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据分析的油管博主 Data Is Beautiful,曾统计过 1993-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品牌演变。可以看到,对比起十年前和现在,很多我们熟知的手机公司都没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下来。这种现象在中国手机市场更甚。大概是从 2012 年左右开始,以华米OV 为首的厂商们便开始从各个层面改造手机业的原有运作模式,蚕食鲸吞着国外巨头们的份额。基本上,如今除了苹果,老一代国外手机品牌都减少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要不就是选择退市。走过街头巷尾,你可能也很难再看到一台印有「SONY」、「LG」或是「HTC」logo 的手机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完全销声匿迹。时至今日,在贴吧、闲鱼或是一些小众数码论坛上,你依旧能看到一些玩家热衷于搜罗各种物廉价美的国外品牌手机,讨论它们的品相成色、购买价格还有使用体验,乐此不疲。这也是很多人距离旗舰机最近的机会了——你可能只需花三四百块,就能买到一台品相相当不错的设备。哪怕是大家都习惯将这类手机冠以「洋垃圾」之名,可它们的实际品质却并不「垃圾」。
为了规避风险,这类店家也不会高调在论坛或社区露面,更多还是靠玩家圈的口口相传以及长时间培养的信任感来维持。遇上老客户,也许买卖双方都不需要沟通,直接走下单发货流程即可。「我们自己一般不会说洋垃圾这个词,无非就是做外贸,但手机这块可能还是熟客生意居多。」接受我们采访的小陈就说道。小陈曾在淘宝上有过一家店铺,两三年前卖过不少洋垃圾手机,既有来自欧美地区的 LG、HTC、摩托罗拉和 Google 等,也有来自日韩两地的夏普、三星、索尼和富士通等定制机。如前文所说,这些产品基本都是没在国内上市的「水货」,且很大一部分是运营商定制版,基本都无法在国内实现全网通。比如说日本地区的索尼 Xperia 手机,你在机身后背就会看到「docomo」、「au」等字样,系统中还预装了非 Google 系列的应用,这就是很典型的日本运营商定制机。很多日版定制机仍保留着印运营商 Logo 的习惯在上架时,店家也会给这些二手产品标注好成色和基本信息,比如说「7成新」一般都是存在明显磕碰、掉漆或刮痕、「8成新」就是轻薄磕碰,而「90、95新」基本和全新也没多少区别了,如何判定取决于店家的分类。「采购时都是一批批的,也不可能去仔细看每台机的情况,一些货可能转手了好几次才到我们这里,所以有时也是靠赌,运气好可能会拿到一批品相不错的,但也会遇到碎屏或是部分元器件没法用的残次品。」在有关进货渠道的问题上,小陈称自己无法透露太多,不过他表示,部分货源其实是海外运营商淘汰下来的门店展示机,然后转手到国内批发商或采购商手中,他们再统一打包带走。「很多组件本来也是国外运到亚洲工厂处理,但两三年前有规定要严打,严格来说这些都算是进口固体废物。」「洋垃圾」另一层面上的含义另外,也有部分店家在海外有自己的渠道,可以直接人肉带货回来,要不就是拆分运输。所以一部分洋垃圾手机是没有配包装盒的,连配套的充电头都没有,只有纯裸机,这在「过关」时很常见。碰到这种机子,想尽快转手的店家可能就直接便宜卖了,要不就是在国内进行二次包装,配上第三方的充电头和数据线。但不管是选择人肉还是批发采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掩盖不掉它游走于边缘地带的事实。另外,随着这几年国内手机市场格局的变化,「洋垃圾手机」生意比之前变窄了不少,而小陈也已经转投到其它外贸领域。「这年头还愿意花钱买这类手机的,不是真爱收藏党就是发烧友了,国产又做得不差,闲鱼二手也能买到便宜的,何苦让小白来折腾?」我还注意到,一些以前专门卖洋垃圾手机的店家,现在上架了很多海外美妆和日用品散货的生意,颇有种顺手「搞副业」的感觉。谁知道再过几年后,它们会不会也突然消失,彻底「脱圈」。但对于「垃圾佬」们来说,这些未能在国内市场活下来的海外手机品牌,也只能以这个特殊身份留在在小众群体中了:「如果没有它们,手机市场可能也会少一分活力和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