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诚心走进音乐的爱乐者,无论初涉古典之际,还是逐渐有所领悟之时,大概都曾认真寻觅过指引迷津的读物。一本好的音乐书,可以是令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的通俗册子,也可以是常备案头、随时答疑解惑的大部头。
这些年来,通识教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广播电视、图书报刊,以及现在的新媒体,无不穷极手段,向大众普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思维方法。兴盛于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就是其中受到热捧的典型:世界各地学子及各种身份的求知者,足不出户即可零时差、零地差地参与顶级大学的课程,这实在是互联网时代开放世界带给人们的一项巨大福祉。
图 | 摄图网
《听音乐》就是其中杰出的产物。作者罗杰·凯密恩教授生于巴黎,自幼成长于美国。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一路读到博士,并跟从雷森伯格(Nadia Reisenberg)和克劳迪奥·阿劳学习钢琴。后在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工作,二十年间主持音乐欣赏课程,深受欢迎。这本书由深厚的学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凝结而成。自出版以来,惠及众生,已然成为音乐通识教育的经典读本。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听音乐》
必须提出的是,在此案例中,书本绝不只是视频课程的有益补充,而更拥有极高的独立存在价值。讲课毕竟是一时一地特定情境的截录,当它转换成文字的形式,就要经过相应的锤炼打磨,以适配书本的品质,并将面临的对象扩展到整个读者群。于是你会看到,它的体系更臻完备,行文更为严谨,同时适度保留着授课那活泼泼的风格取向。
当然,我们还应谈谈书的架构。
通常,古典音乐的普及读物,皆以音乐史为线索,有的侧重于音乐形式的发展/时期的划分,有的侧重作曲家,各有选择。共同点在于,对乐理较为轻视。大多在简要涉及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和声等等)之后,迅速转向阶段性的梳理(如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等等)。这样写的确有好处:起始坡度较缓,不易使缺乏知识储备的读者犯怵。问题是,既然并未降低分量上的追求,那么总会有读谱、曲式之类的“干货”,届时又不免给人难度陡增的阅读感受。《听音乐》则相当大胆,把要素版块的“剂量”加得较足,试图从一开始就肃清入门阶段最重要的乐理问题。事实上,虽说音乐欣赏可以当作纯然主观的自我享受,但真正渴望探求更深层次的爱乐者,是必须具备“啃点硬骨头”的决心的,也往往能因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获得磅礴无边的快乐。
图 | 摄图网
至于本书的主体部分,即音乐史的维度,凯密恩教授又自出机杼。时期、形式、作曲家,三者齐头并进,均将最易引人瞩目的亮点采撷而出。乍看目录,甚至让人觉得微微有些凌乱,不似一般读物那样规则(它们有时候齐整得几乎可以编排成章回小说的目录了,笑)。待实际读来,才领会作者心无定见的高妙。如此一来,三者中但凡遇到需要特别着意之处,直写便是,再也没有任何结构上的勉强凝滞,处处透出一股悠然自在、信手拈来的神采。
熟悉音乐读物的朋友,或许几年前就已经听说或阅读过这本书的旧版。旧版出版于2008年,是根据原书的第6版译出,新版则是原书第11版。欧美的经典图书,经常采取这样不断“打补丁”的办法,有时师徒相传数代,真可谓精雕细琢又与时俱进。十年对古典乐而言自然不算漫长,但这其间,音乐的聆听方式与普及手段,某种程度上已然经历了潜在而深刻的变革。如果你拿新旧两版参照阅读,这些修补的蛛丝马迹,也会是饶有趣味的时代信息。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听音乐》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听音乐》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