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离开百度开启了自主创业之路,消息一出,震惊了科技圈。之所以引发海啸般的舆情,一方面是因为吴恩达在 AI 领域极强的个人影响力,另一方面在那个时期,大厂高管出走创业还算是件新鲜事儿。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9 年 6 月,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宣布离职,并创办了一只风投基金;2019 年底,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贾佳亚离职,创立了 AI 公司思谋科技;2020 年 1 月,阿里巴巴副总裁墙辉离职,创业方向依旧聚焦业务中台;2021 年 11 月,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离职,投身 AI 创业.......
近几年互联网红利逐渐褪去、内卷越发激烈,那些仍然保持着“斗志”和理想的人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职业经理人迟早会碰到天花板,有时是自我学习成长方面,有时是产品成长方面,而我不太喜欢做那种有天花板的事情。”
王龙并不是在互联网创业大潮裹挟之下决定创业的,而是他本身就很喜欢创业。在他看来,创业路上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有惊喜也有惊吓,而未知总是很迷人的。看着自己和团队每天 都在成长和进步,无论是从成就感的角度,还是从学到新知识的角度来看,都是令人振奋的。
其实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给人打工,做职业经理人,要么自己创业,博一 番天地。做职业经理人终究会碰到天花板,自己创业则有机会去尝试更多可能性,这也是 VUCA 时代难得的、罕见的好处之一。
到目前为止,王龙共经历过三次创业。
1999-2000 年前后,国内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市场上有很多信息化需求,包括做网站、做软件等。彼时国内的 IT 和开发工程师较少,而大部分 IT 技术都是来自国外,国外有很多英文版图书、线下课程。借助国内外信息不对称创造出的机会,王龙跟随师兄做起了信息技术图书的翻译、和教程撰写的生意。二十多年前比较有名的《从入门到提高》系列和《XX 小时学会 XX》系列的部分图书,都有他的参与。
创业是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者缺一不可。当时还身处校园中的王龙并没有足够的经验来经营一家公司,所以王龙的首次创业,并没有走很远。毕业以后,王龙来到上海一家 SaaS 创业公司开始了程序员生涯。
2005 年到 2008 年期间,王龙得到一个在德国慕尼黑西门子的工作机会,负责全球第一代 MES 软件的设计和研发。在慕尼黑期间,由于西门子有庞大的中国客户群,他的 1/3 时间用来写程序,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产品经理去和客户沟通,设计和开发这套软件。因为这个原因,王龙经常回国拜访客户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
在拜访客户时王龙发现,相比国际上的先进制造业,国内工业自动化软件的普及度极低。一来是因为 To B 软件的定制化程度很高,但很多国内客户连买软件许可的费用都负担不起,更别提花钱去做定制了,所以根本用不起各种软件产品。二来是因为当时国内人工成本较低,信息化和自动化升级和改造 ROI 较低,动力不足。
以上种种,这让王龙意识到机会又来。所以,2008 年,王龙决定回国,目标就是去做一个国产的性价比较高的工业自动化软件。有了明确的目标再放手去做的时候,王龙逐渐开始享受创业这个过程了。
“当时那个创业团队规模比较小,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几个人。我们一起享受着今天获得了一个客户, 明天产品发布了一个新版本,后天客户发了封表扬信,大后天发现客户用了产品获得了真正的收益而带来的成就感。团队一起出去团建聚餐的时候很开心,觉得做的事情很有意义。那个时候也不太懂资本市场,完全靠项目来养活自己,做得很辛苦,但我很珍视理解市场需求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这段过程。”
当天时地利人和齐全的时候,面对困难,往往会有更多选择、更多手段;反之,则难以克服。正如王龙的第二次创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从项目到产品的进化。运行近两年之后,王龙还是放弃了这条艰难的路径, 选择了云计算和数据库领域的另一个创业团队并加入美国 VMware 工作。
2017 年初,王龙回国加入腾讯云,负责管理大数据和 AI 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那时正值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 AI 浪潮,和国内云计算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相互叠加和促进,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新进展和新突破。在这个充满创新和高速发展的领域,王龙几乎从零开始搭建团队、规划产品、拓展业务并在市场中冲锋,他感到充实的同时也一直不停的观察、学习和思考。
但是对于王龙而言,安逸不是躺在舒服区,“折腾”才是。在腾讯待了将近四年后,王龙还是决定再折腾一回。他坦言,“腾讯是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在腾讯的近四年里,我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这让我收获良多同时也大大开拓了视野。虽然在腾讯工作很有价值,但我最终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出来创业。相比过去两次,我觉得现在创业时机更加成熟了。在有了这么多经历和准备之后,我也比以前更加有信心和有能力去承担责任,去克服创业路上的那些困难。”
“吸引人才加入最重要的是要做有趣的事情,做有未来有希望的事情,大家志同道合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就这样,王龙于 2020 年 11 月从腾讯离职,创办了矩阵起源。
从腾讯离职前,王龙时任腾讯云副总裁,曾经负责管理近几百人的数据智能团队,从头开始搭建了腾讯云 To B 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品矩阵和商业化体系,可谓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当时腾讯市值也在历史高点,然而王龙恰恰选择在这样的时间点从腾讯”单飞“,杀入数据库赛道,在他看来,是凑齐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从行业和技术发展层面来看,公有云的成熟、 AIoT 智能物联网、5G 等的不断普及都在为下一代信息化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元宇宙、无人驾驶等行业应用也都在不断落地和扩展,这些应用产生的数据规模和增量都在加速增长,而数据的分布也越来散,数据孤岛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必定会催生出新的数据层基础技术。这是天时。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我国很早就基于国际上的工业 4.0 和工业互联网概念,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战略,目标是在未来 30 年的时间里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其中将“智能制造”定位成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 并且持续积极推进该战略。再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行业趋势相结合,在基础软件技术上也是推动多方力量大力投入。这样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密度,这样大力度的基础软件投入,使得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下一代信息基础技术的发源地。这是地利。
从人和团队的层面来讲,经过多年的积累,王龙在数据库和大数据相关的技术、产品、市场、行业和客户理解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这是人和。
综合各方面信息,王龙当时判断,数据基础软件行业很快会进入爆发的阶段,所以他坚定的选择在数据基础软件这个领域踏上了新的创业之路。
据王龙介绍,矩阵起源刚成立时核心团队也就三四个人,都是以前的老同事或者朋友。随着大家对愿景、目标和路径的不断讨论、理解和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伙伴们认可这个方向和团队,也推荐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同学加入进来。通过这样滚雪球的方式,矩阵起源从去年 2 月的三四个人发展到了现在近 40 个人。
“不到一年从几人的团队发展到几十人的规模,这段过程肯定是要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的。不同于大厂,创业公司的资源和时间总归是有限的,每天都要在这些条件中去做评估和决策,我认为这是我过去一年受到的最大压力,这也让我本人得到了最大的锻炼。承受着很多压力但别人看起来我的状态依旧是轻松愉快,除了创业的压力也是应该可以预期的,团队的支持很给力。我们公司内部是非常提倡简单、坦诚、直接、平等的沟通和协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会被公开透明的拿出来讨论和决策,团队的小伙伴们就自然帮我承担了很多压力。”
在成立仅 5 个月后,2021 年 6 月,矩阵起源宣布完成了千万美元级天使轮融资,由五源资本领投,险峰长青、源来资本和微光创投跟投。同年 10 月,公司宣布再次完成天使 + 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五源资本,险峰长青和基石资本跟投。
资本逐利,大批资本涌入数据库赛道利好整个行业。在王龙看来,资本之所以选择了矩阵起源,一是行业前景广阔,投资人愿意和矩阵起源站在一起押注数据库行业;二是认可他们的团队和能力,大家在沟通的过程中亦是互相欣赏,互相赞同。
“市场有多大,取决于我们在满足这么大的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到底能够做到多好。”
2021 年的数据库市场百花齐放,各数据库厂商摩拳擦掌开源自家数据库产品,在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同时,倒让有数据库需求的买家们陷入了选择焦虑。
2020 年,Gartner 把数据库和大数据合并在一个市场分析报告里,叫 Clou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Cloud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因为它本质都是围绕数据的增删改查这些基本操作,围绕数据管理的应用领域。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数据库、数据仓库、大数据系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DBMS 这个领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碎片化,企业想要构建一个数据智能系统的门槛越来越高。“我只想要一个报表,怎么就这么难?” “我想看昨天的数据,要等到什么时候?” 企业越来越多的面临这样的挑战,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的软件应用会引入不同的数据库,这些会形成大量的数据孤岛,这些孤岛是很难低成本高性能的连接起来的。
举个例子,国内市场上有近两百个不同的数据库,加上国际上的甚至有三五百个。一个企业或一个用户想要为自己的应用系统和数据智能平台选择数据库, 光选型、测试就要花很多时间和人力;选完、测完之后还要针对每个数据库系统做开发、部署、运维;如果有新的需求变化或者是业务变化时,这个流程又得走一遍。这些涉及的软硬件投入和人力投入都是巨大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优化和避免的。
面对这样的行业痛点,王龙表示,“我们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用户选用数据智能系统门槛降下来,因此我们推出了 MatrixOne 多引擎融合异构云原生数据库,来满足大部分应用场景的需求,将会包含支持分析、事务和流计算负载的能力。这样的多功能数据库,第一可以在选型时治好用户的选择困难症,并大大降低企业的运维和运营成本;第二,在遇到变化时,也能够通过灵活‘变形’来最大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提高业务敏捷性。”
MatrixOne 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种人群:第一种是针对数据的应用开发者,希望他们能够以简单、快捷、统一的方式来处理和使用各种类型、各种来源和各种规模的数据,而无须在不同系统、不同协议和不同编程语言中来回传输数据和切换使用界面。
第二种是针对数据基础设施的运维人员。因为数据库可能分布在各个地方,比如在云上、在边缘、在自己私有化机房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运维人员去运维这些数据库非常困难,因为每个地方的数据库系统表现方式和运行方式可能也不一样。矩阵起源希望通过 MatrixOne 使用同一个技术框架支持云原生、分布式云、私有云、本地服务器、边缘服务器等多种基础设施,这会大大降低运维人员的学习成本和运维难度。
第三种是针对开源爱好者。现在不同于 20 年前,中国已经有超过 2,000 万信息技术的从业者,里面不乏有理想、有技术实力、有贡献,愿意去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开源爱好者。MatrixOne 数据库从 0.1 版本开始开源,通过一套简单、松耦合的架构设计,和大量示范和文档,矩阵起源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具备极致创新空间的开源社区,让他们有充分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
降低挖掘数据价值的门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王龙坦言,研发这个超融合数据引擎本身的挑战是非常多。之前之所以出现那么多数据库,就是因为想要满足数据增删改查的成本、性能、吞吐量、时延、一致性、事务隔离级别等等几十种需求,其技术实现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如何把这么多矛盾的技术实现综合起来,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辗转腾挪,获得最优的平衡,同时让数据开发者能够很自由的使用,这是很考验工程和创新能力的。
“ 打个不一定准确的比喻,理想状态就是得把数据库做成类似电影终结者里那种流体机器人,用户只要部署一次、学习一次,就能通过相同的操作界面来获得满足不同需求的数据管理能力。这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是非常有趣和有价值的。”
为了做到这个事,王龙和他的团队其实花了很多的功夫。从去年 3 月份写下第一行代码开始,他们一直关注行业里各种数据库的成熟技术实现和前沿论文,常常针对一个不算大的功能进行几个小时乃至几天的讨论,来确保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能够充分满足未来用户的各种需求。
在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整合与思考来自各个领域和专家顾问的信息之后,王龙和他的团队将 MatrixOne 推向了 0.2 版本时代。
王龙称:“在 0.2 的版本里,我们做到了数据实时更新且确保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高性能的数据分析需求。这是一对看似矛盾的能力的融合,充分证明了融合这条路是可行的。当然,当更多这种看似矛盾的能力加进来的时候,工作的复杂度也会几何级数地增加,但是我们也有信心。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和灵活留给用户,这就是我们的价值。”
“开源是做基础软件的必经之路。”
MatrixOne 从开始走的就是开源路线。其实很多人一听开源二字,就会误把开源软件等同于免费软件。对此,王龙认为:
“开源是做基础软件的必经之路。开源是社会组织分工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趋势,开源社区本身就是商业化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基础软件它本身是非常需要生态的,需要有很多人去理解和使用它,使用它和为它贡献代码的人越多,才能越有助于构建出一个完整和健康的生态。MatrixOne 是个基础软件,所以它自然也应该去走这条道路。
对于对服务不敏感的个人用户、中小客户,或者自己有能力去维护代码的这些客户而言,开源软件可以理解成是免费的,因为他们可以从开源社区获取代码来使用产品,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但是对服务敏感或者没有维护开源代码能力的客户而言,他们需要专业的服务和额外的工具组件来确保稳定性、可靠性和最优的性价比。事实上,很多公司都会围绕开源社区去做增值工具组件或者增值服务,这其实就是围绕开源社区的一种商业模式。优秀的开源社区应该成为一个平台,先把有类似想法、类似需求和类似技术能力的人汇聚在一起,再把有能力提供专业级服务的人和需要专业服务的人对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正向循环。”
王龙说,“开源也对商业化公司提了更高的需求。开放是开源社区最重要的前提,所有用户都可以公开透明地参与社区建设。围绕开源社区可以有一家商业化公司,也可以有两家甚至十家公司,有需求的客户可以在众多商业化公司中间择优选择,这就促使商业化公司要提高自身能力,提供更专业、有效、有价值的服务。MatrixOne 选择了开源这条道路,也是希望能够让矩阵起源有更大的驱动力去建设和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一般来说,做基础软件是个需要足够耐心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看到商业化成果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盈利则可能需要更久,但王龙对 MatrixOne 的市场预期十分乐观。他解释了两点原因:第一,DBMS 市场的体量足够大。各个不同机构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五年之内,全球范围内 DBMS 市场将达到 3,000 亿美金规模,增长速度基本上是 GDP 的 3~5 倍。我国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加速阶段,市场本身就有 30-40% 的年复合增长,所以市场空间极大,而覆盖整个市场需求不是一两家公司可以做到的。
第二,结合过去的发展规律和行业经验,以及最近几年大量的客户访谈和研究,MatrixOne 的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是有的放矢的。更有不少爱好者加入了 MatrixOne 开源社区,一起来参与讨论和贡献代码,这些都让我们对 MatrixOne 的未来充满信心。
采访嘉宾:
王龙,曾任职腾讯云副总裁,管理数百人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团队,从零构建腾讯云 to B 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品矩阵和商业化体系,三年内完成产品线从百万到十亿级收入的飞跃。王龙之前在美国硅谷和德国慕尼黑工作过,也在北京上海有过创业经历。他具有多年跨国企业级产品建设和商业化经验,对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多个行业应用场景有着丰富经验和深刻认识。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带领紫光展锐「三年脱困」后,楚庆被解除CEO职务
你也「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