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Brandeis大学聆听薛念文老师(计算语言学领域引用率最高的华人之一, 下图居中, 薛老师右边是好友柏晓鹏和李斌)讨论小组研究语言模型的时候, 已经感到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的力度。
但是还是非常难以想象到3年不到的这么短时间,就突破到这个程度。 去年年底Google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出来的时候, 本人有感于突破之快, 把当年的讨论的部分收获写到了 “概率估值的光滑(Smoothing)”里面。
今天有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下下, 深度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前言
2016年年底, Google公布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GNMT), 从此宣告, 机器翻译经过27年左右, 正式从1989年的IBM机器翻译模型(PBMT,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过渡到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已经极大接近了普通人的翻译了。
而从基于短语的翻译到神经网络翻译, 相对提升可以达到60%以上, 因此一下子引起了欢呼和惊叹。 而这背后的大功臣,就是sequence to sequence (seq2seq)的端到端的模型。
而这个seq2seq模型,除了机器翻译,还极大改变了整个自然语言处理相关应用。 包括基本的NLP功能:Parsing, NER等; 传统的NLP应用:Summarization, QA, Conversation等; 还有多模的世界:图像和文字, 语音和文字等。
譬如, Google除了GNMT以外还有基于seq2seq的TTS系统Tacotron:
基于seq2seq的问答系统:
基于seq2seq的概要提取系统:
接下来, 我们按如下顺序介绍seq2seq模型:
Seq2Seq的简史
PBMT 时代的基石和问题
端到端模型的出现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的出现
RNN-LM的出现
RNN的发展
Seq2Seq的出现
Seq2Seq的发展
一. Seq2Seq的简史
目前seq2seq的突破,离不开:
a. Attention机制: 现在Attention机制几乎将IBM模型中alignment对齐机制发挥出新的境界。
b. RNN模型升级: RNN出现了双向RNN,堆栈RNN,和残差RNN。在GNMT里面把这些技术统统用上了。使得RNN模型的学习能力达到空前高度。
c. RNN-LM模型: RNN的使用开启解决长距离依赖的问题, 也引发记忆计算在语言模型的新思考。
d. NNLM模型突破:NNLM模型的发展使得非线性的投影和Softmax的近似计算得到突破。
e. 端到端的编解码模型:端到端的早期突破使得多模融合成为可能。
2015年,两个小组: Tim Rocktaschel为代表的伦敦大学院、牛津大学、还有DeepMind的小组(Reasoning about Entailment with Neural Attention), 和爱丁堡大学的Jianpeng Cheng(Long Short-Term Memory-Networks for Machine Reading),发表了基于Attention的对齐机制细分和相关的可视化的分析。 尤其Jianpeng Cheng对Shallow Attention Fusion 和 Deep Attention Fusion的区分,代表了Attention机制在NLP里面的成熟。
2014年 - 2015年,斯坦福计算机系Manning组的 Minh-Thang Luong 的论文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ttention-bas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正式基于高斯分布推导了Local Attention,比较了Global Align Attention和Local Align Attention, 和视频处理里面 Soft Attention 和 Hard Attention建立了联系。
2015年 Bengio的团队中来自德国的Dzmitry Bahdanau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将Attention机制引入到机器翻译中,正式开启了Attention作为Alignment的大门!
2014年 两个人, Bengio团队的Kyunghyun Cho (Learning Phrase Representations using RNN Encoder–Decoder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和 Google的 Ilya Sutskever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 with Neural Networks) 正式将RNN Encoder-Decoder搬上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的历史舞台, 并且命名为Seq2Seq模型!
从上面, 我们看到从Seq2Seq简单模型到有Attention模型的Seq2Seq的经历。
二. PBMT 时代的基石和问题
首先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从IBM模型一路发展而来, 已经相当成熟。 并且开源系统也很多,极大促进了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应用。
最重要的是完成机器翻译的功能模块的分解: 双语对齐, 语言模型,翻译模型, 解码器, 测试。
这个使得, 神经网络语言模型诞生后,可以进行独立测试, 逐步发展替代。
其中n-gram语言模型,基于全概率公式和马尔可夫假设,
但是问题也出现在这个n-gram模型, 主要的3大问题:
1. 通过频率计算概率, 存在数据稀疏,概率为0的情况难以轻易搞定。
虽然,众多概率光滑的算法(尤其 Modified Kneser-Ney 算法)纷纷出现, 依然对人为先验设计要求太高。
2. 长距离依赖的问题难以解决(短语N-Gram中N的局限性)
3. 线性模型学习的局限性
如何解决基于频率的概率估算问题, 解决长距离依赖, 解决线性模型的问题在基于短语的机器翻译PBMT框架下难以彻底截距。
其实, 还有两个神器在PBMT时代已经广泛应用了:
1. Log-Linear模型的提出
在“概率分布の三奥义” 里面,我们就提出了, 概率估计发展, 从基于频率, 到基于经验,再到基于最大熵。 需要的数据越来越少。 而Log-Linear就是基于最大熵的概率模型(细节参考““66天写的逻辑回归” 引”) 如果想深入了解的, 简单说来Log-Linear和最大交互熵之间的关系就是著名的Donsker-Varadhan定理:
Log-Linear表现为Softmax输出。
2. 束查询 Beam Search
当把翻译的词拼成句子的时候, 要求整个句子的似然概率最大, 这时候Beam Search是介于贪心和动态规划(譬如 Viterbi Algorithm)之间个一种均衡了效果和计算量的选择。
转自:AI2ML人工智能to机器学习
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