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防空(SHORAD)任务具有内在复杂性,要求防空指挥官、领导层及领域专家全面掌握空中威胁、系统性能及地面作战态势,以实现上级指挥官的意图与终局目标。SHORAD单位与受支援机动指挥官间的协同关系需通过军事决策流程(MDMP)精细规划,确保旅级至师级对SHORAD融入机动方案形成统一认知。自2022年起,陆军已组建三个机动近程防空(M-SHORAD)营,其中两个编入师级单位。在M-SHORAD建设初期,国家训练中心积累的经验与最佳实践亟需转化为可操作的防空条令。
本文阐述M-SHORAD炮兵连支援旅战斗队(BCT)及师级作战的最佳实践与建议,聚焦防空协调官(ADCOORD)职能、"毒刺"导弹与反小型无人机系统(C-sUAS)运用,以及师级作战中的交战授权。防空兵种须持续审视SHORAD角色与任务指挥机制,为未来部署奠定基础。文中引用2024年11月4日版《野战手册》FM 3-01(尚未发布)为国家训练中心25-02轮训提供背景框架,此次轮训由第56防空炮兵第6营C连(C/6-56 ADA BN)担任支援M-SHORAD单位。
与先前讨论的单兵防空系统(MANPADS)问题类似,师旅级单位在C-sUAS系统的训练熟练度与认证机制存在短板。尽管两个师已列装"智能射手"(Smart Shooter)、"莫迪"(Modi)、"巴尔查特里"(Bal Chatri)及"无人机克星"(Drone Buster)系统,但这些装备通常仅限于专业防空人员使用,或缺乏监管——尤其在未编配师属防空营的单位中。配备师防空营的单位虽展现优异操作水平,但手持系统操作员数量受限,因M-SHORAD"斯特瑞克"战车作为主战系统需优先保障。
非防空专业人员操作C-sUAS系统时,常因训练不足导致误用。商用现货(COTS)系统与非制式装备(如国家训练中心出现的MADS-K、"野兽+"、泰坦、天视、安防航空等)的管理复杂度日益攀升。此类自采系统增加了旅战斗队的训练与认证负担,且在发射控制(EMCON)与频谱管理层面构成挑战。建议参照MANPADS管理模式,由指挥官通过集中化标准程序统筹训练认证。
截至2024年9月17日,火力卓越中心训练条令部发布《反小型无人机系统驻地训练支持包与管理指南》,该文件应作为手持与自采系统的基准指导文件,直至制定相应射击标准。然而,鉴于C-sUAS系统类型繁杂,此指南尚难实现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