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进步的命脉,就军事而言,创新是跟上当今技术快速发展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它要求了解新出现的威胁、利用尖端技术、颠覆战术条令中的既定范式,这不仅至关重要,而且是一项战略要务。战术创新是更广泛的军事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由实地实践者来推动,并以四个关键支柱为基础,即基础构思、快速原型设计、技术与战术的有意融合以及新概念的出现。
对大多数军队来说,第一个支柱——基础构思是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军事战术组织将大部分训练时间用于条令方法、熟练掌握任务基本任务清单以及为未来部署做准备。这种日程安排并不一定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相反,它往往会限制初级军事人员实施任何有意义变革的能力,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虽然培训和任务熟练程度的必要性是绝对正确的,但必须鼓励平行的综合努力。基层士兵掌握着战术应用的知识和细节,这一点是许多高层人员所不具备的。他们对装备的理解、装备在战术中的应用以及训练中使用的条令模板构成了战术创新的基石。在这块基石上,创造力可以解决战术实践者面临的当代挑战,点燃自上而下的创新管道中不可能实现的新颖解决方案。
即使存在基础创新,缺少的往往是将战术创意转化为实用原型的能力。快速原型设计是第二大支柱,它能将这些新生想法从单纯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现实。原型设计的传统轨迹以官僚程序和脱离原创作者为特征,而快速原型设计则将其搁置一旁,转而采用更注重实践的方法。通过让士兵积极参与概念的开发和完善,可以实现更细致入微、更受追捧的解决方案,同时避免官僚主义、自上而下的流程经常带来的隐患。这一动态过程不仅加快了时间进度,还确保了创新与其旨在解决的战术需求保持密切联系。
创新中心的建立使开发和原型设计过程得以实现,创新中心在单元一级结成伙伴关系,原型设计专家直接与创意发起人结成对子。在军民创新研究所在美国陆军战斗能力发展司令部 "探路者 "计划中发挥的作用的支持下,坎贝尔堡的 "鹰翼"(Eaglewerx)或自由堡的 "空降创新实验室 "等创新中心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单元级合作的战术创新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这种方法赋予了战术领导者密切参与创意开发过程的权力,反过来又会鼓励更多士兵提出好的创意,否则这些创意就会处于萌芽和未开发状态。同样,将想法研究并开发成实用原型的能力也是军方与地方学术界和工业界更紧密合作的机会,从而快速发展能力,并为战术问题提供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以士兵为驱动力的渐进式基础创新与快速原型框架相辅相成,从本质上促进了军事战术富有想象力的演变。通过在军事人员中灌输一种鼓励对现有战术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的文化,再加上对战术框架至关重要的组件进行设计和原型开发的能力,军队就能适应当代战场不断变化的形势。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是现代战争的关键属性,而且还将战术单元定位为开发新型能力的催化剂。这些单元有能力挑战现行条令中根深蒂固的既定方法,在创新本能的驱使下,率先采用动态的军事战术。通过探索当代冲突中的新趋势和军事训练的背景,战术实践者可以深入研究创造性和颠覆性的途径,重塑现有条令,促进战术创新的第三大支柱——尖端技术与创新战术应用的无缝结合。
最后,第四个支柱表现为颠覆性战术概念与新兴和新型技术的融合,从而产生变革性的作战构型。这一过程包括评估基于行动理解和技术进步双重原则的新概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相当于一种范式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既定规范不仅受到挑战,而且被超越。从本质上讲,第四个支柱不仅概括了颠覆性概念和新兴技术的综合,还强调了在评估和吸收这些创新时采用系统性和前瞻性方法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将军队定位为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军事力量运用设计师,确保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时具有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军事创新之路有四大支柱:基础构思、快速原型、战术的创造性应用以及新概念的整合与发展。遵循这些原则可以在军队中培养创新文化,提高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和采用新兴技术的能力。在一个不断变化和战略不确定的时代,军队可以通过使战术实践者追求基于当前战术现实、新兴技术进步、快速原型设计和开发以及地面测试和评估的创新概念来保持其作战优势。
实现强大的战术创新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要增强战术单元的能力,使其能够开发新技术并将其与不同的战术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新颖的概念,并推动我们进入这样一个未来:在这个未来中,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时髦词,而是转型和创新变革的著名催化剂。
参考来源:Modern War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