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译为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又可以称为数字化劳动力(Digital Labor),是一种智能化软件,通过模拟并增强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实现工作流程中的自动化。RPA具有对企业现有系统影响小,基本不编码,实施周期短,而且对非技术的业务人员友好等特性。RPA不仅可以模拟人类,而且可以利用和融合现有各项技术如规则引擎、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实现其流程自动化的目标。
§“财务机器人是一款能够将手工工作自动化的机器人软件。机器人的作用是代替人工在用户界面完成:高重复、标准化、规则明确、大批量的日常事务操作。与一般软件或程序的区别在于:普通程序被动地由业务人员操作、机器人则替代人工主动操作其他软件。”- 德勤DTT
§“一项允许公司员工通过配置计算机软件或‘机器人’抓取并解析现有应用程序来处理事务、操纵数据、触发响应并与其他数字系统通信的技术应用。企业正在不断寻求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流程。可实现RPA的基本流程应具备三个关键特征:操作一致,重复执行相同的步骤;模板化驱动,数据以重复的方式输入到特定字段中;基于标准规则操作,允许决策动态大幅改变。”-安永EY
§“RPA可以定义为AI,机器学习等认知技术在业务自动化中的灵活使用,可以是针对重复性工作的自动化以及高度智能处理的自动化。RPA是数字化的支持性工具,可以替代在此之前认为只有人类才可以完成的工作,或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作为人工的补充,是企业组织中出现的新概念劳动力。”-毕马威KPMG
RPA的要点如下:
第一,RPA是软件,不是实体机器人;
第二,RAP应用的场景:大量重复(让RPA有必要)、规则明确(让RPA有可能)。
第三,只要满足第二条的要素,那么RPA可以应用于任何行业,应用于任何业务场景,例如:
§应用于财务领域,RPA=财务机器人;
§应用于税务领域,RPA=税务机器人;
§应用于HR领域,RPA=HR机器人。
§…
标准的RPA定义:机器人通过记录员工在电脑桌面上的操作行为,将规则和行为熟记于“心”,并模拟人的方式自动执行一系列特定的工作流程,就是流程自动化机器人。RPA是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可以记录员工的操作行为,包括键盘录入(基础)、鼠标移动和点击(基础)、触发调用Windows系统操作(例如文件夹和文件操作)、以及触发调用各类应用程序(例如网页操作、收发邮件、Word/Excel操作等),而且,RPA软件不光要记录这些操作,而且要将这些操作抽象化,变成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对象,RPA软件记录这些行为操作的方式,一般称为捕获(Capture)。RPA软件在捕获到了全部鼠标、键盘、系统、应用程序的操作后,在电脑中按照约定的规则(我们约定的第二个适用场景条件:规则明确)来自动执行这些对象。
参考以下几个现有的常见产品/功能来理解RPA的“捕获”和“自动执行”:
§按键精灵软件
§Excel的VBA(也称宏)
§SAP的LSMW
§QQ或者微信软件,在使用截图功能时,会捕获当前对话框(出一个红框)
众所周知,这些熟悉的软件在其专业的领域(例如:游戏、软件测试、办公、ERP等)为用户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效率的提升。同样,RPA作为商业化的流程自动化应用势必会带来更具有震撼性效果的效率提升。
RPA相对于人工进行大量重复操作(第一个RPA适用场景条件:大量重复)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体现为以下五点:
§效率高(和人相比RPA可以不间断处理大量重复工作,准确,高效)
§成本低(和人工成本相比,RPA实施成本低,维护成本依赖于运行环境,整体成本比人工成本要低得多)
§速度快(和人相比RPA不间断工作处理大量重复工作速度快,而且RPA实施的速度也比其他软件开发要快,见效快)
§质量好(和人相比RPA处理大量重复工作准确度更高)
§态度优(和人相比RPA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闹情绪态度始终如一)
换个角度,从RPA能够解决企业的什么痛点来说明RPA的优势,其实RPA产品(部分提供商)已经推出超过10年甚至更久,很自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恰好是2017年(不是更晚,也不是更早?)RPA才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火爆起来? 从三个角度来讲:
第一,关于人的集成。在过去的二十年经历的是ERP由高速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ERP由奢侈品变成必需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和信息系统发生了非常紧密的集成。也许10年前,我们可以说信息水平比较高的部门是财务部门和HR部门,而现在已经没有人会提哪个部门信息化水平比较高了。当人使用信息系统由稀缺变成普遍,大家一定会追求:如何能够更加体现人的价值?如何能够让人和信息系统有更高效的集成?所以我们就会分析哪些人和机器的交互是必要的、高附加值的、有创造性的?而哪些交互是机械的、低附加值的、可以让机器完成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RPA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如果ERP没有完成普及,RPA便不会有如此的紧迫性。
第二,关于信息系统的集成。虽然ERP已经成为常规的信息化服务,但系统间的集成一直是很多企业讳莫如深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概念包括ESB、WebService、OLTP/OLAP、数据仓库、MDM、BPM等等,试图从多个抽象层面(技术接口、数据、流程等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部门之间信息交互时,这个场景/结论出现的频率依旧是最频繁的:“这个需求挺急的,IT开发这个需求的周期也挺长的,要不我每月/每天导出固定格式的Excel文件发给你吧!”
这个问题可总结为两个主要矛盾:
矛盾1,企业日益增长的对IT系统的需求与IT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实施成本”,提升信息系统群对业务的可扩展性,便意味着设计复杂度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增加,而信息系统的建设从来都是需求与成本的权衡。RPA在解决现有信息系统间的交互问题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业务人员的角度看,RPA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方式和人处理的方式非常类似。从IT人员的角度看,RPA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方式非常符合软件工程中“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矛盾2,企业对业务变更迅速响应需求的与IT系统建设需遵循固有周期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实施速度”,业务部门有需求变更时,最不想得到的答复是:“IT需要排期”。IT部门最痛苦的莫过于人手本来不足,各个业务部门报需求的紧迫性都是“非常高”。这个矛盾不仅短期存在,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存在。RPA项目实施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能够非常有效的缓解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矛盾。
第三,关于未来的集成。都说“未来已来”,都在讨论“机器会不会替代人”,不过这些问题都不是我们短期做IT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当前可行性不太够,毕竟企业门口栓一条“阿尔法狗”来看家护院,投入和产出明显不划算)。要展望未来,也要脚踏实地,RPA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连接点。 为什么说RPA可以让AI离我们近一些?RPA是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如果是机器“人”,就需要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手、有脑袋。其中:
§眼睛=OCR、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
§耳朵=语音识别
§嘴巴=语音合成
§手=初级阶段的RPA、机械手臂
§脑袋=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
目前这些单项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RPA可以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以客户可以承受的价格戴在企业的脖子上,使其以更加优雅的姿态参与到日益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去,占据先机,成就未来。
声明:文章收集于网络,为传播信息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处理,谢谢!
文章来源:韩思工作室
《Python机器学习Kaggle案例实战》以案例作为基本讲解单元,围绕案例讲解分析思路,特征和模型选择,编写代码等。对喜欢炒股的朋友有非常大的帮助。点击下方二维码报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