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是一个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和数据密集的产业,如何形成“数据-模型-应用”的飞轮,是大模型企业成功的关键。通过深度复盘海外基础大模型企业,梳理各公司的资源禀赋和路径选择,我们看到:
2)谷歌有深厚的人才和技术积累,但管理架构上未形成合力;
3)英伟达通过CUDA框 架,形成了其它芯片公司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4)Meta等正通过模型开源进 行反击。当前,国内百度、阿里、商汤、华为等积极加入,行业呈现“百模大战”的竞争格局,是否能形成飞轮是最后胜出的关键。
OpenAI与微软是目前AI大模型技术水平、产品化落地最为前沿的领军者。复盘OpenAI发展历程,我们认为以下特质和战略选择至关重要: 1)高人才密度,内部坚定信仰 AGI;
2)把握正确的技术路线不动摇,Transformer架构诞生后快速选择,并坚定其中的解码器路线;
3)与微软合作,解决算力不足问题;
4)推动产品落地,形成模型调用、数据反馈和模型迭代的正反馈循环。目前,微软已经将OpenAI的大模型能力整合至其办公软件、搜 索、操作系统、云服务等各ToB、ToC产品或服务中。
谷歌AI技术和人才储备丰厚,但产品化一度落后于OpenAI:算法上,于 2017年推出当前最主要的LLM基础架构——Transformer,并推出 BERT、 PaLM-E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模型;算力上自研TPU芯片;TensorFlow框架亦由谷歌推出。谷歌拥有包括搜索引擎、地图、邮箱、办公套件等在内的丰富产品生态,AI大模型落地空间广阔。23年以来,谷歌加速追赶微软及OpenAI: 1)合并谷歌大脑、DeepMind两大AI团队,以汇聚资源;
2) 加速大模型产品化落地。I/O大会上发布PaLM-2,并已应用在超过25 种功能和产品中,强化聊天机器人Bard与谷歌以及外部其他应用的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