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8期】
这些侈奢的教育你给自己预备了吗?
前几天和某师兄与二位小朋友聊继续求学深造的事儿。因为这二位小朋友选择的都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方向,所以某师兄特别谈了他对文史哲修养重要性的看法。他说自己虽然是做技术出身,但在今天这个年龄,却越发体会到,文史哲修养所培育出的一流头脑、一流心灵,对于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和培育个人幸福感都至关重要。他提到早年职场中极为钦佩的两位卓越前辈,在全球知名IT企业的多个不同重要职位上自由切换、游刃有余,原以为都是美国名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呢,结果一问,人家都是学哲学出身,计算机技术不过是在职场中现学的!所以敦促二位小朋友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
我对师兄的观点很赞同,之前也在本MOOC公号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总第85期:【慕客茶会】大学如此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真的好吗?)。假如必须再补充几句,那就是:一个人提高文史哲修养是终身的功课,而且应是基于内心深刻的冲动——渴望登临人类已经创造的精神高峰,汲取营养,以更宽广的视野装备自己的思想,跳出学术领域的限制,从一个更高的纬度来体察人类的认知;渴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具有优秀的批判思维、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因为我们发现,不少在大学学习文史哲专业的人,只不过比一般人多掌握了一些名词术语,脑子里却充满各种教条,并不会独立思考,也缺少令人明心见性的智慧;相反,另一些并非文史哲专业出身的人,因着对于智慧的热爱,始终坚持自己钻研、体悟,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
当然,纯文史哲专业出身的人在认知方面有他们自己的困境,这点早有人指出。(如:被蔡元培赞为“两千年来以哲学方法研究佛法第一人”的熊十力先生认为,凡事如果只强调一面,不自觉地忽视别的方面,难免会生出其他弊端。他通过对比王阳明和曾国藩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不同成效,给予了透彻的、令人醍醐灌顶的分析,指出曾国藩无论在才、力、智、德方面,还是在气量宏大、接纳群贤、因材施教方面,都远不如王阳明,但所培养出的却多是能扶危济困、造福百世的社会栋梁之材;而王阳明亲授心学的弟子却往往不过禅客而已,根本原因就在于阳明先生一生,“其所以自修而教人者,全副精神都只在立本,而不知本之不离末也;都只在明体,而不知体之不离用也;都只在修身,而不知身之不离家国天下与一切民物也。此其所以敝也。”面对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技术驱动的当前及未来社会,美国东北大学校长Joseph E. Aoun在其著作《对抗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Robot-Pro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中,提出了一个他称之为“新素养”(new literacy)的概念,包括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和人文素养(human literacy),拓展了传统的博雅教育的内涵。)对此我们不多说了。只想说说专业技术出身的人如何修炼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Poster for Liberal Arts
似乎不必去正规大学拿一个正式的文凭(有钱有闲人士请随意!),而是只要有心,而且是“持志如心痛”,就有足够的渠道和机会。想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资源比今天要少得多,看书主要通过借,要买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都需要掂量很久的。至今仍然记得,当年在天津东北角书店,为了买一本蒙克的画册,才2元多,我却犹豫了好半天,最终买了,此后几天饭就得少吃一点。所幸南开是一所非常好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就与我们在同一栋教学楼,图书馆也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所以总能旁听一些课、多借一些书来看。
蒙克画作《丰收》
关于看书,个人体会是泛泛地浏览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效果不大,要获得真知,还得下硬功夫。孟子说:“善读可以医愚”。福楼拜甚至说:“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十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只是大多数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转而收藏书籍,炫耀他们的书房,炫耀每天的读书量。熊十力先生就曾这样教导弟子:“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看看这些才智一流大家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投入,再对比自己每天批阅大量朋友圈碎片信息的行为,明白差距在哪里了吗?
写到这里,万分庆幸自己在青涩的岁月里,没有人指点,仅凭内心某种懵懂的渴望,就去追寻和吸收能遇见的所有能滋养灵魂的东西,也舍得下功夫死啃晦涩的东西,而今越来越体会到收益无穷、享受无边。前几天“八一”建军节,翻看以前的东西,竟然发现自己在猫耳洞里驻守时还手抄过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诗歌《牧神的午后》!这是其中一段:
不,只是,
沉重的躯体和空无一语的心灵
慢慢地屈服于中午高傲的寂静。
……
我还爱张着嘴,朝向葡萄酒的万应之星!
嘿!瞅瞅这情调!
看着看着,我又躁起来了,想起真心喜欢的美国诗人惠特曼,迅速跑到edX平台上冲动地选修了哈佛大学开设的一门MOOC课程:
准备侈奢地在这看似无用然而喜欢的事物上投入一点时间,算是对自己长期辛苦劳作的奖赏!
作者简介:王涛,“新维学习空间站”(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合作)、“新维大健康空间站”(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中关村联创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合作)、新维国学空间站(福建平潭两岸国学中心合作)、智慧党员活动室等“新维系空间站”设计、规划和实施者;“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博士;业界知名有20多万教育专家的MOOC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openonline,公号名称:MOOC)的发起及运营者。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