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人工智能 ”技术融入武器系统为国际关系和安全引入了一个复杂的层面,为应对持久的战争挑战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特别是通过自动 “视觉 ”等先进技术增强了 “态势感知”。然而,这些论述,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军队的论述,往往忽视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战争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本文通过仔细研究美军的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流程,探讨了 “人工智能 ”对军事视觉的影响。本文认为,美军积极改造观察、决策和行动装置,逐步取代人类的视觉和决策,导致多维度的去视觉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感知,重塑了知识、控制和代理动态。总之,本文认为,一个即将到来的军事去可视化时代即将来临--为了提高军事效率和效能,人类有意放弃控制权。这标志着一种变革性的转变,促使人们仔细考虑 “人工智能 ”技术对战争动态的深远影响。
由 “AI”(人工智能)构成的民用和军事领域的技术进步正在飞速发展。在政治和公共话语中,与自动化、技术自主性和算法相关的军事变革被一种话语所框定,例如,这种话语认为 “人工智能 ”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并强调 “人工智能 ”最终克服人类局限性的优越性。正如 2021 年 3 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人工智能(NSCAI)的最终报告所说,“机器比人类更快、更准确地感知、评估和行动的能力,在任何领域--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都代表着一种竞争优势”。政界、智库界和产业界对'人工智能'武器的呼声之所以如此高涨,不仅是因为它撇开了学术界和政界对使用自主武器系统(AWS)等军事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和风险的大量争论。它还将技术能力(主要指与不同平台相结合的机器学习(ML))描绘成毫不含糊的先进、可靠和可取。这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呢?
自 1986 年美国空军上校约翰-博伊德(John Boyd)提出颇具影响力的 OODA 循环(观察、定位、决策、行动)以来,美国军方一直在探索改进决策框架的方法。感知是基于感官的信息意识能力,是最初观察阶段的核心。在过去的 20 年中,无人机等平台和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这些平台和软件旨在进一步缩小 OODA 阶段之间的差距,从而在获取军事术语中的完全 “态势感知 ”的长期斗争中取得胜利。最终,这一发展带来了 “拨开战争迷雾 ”的希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历史上曾指出这一点--是字面意义上的,而不是隐喻意义上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罗伯特-O-沃克(Robert O. Work)是美国政府和工业界之间关于军事 “人工智能 ”前景的两位主角,他们认为,"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军队将很难相互躲避或出其不意。传感器将无处不在......机器也可以充当人类队友的 “耳目”。
利用技术 “观察 ”来增强人类有限的感知能力是一项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作。因此,安全、军事和战争背景下的 “观察 ”或 “视觉 ”是国际关系(IR)和安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
更具体地说,有大量关于无人机战争背景下视觉的文献。毛雷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视觉制度指的是无人机的视觉框架,即其捕获行动的视觉、其对目标的光学视角、无人机及其操控者的视觉感应、目标的视觉范围,以及无人机在社会和美学话语中的表现”。因此,在技术增强的背景下,瞄准镜制度是关于既定的观察、感知和决策形式,同时也是关于建立'真理主张',用艾伦-费尔德曼的话说就是'真理主张'。在这里,“眼睛变成武器 ”的眼球中心主义通过反复唤起全知全能的 “上帝之眼 ”的类比得以体现,并通过美国军方将系统命名为 “高竿凝视 ”或 “ARGUS-IS ”的神秘化做法得以放大。无所不在的 “军事 ”凝视、“军事化的超可视性机制 ”作为 “迷信化的无人机视觉”,是无所不知、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军事工具的核心论点,而人工智能越是复杂,这种军事工具就越是强大。正如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在一篇关于当前算法战争的文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场图像和声音的战争,而不是物体和事物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获胜仅仅是不忽视对手的问题。要在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地看到一切、了解一切的意愿,是一种普遍化照明的意愿:是对上帝之眼的科学改造,它将永远排除意外、偶然和不可预见的干扰。
维利里奥还在此强调了 “看 ”与 “知 ”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联系也反映在对广义的军事缩微系统的研究中。视觉作为感知的最核心要素,是布斯凯(Bousquet)所称的 “武术凝视的基础,它威胁着任何落入其视线的事物都会被抹杀”,在 “星球战场上的能见度争夺战 ”中呈现为 “感知与毁灭的交汇”。
与此同时,作为观察和认知基础的战场 “视觉 ”也在发生变化,失去了几千年来的特性。施密特和沃克在上述引文中提到的人机协作,越来越多地是指在所有 OODA 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用人工智能应用来补充和部分取代人的投入。因此,我们也遇到了军事机构基本要素的复杂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全面考虑人工智能对环路中相互关联阶段的影响。
在此,本文的基本问题是: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军事 “观察”,以及它对行动循环背景下 “视觉 ”的概念化和作用有何影响?
从分析理论上讲,本文探讨了国际安全学术界在概念上捕捉到的 “观察 ”机制是如何受到我所说的 “去视觉化 ”过程的质疑的。这一过程是一种新的、强大机制的一部分,在这一机制中,“看 ”不再是认识(以及决策和行动)的最终基础。因此,“去视觉化 ”首先意味着人类视觉的作用在减弱,无论是作为直接观察还是通过电子媒介进行的观察。其次,它强调了算法非视觉的选择性过程,以及第三,代表了去视觉化或干扰非人类视觉的反作用,这改变了伪装和隐藏的做法。此外,当前使用武力的实践从所谓的超可视化转变为与 “算法战争迷雾 ”相关的去可视化,导致人类控制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看 ”是同样重要但未被充分概念化的认知基础。
去可视化不仅超越了 “看-知-行动 ”的关系,也超越了决策这一过程。可以说,军事人工智能 “可用于帮助降低军事行动中平民面临的风险,例如......自动识别、跟踪、选择目标并与之交战,以提高速度、精确度和准确性”。但是,维里利奥所说的 “视觉机器 ”的 “无视线视觉 ”的具体化,实际上是对全知全能的 “凝视 ”叙事的直接挑战。与这种说法相反,被定义为 “与战争行为相关的全部感官能力 ”的系统所具有的所谓卓越的 “武术凝视 ”可以转化为人类在使用武力时的无意识。这不仅与武器系统可能在不经人类事先评估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有关,而且也与人机协作的背景有关,而人机协作已成为日常作战的现实。正如五角大楼时任美国联合人工智能中心(JAIC)主任杰克-沙纳汉(Jack Shanahan)中将所说,人机协作有望实现全知全能的愿景,因为它意味着 “态势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它能让事情进展得更快,并有助于减少人为错误的几率”。
本文的实证背景是美国全域联合指挥与控制(JADC2)战略的最新发展,以体现向新型综合感知-行动环路的转变。JADC2 应该是一种人工智能一体化的 “塑造未来联合部队 C2(指挥与控制)能力的连贯方法,其目的是在战争的各个层次和阶段、跨所有领域并与合作伙伴一起感知、理解和行动,以相关速度提供信息优势”。这也意味着对现有的 OODA 循环进行了实质性改革,将观察、定向、决策和行动四个阶段压缩为感知、感知和行动三个加速且相互关联的维度,并以整合自主人工智能要素为基础。JADC2 表明,去视觉化的过程是复杂而全面的,超越了之前的观察阶段。
本文展开如下:在第一节中,讨论深入探讨了军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视觉领域,阐明了当前的研究问题。此外,还概述了相关的现有文献。随后的章节阐述了 JADC2 计划,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美军内部行之有效的观察、定位、决策和行动循环。在第三部分,本文通过阐述去可视化的概念来介绍其理论贡献。第四部分阐述了人工智能驱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从本质上彻底改变视觉概念,并对人类控制和代理产生影响。第五部分推断了新出现的算法战争迷雾对实现终极全知的崇高承诺的影响。最后,本文以结论结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