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陷入两年僵局。俄军地面部队(RGF)与乌克兰武装部队(AFU)均缺乏实施决定性战役的持续作战能力。未来针对"步调威胁"或"紧迫威胁"的大规模作战中,受制于后勤环境将导致快速重组难以实现,进而削弱达成战役与战略目标所需的可用战斗力。战术层级的快速重组可能无法满足战役与战略需求,因此部队须将持续作战能力融入所有计划与行动,以保持韧性并在必要时维持战斗力。为实现"训练即作战",美国陆军须在战术战斗任务集体训练中强化战斗力保存机制。本文通过俄乌冲突与美军集体训练案例分析持续作战相关课题,探讨其对美陆军影响,并提出强化重组行动训练强度的建议。
俄乌冲突观察
融入持续作战能力的计划可使部队在通信降级、高伤亡等复杂条件下维持长期战斗力。俄军与乌军自2022年2月开战以来始终受此问题困扰。乌军顽强防御使俄军承受超预期战损,致使其无法维持攻占基辅与乌南部州、迫使乌方投降所需的战斗力。同理,乌军损失削弱其韧性并延长战斗力再生周期,导致其夺回乌东俄占区的大规模反攻行动推迟。
战斗力保存能力的缺失,是阻碍俄乌双方达成初期战役与战略目标、未能在2023年巴赫穆特地区决定性击败对手的核心因素。双方在象征意义大于战略价值的战斗中消耗宝贵战力:俄军动员囚犯增援瓦格纳集团,乌军则投入精锐部队。俄军阵亡2万人、负伤2万人的总损失中约88%为动员囚犯;乌军约1万人阵亡或重伤中包含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兵。
通过合理训练与战术运用,俄军本可将动员囚犯部队淬炼为实战检验的精锐力量;乌军亦可利用老兵提升新组建部队在后续作战初期的战术熟练度。但双方均挥霍了战斗力,导致达成预期战果的能力受损。
美军集体训练观察
在集体训练中,美军部队常展现出不惜代价完成战术任务的坚定决心,却忽视为后续行动保存战斗力。在军师级"战争战士演习(WFX)"中,对抗部队常将友军单位战斗力削弱至40%-50%,迫使指挥官重新分配任务;在旅级"战斗训练中心(CTC)"轮训中,指挥官往往将部队投入至作战衰竭状态。为促使指挥与参谋人员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考虑持续作战能力,美军集体训练应设定科目,要求部队在作战全域维持人员、装备与建制作战能力。
对美陆军的启示
未来大规模作战中,面对中国的"步调威胁"或俄罗斯的"紧迫威胁",美陆军可能遭遇类似乌军在俄乌冲突中的困境。中俄或将依赖资源数量优势,而美军需依托资源质量与持续作战能力达成目标。为赢得胜利,美军须贯彻"训练即作战"理念,聚焦作战持久性。指挥官应在选定集体融入参谋动态评估、战斗力保存与重组行动等要素。
参谋动态评估与重组行动
重组行动需预先规划。部队应将其列为固定分支或后续计划。参谋部门须在作战进程中持续更新动态评估——该评估反映特定时刻的战场态势。部队在后勤动态评估中纳入预期战损,以识别触发重组计划实施的决策节点。
"训练与评估大纲(T&EOs)"是价值被低估的工具。通过全军标准化应用T&EOs进行任务准备与演练,可提升无固定协作关系部队间的协同能力。
尽管美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战术系运用"战斗力关联计算器"开发动态评估模型,但陆军仍缺乏标准化工具对比相对战斗力并预判任务结果。2020年兰德公司建议开发大规模作战模型,通过海量数据处理生成战斗力数值并预测交战结果。此类模型的开发管理可受益于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该模型面世前,参谋人员需依赖"医疗规划工具包(MPTk)"生成伤亡预估及配套第八类(医疗物资)保障需求——此为旅级以上梯队唯一获批的自动化伤亡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