
这看起来是非常好的。事实上,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只是入门的基础中的基础。那么,该如何做呢?
首先,越是成熟的领域越难做,比如 Java,很难做出新东西,另外积累都是非常深的,低调的大牛太多了。其次,没有热点的东西不做,要做风口的东西。趋势是成熟的过程,早早介入其实是有先手利的。最后,自己精通的领域不做。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初衷如果是自身成长,其他都是无意义的。
基于以上 3 点,我选择了 Node.js 全栈这个方向。在 2015 年,前端大火,但 Node.js 不多,全栈又是争议的概念。单做 Node.js 面太窄,单做前端,不见得比其他有绝对性优势,于是取巧,以 Node.js 为核心,覆盖前端,打造以 Js 作为全栈开发语言的公众号。
2015 年,我在天津创业,技术选型都是 Js,服务端用 Node.js,APP 采用 Hybrid 开发,整体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入门门槛极低,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但 Js 全栈又是很潮很受争议的,比如 Node.js 的异步流程控制,不是很好控制;比如 Hybrid APP 性能问题。按照《Rework》一书中“挠自己的痒”,做 Node.js 全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定位,接下来就是写文章。在工作中,我一人顶着 CTO 的 title,做着码畜的事儿,既要管前端、APP、还要 Node.js、运维、数据库,还要管产品和设计。这种角色里,必须要快速解决问题。跨界做事儿的好处,其实也会非常明显,在 Node.js 里,运维会比纯 Node.js 的强,于是写类似的文章就会非常受欢迎。另外,之前学过 unix,ruby、Java,混合这些技巧,转化为在 Node.js 领域的学习经验,于是很多内容相对就会新很多。每天早上七点起床,趴在床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写完文章,发 CNode.js 和公众号,然后开始忙碌的一天。
写文章其实也是有模式可寻的,起承转合,大致都如此。首先是立意,确定自己写的是啥文章,想好文章的功效,到底是走量还是走原创,想好运营的点,以及粉丝的想法。
然后是梳理大纲。对大纲进行分类,可以很好的 Review 文章要表达的初衷。当你下笔不知道该如何写的时候,不妨列个大纲。无论是原始 markdown,还是脑图、鱼骨图,都可以帮你梳理思路。有了骨架,剩下的就是丰富就好了,此时拼的是文字功底,思考力和知识面。有了骨架,还不知道怎么写,大概就是思考的不足,写作本身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想文章大气,必然先要锻炼作者的大局观。知不足,当为成长之动力,坚持之动力。自己成长的欲望如果不大,是没法做 KOL 的。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 预 ”。
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想到可能的结果,懂得埋运营的点,才成为爆款的可能。
事实上,很多人是做不到这点的。所有的经验都是需要积累和总结的。比如每天什么时间发公众号阅读量大,什么类型的文章阅读量大。诸如此类的细节非常多,非敏感的人很难做好运营。另外就是数据驱动,懂得看报表,懂得从中分析。一个好的运营是非常难做的,一个好的技术运营更是难。
CCAF 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Context 指的场景,Challenge 指的是场景中的挑战。如果在场景中解决挑战,那么你给的方案的价值就足够明显了。
大家如果搞懂了 Context 和 Challenge,剩下的内容就是大家熟悉的了。专业的高度需要有管理运营的宽度。
影响力是一个持续构建的过程,非一夜爆红。想积累粉丝,还是要靠真本事的。
公知代表的是公义,当你的影响力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不是所有的事儿都要做,不是所有的架都能吵,你做事儿的选择会变,就好比一个 Team Leader,他不仅要考虑个人得失,还要为团队负责。公知其实就是社会责任被放大的人,这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随时身死道消的可能。做好公知并不容易。
首先,做事方式上要变化,自己随便写写没问题,但一旦成名后,你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是 Github 一个点赞都有可能影响你的形象。以前可以随便吵架、站队,成为公知后就要慎重,能不能吵,该不该吵,事情的走向和可能性要提前想好。
其次,要尝试建立社交,成为公知后人脉会尤其丰富,不如你的人主动找你,以前你曾经崇拜的人可能会主动和你聊天,以前遥不可及的人也会主动联系你,你发现自己想做些事儿会非常便利。这时候,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子是非常重要。有的人可以教你如何玩,有的人可帮你打架,知道这些后,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会非常有利。
最后,成为公知后,很多无效社交和资源也会很多,找到自己的主线就变得尤为重要,毕竟每个人时间就那么多,把时间管理分配得当是非常重要的。专注于自己想做的领域,能死磕,也能获得团队的共创,能拒绝别人,也能求得社区的帮助。把自己的优势放大,进一步帮助自己成长成熟。
古人讲:“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诚不欺我!能博得他人关注,也能够洁身自好,对人的境界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把成为公知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儿,你会收获不一样的自己。
当你有一定地位和资源后,如何放大手上的资源是最大的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助你,也可以害你。
很多人都是孤军作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还是这样,是无法放大自身价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拼的是综合能力,单纯代码还是想的简单了的。
找对点,比拼专业知识就够了。
找对专业的人,拼人脉,能做的事儿更多。
很多时候,我其实也有疑问的,拉一堆朋友聊聊,其实就可以解决的,看看其他公司的方案,弄清楚他们解决的思路,结合自己的判断,是非常容易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的。
比如做 SSR(服务器端渲染),所有 C 端都需要做,但怎么做却是没有定论的。如何有效的做到更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性,如何在业界做到领先,是非常难的。首先选择 React SSR 是团队的一致想法,其次,比对业界方案,对 Next.js、easywebpack,我们认可但不满足,过度封装不好,不优雅不好,于是我们做了 egg-react-ssr 的初版。然后,在迭代演进中,发现 CSR(客户端渲染)和 SSR 可以同时支持,做到优雅降级,并可以挖掘出更多可能性。
所有的积累都是厚积薄发的,能够在选择的时候,比更多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建立了先手优势,是要想办法放大的,不然一手好牌很容易打烂。想清楚自己有什么,少什么,能做什么,不做什么,把自己的目标聚焦一下。
以前所有的分享都会接,以前所有文章都愿意写,以前所有热点都会蹭,那是因为在疯狂的成长期。当你有了这些资源后,很多资源会主动找你,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尤其重要。比如演讲做的多了,可以做一下出品人,这样可以去审视很多人的分享大纲,识别哪些优秀的人可以结交,对自身成长是非常好的。比如尝试做主持人,演讲时会紧张,演讲多了会和听众互动,调动听众情绪,那么在做主持人的时候如何去控场,如何去带节奏,如何应变会变得非常有趣。我经常在想,组织一个社区活动和自己团队开会是一样的,为啥不在社区活动里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在自己团队里做更好的实践呢?
做技术的最容易太技术,这是褒义也是贬义。我觉得大家可以不要被技术束缚,技术要做好,其他方面也可以做得好。如果能通过分享、积累,最终提升个人格局是最好的。
下面 3 个词,可以非常好的表达我期望 KOL 带给大家的改变。
一个领域研究的足够深会有很多益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上帝视角看问题。对已知内容做到有深度理解,对未知内容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判断,我想,这大概就是格局了。
气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感觉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气场能够感染他人于无形。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场,有些人天生气场强,在 ta 周围的人总能受到 ta 的影响,有些人气场弱,总被人视作无物。
人有了自信,做事认知被他人认可,就成了权威。于是,他讲什么大家都愿意相信。如何能够做到一个让人信任,愿意信任的人,需要在自身能力,表达能力,控场能力等方面综合提升。
菜根谭里说:“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我以为这是对达人最好的解释。
格局大,有气场,做事有操守,成为有责任感有追求的公知。
以发展的眼光回顾了一下,成为 KOL 的各个过程。这个演进路径是可行的,需要大家有足够的热爱和坚持,我更愿意将这个过程看成是个人成长的过程,结合自身成长做才更有意义。如果大家去看更多优秀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也都有这些特质,这些优秀的特质应该是大家成长的动力。
福利来了
优酷前端技术如何支撑营销活动?答案是能支撑全端业务的大前端技术。阿里文娱将曾经遇到的技术问题与挑战实践详细展开,整理成了大前端技术这一章节,带你一探文娱前端团队在支撑业务过程中的技术思考和沉淀!
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