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VIP会员码认证
首页
主题
发现
会员
服务
注册
·
登录
0
五问中国「双碳」投资人:这是「双碳」投资最好的时代吗?
2022 年 11 月 25 日
36氪
围绕双碳领域的投资与创新,36氪旗下双碳内容平台“36碳”成立“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我们希望用更垂直、更高效的信息撮合模式,为中国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绿色力量。
文|
36碳编辑部
当我们用一个投资主题去标记2022年,
“双碳”,是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2020年9月,中国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后,“双碳”之影响,已经从顶层政策的指导文件,传导至能源、材料、制造等产业。
数字不会骗人。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2020年,中国在双碳领域共投资约166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双碳投资赛道更是火爆,投资金额达到2660亿美元,是第二名的2.3倍,比全欧洲加起来还要多470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全球节能降碳、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
从全球来看,因气候变化造成的能源缺口,仍有巨大的创新与投资机会。在刚刚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主办方埃及与英国委托机构进行调研发现,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每年需要2.4万亿美元满足相应投资需求。
回看中国的双碳投资增速,更是丝毫没有降速的痕迹。中国2022年上半年,仅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达到980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接近一倍,是美国该领域投资金额的八倍。
对于中国引领全球双碳投资增长的原因,多位投资人向36碳表示,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在双碳与能源产业,有着较强的政府推动力量,在坚定双碳大方向不动摇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相应政策陆续落地,给了产业端多方面资源倾斜。
这样的热潮翻涌下,资本与信息的汇聚平台,成了双碳产业不可获取的要素。
围绕双碳领域的投资与创新,36氪旗下双碳内容平台“36碳”成立“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我们希望能用更垂直、更高效的资源撮合模式,为中国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绿色力量。
在“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你可以看到国内最完整、也是最精准的“双碳”赛道投资人图谱,以及他们最新的投资项目。简单来说,通过“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用户可以用最快速度获悉:谁,投了什么。
当然,信息呈现只是第一步,围绕平台上的投资人与被投项目,36碳还将围绕双碳领域内的细分赛道,包括但不限于光伏、锂电、风能、氢能……搭建多个线上社群以及线下分享活动。
如果你也想加入“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名录,并参与后续的社群活动中,可以扫描下方海报的二维码。
既然是“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投资人群体自然是最核心的组成。我们找到了
东证创新、高榕资本、红杉中国、华控基金、经纬创投、绿动资本、
联想创投、
腾讯投资、险峰长青、源码资本
的十位双碳赛道投资人代表,与我们一起见证这个双碳信息平台的“新物种”诞生。
借此契机,我们收集了五个“双碳”领域用户会感兴趣的问题,交由上述十位投资人选择作答,投资人们也结合自己身临产业一线的经验,给出了最为真实、生动的回复,以下是他们的问答内容(排名按照机构名称首字母排序):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刘静颖:
“双碳”领域本质上是材料创新、核心装备为中心的制造业投资。其中提炼两个关键特性的话,我们认为,1. 本质是制造业;2. 价值创造来自于技术创新。
关于制造业,这与传统从消费、TMT转型而来的“创投”投资逻辑有很大的差异:产品或服务的验证周期、里程碑以及对应的资本消耗节奏、失败的概率和成本、成功的概率和成功后回报的倍数、……一切与投资风险收益息息相关的核心要素都不一样。
关于技术创新,这与传统偏制造业的PE投资也很不同。本轮“双碳”领域投资中有更多的科学家创业、更多的技术驱动。投资人如何理解从技术、到产品、到商业化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并如何围绕里程碑设计交易方案,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理解透“制造业”、理解透“技术创新”的特性,是做好“双碳”领域投资的前提。
36碳:对于是否投资一个“双碳”领域的公司,您认为核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刘静颖:
“双碳”是一场能源结构的变革。“双碳”产业化落地的过程,要求各个产业环节极快地提高效率。“双碳”产业几乎在摩尔定律(技术提效)和莱特定律(规模降本)两条路线上都对创业者提出了极致的要求。
我们对于“双碳”领域的公司,会尤其去考察公司创始人对两条路线是否都有前瞻性的理解。要知道,往往有技术的科学家,对规模降本的认知不够;而往往传统的制造业背景的企业家,又对技术提效的认知不够。两种思维兼具的创始人、且两种能力兼备的“双碳”企业,是我们尤为看中的。
36碳:可否分享一个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辛旺:
分享我们投资中储国能的案例。
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接近12亿千瓦,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从2020年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从15%提高到80%。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对规模化储能提出重大需求。储能未来将拥有海量的增长空间。
中储国能是中国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公司技术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压缩空气储能相比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具有低成本、大规模、长寿命、绿色环保等优势,适合源网侧的中长周期储能场景,弥补电化学储能的缺点,很有机会在未来储能市场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而且,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成熟度较高,未来3~5年有机会迎来快速增长期。
公司团队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有十余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积累,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压缩空气储能方向的专利数、SCI论文数和引用数均居世界第一。团队团结而有战斗力,产业化推进速度喜人。截至2022年5月,公司在建及规划项目总装机超过2000MW。根据CNESA发布的“2021年度国内新增投运装机量储能技术提供商”排行榜中,中储国能位列新型储能全国第二,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全国第一。
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方面,中储国能可以说是全球压缩空气储能的领导者。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辛旺:
碳中和是难得的市场体量大、确定性强、长期成长性好的领域。电力脱碳和电气化背后涉及到储能、电池、光伏、电动汽车等多个万亿级产业,减碳贡献度大、产业化程度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方向。我们认为,在双碳领域将出现由颠覆性新技术、确定性高的渐进性新技术,以及供应链新变化带来的大量创新机会。
36碳:可否分享一个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项晓骁:
比亚迪半导体,功率半导体,不仅仅是电动汽车的“心脏”,也是光伏逆变器的核心驱动。
36碳:对于是否投资一个“双碳”领域的公司,您认为核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项晓骁:
要看这个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是否真的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是否真的致力于为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36碳:可否分享一个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黄京:
自2021年起华控基金对压缩空气储能龙头中储国能进行了连续投资,其核心技术来源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我们认为压缩空气储能对于我国的“双碳”领域意义重大。2030年前“双碳”的核心是减碳,而中国约80%的碳排放来自于能源领域。
从能源生产端看,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路径。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缺点也决定了储能必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闭环的核心要素,各种新型储能技术都将迎来发展机遇。其中,压缩空气储能被认为是继抽水蓄能之后第二大适合GW级大规模长时间的电力储能的技术,必将在“双碳”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36碳:“双碳”领域投资有什么典型误区?
黄京:
我认为当前“双碳”投资,很多机构为“碳”而“碳”,是一个典型误区。“双碳”从宏观意义上看是一种政策逻辑,但“碳”的背后依然隐含着能源的经济性逻辑,欧洲能源危机下光伏、煤炭的装机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是不能仅仅用“碳”去理解的。对应到国内的“双碳”投资,在能源产业的本质属性从“资源”转向“制造”的当下,我们应该去寻找能够真正创造价值的科技型企业,用资本助力其成长壮大。
36碳:可否分享一个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于晓轶:
我们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布局了中科国生。我们从一开始调研双碳赛道的时候就通过“碳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调研方式,确定了碳的二大应用场景:能源和化学品,能源是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方向,而化学品的脱碳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用生物基材料替代石油基材料。
但生物基材料普遍存在目前成本比石油基材料高、商业化周期长、国内优质团队稀缺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寻找生物基材料创业公司的时候,确定了几个对于团队的画像要求:
1、替代的石油基材料体量足够大;2、团队是全球顶级团队且有工程化经验;3、小批量产品已经完成客户验证;4、有持续研发能力和明确的降本路径。
经过系统性市场空间的研究后,我们确定了4-5种体量足够大值得被替代的石油基材料方向,开始寻找对应的生物基研发团队,之后在大连化物所见到了中科国生的2位创始人。中科国生核心研发HMF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PEF生物基塑料,所对应期望替代的PET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
同时,国生创始人王磊博士也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全球领先研发能力和10万吨级产品工程化经验的创始人。之后团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系统性的调研了HMF全球研发状况、公司目前工艺水平、未来降本路线、团队人员储备等情况并最终进行了天使轮投资。
目前投资不到1年时间,公司已经快速完成了千吨级中试线建设投产、万吨级产线的拿地开建、全球首个吨级订单的交付、借助AI算法的下游衍生物开发验证等。我们在石油基材料替代赛道上也同时投资了塑料回收自动分拣设备弓叶科技。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于晓轶:
我认为双碳赛道投资最难的是“定义双碳本身”,或者更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商业化落地周期来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关注什么细分赛道。双碳涉及的子行业太多了,我们去年研究出20多个细分赛道。双碳是40年甚至更长的大主题,但是具体到每个3-5年的周期,不同子赛道的商业化落地周期表现就会非常不同。
我们最近一年观察到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很多在实验室蛰伏很久的技术开始出来产业化,有一些拿到了订单,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判断技术需要成熟的时间,以及靠着政策的支持力度,能不能把技术拱到符合真实商业逻辑的节点。
团队方面,也说明其实对于创始人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创始人需要有很强的战略能力,能够判断未来几年政策红利的力度,并且合理的把资源分散到技术研发、市场选择、客户验证、扩产等方面,准备好细分领域政策退坡的时候,能够持续按照商业化逻辑运转下去。
另一方面,创始人也需要很强的团队搭建能力,因为很多新兴技术和新兴市场全球范围内可能都没有成熟经验的best practice,如何持续借助相关行业的经验,持续引入优秀人才同时内部做好人才梯队,避免把先发优势变为先发劣势也很重要。
36碳:在当下特殊的宏观环境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双碳”领域的创业者们?
于晓轶:
双碳创业很考验创始人的战略能力,可以更好地制定“小步快跑”的验证路径,用客户反馈驱动持续研发迭代和后续融资。另外就是回归商业本质,思考不考虑双碳因素的情况下,哪些假设依旧可以达成,哪些需要调整。
36碳:可否分享一笔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吴家姝:
绿动资本在2022年上半年投资了江苏赛瑞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双碳”投资在化工新材料方向的体现。首先,赛瑞克的产品是一种可以助推人类用生物基替代石油基进程的基础材料。公司以葡萄糖为原料,生成FDCA,制成的PEF(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替代石油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下游极其广泛,比如我们常见的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塑料薄膜、纺织品等。
通过投资这种新材料,可以从源头上为很多行业减碳。每吨PEF相比PET减排2吨二氧化碳。其次PEF本身比PET有更优越的隔绝性能,下游选择PEF有清楚的基于商业的动机,而非仅仅基于双碳政策。最后在目前市面上制备PEF的技术中,公司的技术路线更有可能降本从而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当然,公司的创始人郭能博士不仅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也在BP这样的大企业工作多年,是不可多得的技术能力和商务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吴家姝:
绿色影响力投资。“双碳”投资其实就是在基本的商业投资里加入“能帮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绿色”这一要求,它要求投资人不仅仅关注商业回报,也要注重该笔投资带来的碳减排、绿色环保的影响。而“绿色影响力投资”恰恰是绿动资本成立第一天就确立的主旨。
36碳:在当下特殊的宏观环境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双碳”领域的创业者们?
吴家姝:
“双碳”政策背景下,我认为创业者既要以减碳为原则也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在大量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下游客户选择新产品除了更注重绿色外,依然看重更低的成本或更好的性能。做商业抉择的时候还是要基于商业逻辑。这也意味着融资时候对估值的期望也主要得回到公司的收入、利润、现金流、可持续的生存能力这样的商业基本面上。头顶星空,亦需脚踏实地,方能长久。
36碳:可否分享一笔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宋春雨:
整体布局角度,联想创投将ESG作为重要投资方向及决策因素,长期布局双碳领域,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能源变革等赛道,已经投资了宁德时代、蔚来、珠海冠宇、卫蓝等多家领军企业。
此外,也关注科技创新与双碳结合的“新物种”,以科技创新来实现未来零碳的目标。如在物流运输领域,投资了智能重卡DeepWay,为干线物流带来 “节能、智能”的全新模式;在AI赋能能源行业,投资了天泽智云、江行智能、杉数科技、第四范式等企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我分享三个我们在“双碳”各领域的投资案例,首先是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和卫蓝新能源。
2017年我们投资了宁德时代。从产业变革来看,继化石能源产业后,新能源行业将代表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尤其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市场将会迎来千亿级市值的公司。在投资宁德时代,我们最主要判断电池行业未来的技术演进,固态电池会不会取代锂电池,宁德时代的技术是否会不断突破,不被新的行业进入者挑战或者颠覆。
宁德时代管理团队曾创办全球领先消费锂电池公司ALT,核心人员具有十余年年动力电池研发生产经验,深耕电池产业,且曾总曾经也做过CTO。无论是从大的环境、产业的迭代、政策利好,还是团队本身,宁德时代都具有机会成为“伟大”的企业。
在固态电池领域,我们2022年投资了卫蓝新能源。我们认为,固态电池是下一步锂电池演进的方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及稳定性是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诉求。中国企业在锂电池产业链中优势明显,未来半固态和固态电池的龙头大概率出现在中国。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渗透率达20%,市场规模超千亿。
卫蓝新能源技术实力非常突出,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其团队的核心优势之一研发背景强大,同时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领先。卫蓝核心团队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及主机厂背景,拥有200多项专利,创始人在锂离子电池研发、应用、管理等拥有多年专业经验;
其次,智能新能源重卡 DeepWay 是我们在科技创新与双碳结合投资的重要的代表,实现干线物流零碳化。2021年中国公路货运成本约3.5万亿人民币,人力和燃油成本占到60%以上。物流行业的双碳变革势在必行,正向研发的电动化重卡将会成为未来重卡市场的核心车型之一,以电动化和智能化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同时符合国家双碳目标。
我们认为,拥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场景运营能力的团队将会分享未来最大的红利。DeepWay团队是难得的集造车、自动驾驶、精细化运营经验和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优秀团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电动重卡的定义、研发和样车试制。我们非常看好,Deepway新能源+智能化的方案落地工业运输,为物流领域提供新的双碳目标下的“范式迭代”。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宋春雨:
“双碳”将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地带来能源产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大变革,技术前景的确定性非常高,未来潜力巨大。但“双碳”赛道覆盖领域广、时间跨度长,对于VC来说非常具有挑战。以新能源行业为例,光伏、储能等技术持续变革和演进,每5-10年就会产生一波新的企业。技术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各技术的成熟度不一致,这就要求投资人不仅仅是对技术路线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不断迭代和进步,且要对技术产业化时间节点进行判断。
比如光伏领域,TOPCON、异质结我们判断有机会在5年内大规模产业化,钙钛矿技术或将在3-5年左右逐步商用;再比如氢能源技术,或许在2030年才会开始逐步商用化。以及需要判断这些技术在哪些场景里率先商用,比如氢能面临储运难的问题,短期内尚没有大规模落地的场景,未来在重卡和船用或率先实现。
此外,投资“双碳”赛道需要辨别哪些是创业公司的机会,哪些是VC可以进入的。比如新建特高压是国家工程,创业公司参与的机会不多。除了新能源本身,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来变革能源行业的机会也很多。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姚瑶:
一个是长期,一个是周期性。清洁能源渗透率长期来看是不断提升的,但提升的速度是波动的,阶段性受供需结构,技术迭代的影响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对周期的把握比较重要。
36碳:对于是否投资一个“双碳”领域的公司,您认为核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姚瑶:
核心决策还是团队,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也希望和这样的团队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36碳:在当下特殊的宏观环境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双碳”领域的创业者们?
姚瑶:
这是一个长期行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是有很多机会。近期受到宏观等影响行业波动较大,希望创业者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注重现金流管理,坚持长期主义,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杨润心:
1、 空间大、周期长、资产重、技术路线多、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
2、 产业特点明显:高校、产业、能源集团、政府等共同组成。上下游之间关系紧密,大家彼此共同成长。
3、 不同阶段属性差异大:早期偏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中期偏工程化产品化的验证,后期偏大规模重资金的产能投入。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风险分布,资金杠杆率都不同。
36碳:对于是否投资一个“双碳”领域的公司,您认为核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杨润心:
1、我们专注在投中早期的关键技术公司。对技术的领先性非常看重,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技术是否是颠覆性或者卡脖子技术,技术的成熟度是否有机会进入到产业化的阶段。
2、险峰擅长投人,我们对团队的要求比较综合,科研能力+产品工程能力+产业化能力。高校团队和产业团队的彼此互补。
3、创始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认知是否符合新能源赛道的发展规律:1)本身是个制造业 2)从科学到工程到产业化的规律特点。3)从高校做科研到开公司做产业化的思想转变。
36碳:在当下特殊的宏观环境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双碳”领域的创业者们?
杨润心:
1、从第一天就认识到这个领域是一个长周期,长链条,高复杂度的事情,做好打持久战的心态再出来创业。
2、能清晰认知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和需要补足的地方。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各种缺少的资源。
3、短时间的市场热度无法支撑公司一直走下去,合理地认识估值与价值之间的震荡,从自身业务发展的角度计划所以需要的人、钱、方向。
36碳:可否分享一笔您所在机构的“双碳”领域投资代表案例。
王菂:
我分享一个代表案例,欣旺达 。
成立于2014年的欣旺达EVB,致力于提供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今年前7个月,欣旺达EVB在我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占有率快速提升,纯电动汽车BEV产品拥有杀手级快充应用,7月已经晋级三元动力电池装车企业第三位。
源码投资欣旺达,主要是有三个关键判断。首先是电动车用户普遍有里程焦虑问题,使得不少电池厂商的主要精力在续航技术路径上,但欣旺达的判断是差异化的,主推快充,尤其在三元快充等诸多新产品路线上有很好的突破。从HEV到快充、高镍,研发路径清晰、紧跟创新的前沿。
其次是欣旺达在工艺、良率、单价的表现也非常亮眼,供应国内外头部品牌及主力车型。最后是理想和小鹏等两大头部公司战略入股欣旺达,保证了较好的产业链生态。
对于欣旺达而言,源码是这次联合领投四家机构里唯一一家市场化机构,欣旺达选择源码主要由于三点优势:一是源码在双碳领域入局早且全产业链布局。储能相关产品、场景都是投的比较突出的,比如投资的分布式光伏联盛新能源、户用储能全球前三的德兰明海、专注电池安全的美克生能源等;二是源码和造车新势力链接最深的头部机构之一,比如源码是理想汽车重要股东之一,从公司很早期开始投资,并连续好几轮加码。三是源码行业认知深,对前沿的技术学习迭代速度很快,双方是同气相求的吸引。
源码两年前便开始Top Down深度研究,并围绕“源-网-荷-储”全产业链布局整个双碳赛道,我们围绕发电-储电-安全-新材料加速产业链发展-输电/电网-消费端储能-电气化终端-绿色生活全链投资,所投项目之间高度协同,如发电侧投资了以分布式光伏电站投建为主的联盛新能源;储电侧投资了动力电池厂商欣旺达,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奇点能源,专注于锂离子和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研发的安仕新能源;安全侧投资了聚焦储能安全公司美克生,实时监测储能电池的内部状况;新材料投资了全球最早进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研发之一的公司曜能科技,高端元器件及模块产品全产业链供应商开步电子,合成生物技术赋能新材料方向上投资了Bota Bio、柯泰亚生物;输电侧投资了基于工业互联网产品构建热能全域协同模型的管理平台云谷科技,智慧能源创新服务商深度智控、数字电源产品研发公司森木磊石;消费端储能投资了面向C端市场的德兰明海,他们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储能技术及完整储能电池应用方案提供商,研发的便携式储能产品,主攻海外市场,拿下全球前三的座次;电气化终端如理想汽车、小牛电动;绿色生活如云鲸智能、Zuvi 等等。
36碳:相比其他赛道,双碳领域的特点是什么?
王菂:
我们认为,双碳是未来三十年最大最确定的投资领域之一。
我们觉得双碳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个真问题。人类对地球生存环境的美好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不论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角度也好,还是从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也好,都是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真需求,由此产生了全球双碳、国家3060战略目标。
双碳发展的制高点、供应链都在中国,而且当下正处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国产制造通过提供更加核心的产品,切入到更成熟的产业链中去,让更多科技企业进入到全球供应链核心环节,这就带来了诸多新机会,所以我们认为双碳相关领域市场前景广阔、积极向好。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双碳目标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是一场渐进式的、全面变革,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传统火电基于矿产资源的行业逻辑不同,绿电的行业逻辑转变为基于泛摩尔定律的智能制造逻辑,即经过材料、设备、工艺的循环迭代,随规模和技术提升持续存在成本下降空间。
把握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优势,大力发展基于绿色经济的智能制造产业,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重塑能源结构,是明确的国家发展方向及"战略控制点"。
基于此产生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将成为未来三十年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当下即处于多条绿色制造子赛道全面爆发的“前夜”,是全面布局的好时机。
36碳:对于是否投资一个“双碳”领域的公司,您认为核心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王菂:
源码主要看重三个核心能力:一是科技驱动创新,更进一步是原创科技的能力;二是让原本行业发生质变,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焕新或催生新事物;三是创始人及组织在创新和商业的跨界交叉能力。综合来说,就是企业能否产生持久真实价值。
36碳:在当下特殊的宏观环境里,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双碳”领域的创业者们?
王菂:
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机遇背景下,通过科技驱动的创新力量,加速制造升级、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逐步产业升级,做好产品定义,提升中国自主品牌全球化占有率。
借助多元化的资本布局,加速自主技术创新、产品落地应用及优化产业结构。
👇
点击「阅读原文」
即刻进入“中国双碳投资人”网站
登录查看更多
点赞并收藏
0
暂时没有读者
1
权益说明
本文档仅做收录索引使用,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微信: zhuanzhi02,邮箱:bd@zhuanzhi.ai),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
相关内容
双碳
关注
6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双碳”目标是我国按照《巴黎协定》规定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目标以及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汇相抵。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
知识荟萃
精品入门和进阶教程、论文和代码整理等
更多
查看相关VIP内容、论文、资讯等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2)(附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3年1月20日
区块链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 ,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2年3月26日
全球能源转型-2050路线白皮书,5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2年3月1日
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2年3月1日
毕马威发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报告,8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4+阅读 · 2022年2月12日
5G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30+阅读 · 2021年7月2日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5+阅读 · 2021年6月26日
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附PDF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21年5月27日
《迈向“碳中和2060” 迎接低碳发展新机遇》,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3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1年4月1日
【德勤】新基建战略规划及投资新机会,16页pdf,新型基础建设投资机遇的初步解读
专知会员服务
95+阅读 · 2020年5月18日
投资人说Vol.1|硬科技风口之下,「新能源」C位出道
36氪
1+阅读 · 2022年11月25日
未来能源体系需要卓越的公司和优秀的人!|36氪未来能源行业调研启动
36氪
0+阅读 · 2022年10月11日
「疯抢」电动车产业的东南亚,会是中国汽车的新对手吗? | 行业观察
36氪
0+阅读 · 2022年7月24日
20位创始人+15位投资人,3天闭关修炼,他们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7月20日
创投是中国经济走出挑战的战略性力量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7月19日
投资or投机?ESG,请再「绿」一点丨氪金 · ESG
36氪
0+阅读 · 2022年7月13日
政策一片大好,风电龙头赚钱却越来越难?丨智氪 · 新能源
36氪
0+阅读 · 2022年4月14日
作为互联网企业,能为双碳政策做点啥?| Q推荐
InfoQ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36氪布局双碳赛道,正式启动「36碳计划」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16日
创业者注意了:2022,拿钱最火热的赛道在这里!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2月28日
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政府监管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博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过渡金属催化的双碳氢键的羰基化反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内生技术进步与外生资源约束下的能源-经济-环境模型与减排政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价格体系动态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新兴市场国家IFRS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及经济后果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新能源汽车产品战略与商业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0年11月30日
SNeRL: Semantic-aware Neural Radiance Fields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7日
Your diffusion model secretly knows the dimension of the data manifold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7日
Artificial Replay: A Meta-Algorithm for Harnessing Historical Data in Bandits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6日
Compact Transformer Tracker with Correlative Masked Modeling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6日
Gaze-based Object Detection in the Wild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5日
ViDeBERTa: A powerful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 for Vietnamese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5日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Metaverse: A Survey
Arxiv
31+阅读 · 2022年2月15日
Unsupervised Domain Clusters in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
Arxiv
11+阅读 · 2020年4月5日
Fine-tune BERT for Extractive Summarization
Arxiv
21+阅读 · 2019年3月25日
Notes on Deep Learning for NLP
Arxiv
22+阅读 · 2018年8月30日
VIP会员
自助开通(推荐)
客服开通
详情
相关主题
双碳
储能
投资
产业
中国
光伏
相关VIP内容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2)(附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27+阅读 · 2023年1月20日
区块链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 ,4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2年3月26日
全球能源转型-2050路线白皮书,52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57+阅读 · 2022年3月1日
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39+阅读 · 2022年3月1日
毕马威发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大有可为》报告,8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4+阅读 · 2022年2月12日
5G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30+阅读 · 2021年7月2日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5+阅读 · 2021年6月26日
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附PDF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21年5月27日
《迈向“碳中和2060” 迎接低碳发展新机遇》,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和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3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1年4月1日
【德勤】新基建战略规划及投资新机会,16页pdf,新型基础建设投资机遇的初步解读
专知会员服务
95+阅读 · 2020年5月18日
热门VIP内容
开通专知VIP会员 享更多权益服务
《支持 ML/AI 的下一代智能自主网络系统:性能提升与管理》177页
《飞行训练指导:夜间熟悉》152页
数据:联合作战的新弹药
《混合现实飞行模拟器中的夜视镜仿真:无缝集成真实世界》最新54页
相关资讯
投资人说Vol.1|硬科技风口之下,「新能源」C位出道
36氪
1+阅读 · 2022年11月25日
未来能源体系需要卓越的公司和优秀的人!|36氪未来能源行业调研启动
36氪
0+阅读 · 2022年10月11日
「疯抢」电动车产业的东南亚,会是中国汽车的新对手吗? | 行业观察
36氪
0+阅读 · 2022年7月24日
20位创始人+15位投资人,3天闭关修炼,他们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7月20日
创投是中国经济走出挑战的战略性力量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7月19日
投资or投机?ESG,请再「绿」一点丨氪金 · ESG
36氪
0+阅读 · 2022年7月13日
政策一片大好,风电龙头赚钱却越来越难?丨智氪 · 新能源
36氪
0+阅读 · 2022年4月14日
作为互联网企业,能为双碳政策做点啥?| Q推荐
InfoQ
0+阅读 · 2022年3月29日
36氪布局双碳赛道,正式启动「36碳计划」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16日
创业者注意了:2022,拿钱最火热的赛道在这里!
创业邦杂志
0+阅读 · 2022年2月28日
相关基金
产业政策与公司投资:政府监管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博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过渡金属催化的双碳氢键的羰基化反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内生技术进步与外生资源约束下的能源-经济-环境模型与减排政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基于低碳经济的能源价格体系动态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新兴市场国家IFRS制定过程中的博弈及经济后果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行为实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新能源汽车产品战略与商业模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阅读 · 2010年11月30日
相关论文
SNeRL: Semantic-aware Neural Radiance Fields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7日
Your diffusion model secretly knows the dimension of the data manifold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7日
Artificial Replay: A Meta-Algorithm for Harnessing Historical Data in Bandits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6日
Compact Transformer Tracker with Correlative Masked Modeling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6日
Gaze-based Object Detection in the Wild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5日
ViDeBERTa: A powerful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 for Vietnamese
Arxiv
0+阅读 · 2023年1月25日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Metaverse: A Survey
Arxiv
31+阅读 · 2022年2月15日
Unsupervised Domain Clusters in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
Arxiv
11+阅读 · 2020年4月5日
Fine-tune BERT for Extractive Summarization
Arxiv
21+阅读 · 2019年3月25日
Notes on Deep Learning for NLP
Arxiv
22+阅读 · 2018年8月30日
大家都在搜
洛克菲勒
PRML
大型语言模型
ETHZ博士论文
时间序列
大模型
MoE
palantir
笛卡尔
出海产品从 0 到 1 该怎么做
Top
提示
微信扫码
咨询专知VIP会员与技术项目合作
(加微信请备注: "专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