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你还在原地等待?
点击图片立即上车!
来源 | 中国青年杂志
2019年2月,90后副教授李梓维已经在湖南大学任职满半年,他喜欢这个南方城市,经常在朋友圈为湖南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点赞。与此同时,虽然远离北京,但是他心中依旧挂念燕园的点滴。
时间退回到2018年5月2号,正逢北大120周年校庆前夕,习总书记来到北大调研,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李梓维作为2018年度第十一届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受邀参与。他兴奋地在朋友圈写下,“校庆之际,习总书记到北大调研,本人作为学生代表在英杰交流中心与习总书记共同参与座谈会,学习颇多,当代青年应树立自信意识、发扬自信精神,振兴中华!”
李梓维并没有食言,教师,正是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去年博士毕业,他已经收到了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和副教授岗位的橄榄枝,而他最终选择湖南大学副教授的职位,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的90后教授团队中的一员。
作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物理学院的毕业生,他身上具有一个科研人的重要特质。能坐冷板凳,面对一个个科研难题坚决不放弃。在校期间,在前沿交叉学科方面累计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多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或杂志封面。
而另一方面,李梓维展现出一个十足“非典型科研人”的形象。他对社会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不影响科研的情况下,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挂职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区担任主任助理,又担任两个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李梓维身边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惊叹于他涉足领域的庞杂,“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对事物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为他的高效率和执行力打call。”班长李明亮说。然而李梓维却有这种能力,将24小时拆分成完全不同内容的若干份,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地穿梭。
“做应用型的科研人才”
作为导师,仅比李梓维大7岁的方哲宇非常看重自己的这个弟子,希望他在专业领域心无旁骛地深耕不辍,然而李梓维有时候着实会令导师有些无可奈何。他并不习惯于深居简出的生活,更渴望到社会上去历练。
李梓维通常早晨7点多来到实验室,这时候他的同窗们往往还没有起床。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凌晨一二点结束工作,上午十点多继续开始科研是常态。然而李梓维在上午十点已经离开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科研之外的时间。“早上做科研对我而言更合适,因为这时候脑袋非常清醒,能够想清楚很多问题。”
十点多离开实验室,与科研无关的事扑面而来。在担任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时,李梓维在拉赞助的过程中尝到了一次又一次吃闭门羹的苦涩。越是干到后面,有时候反而更像是一个人的战役。
对于北大搞科研的学生而言,做科研的时间太宝贵了,即便一开始参与了研究生会,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然而李梓维并不退却,哪怕有时候是单枪匹马。最终他拉到了4万多元的赞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习如何与企业打交道,这是很宝贵的经验。”
在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区挂职担任主任助理期间,李梓维每隔几个星期就要在北大和安徽之间往返。“那时候正好在做一个地方石墨烯产业研究院项目,与我的专业相符合,在安徽锻炼的这段时间里,我又学会了如何与政府打交道。”
导师虽然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显然不无担忧。然而在单位时间的高效率和高产出,最终又让李梓维免于被导师训话的风险。18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6篇的成绩,让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北大科研人应有的高水准。
“一个课题想不出来合适的物理模型,白天冥思苦想,到了深夜即便是睡梦中大脑依旧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我曾经多次在梦里思考物理问题,第二天早上起来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可以像慢速摄像机一样观察梦境,然后起来用梦中想到的解决办法记笔记,就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记完之后再继续睡。”李梓维笑着说。
李梓维还带着一个师弟,当科研遇到瓶颈的时候,他的师弟每天都感到很痛苦,有时候到了灰心丧气的程度。他很佩服于李梓维的调节能力,“每次看到师兄中午回去睡个午觉,回来之后又是斗志昂扬了,很亢奋的状态,我很佩服他的这种调节能力。”16级博士研究生李瑜说。
对于李梓维而言,科研中遇到困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关键是你要尽快解决好这个低落的情绪,然后用一种战士的精神站起来继续战斗。”
高强度科研工作,在李梓维的描述中似乎都能变为笑谈。他并不担心科研挫折和压力,更为在乎的是,如何将自己手头的科研与实际产出相结合。
“现在高校做科研还是以文章为主,属于花瓶上雕花,没有什么太实际应用的东西。但我要做的是应用型的,让科研创造出社会价值,这是我自己的大发展导向。”
尊重基础科研的同时,李梓维更喜欢思考的是如何将产学研更为有机地融合,“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如何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点上,李梓维强烈认同。
“创业比科研难”
和李梓维交谈你会发现,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属于乐天派,天然地喜欢尝试不同的领域,每个新的方向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战斗力。相比于固守于实验室做科研,他更喜欢用双脚丈量一个产业的深度。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还未毕业,已经是两家科技公司的CEO。
“很多人会觉得开公司多么了不起,其实特别简单,只要交很少的钱注册就可以了。”自谦地描述下,他却认为自己在创业这件事上学到的最多。
“创业事实上要比科研难得多”,这是李梓维的切身体会。对于很多人而言,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毅力;相较而言,创业更多地依赖情怀和团队合作。
然而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创业的李梓维并不这么认为,“做科研,你只要沟通好几个人,说服自己的导师,说服自己的课题组成员,投稿以后你要说服期刊的审稿人,这些人都在同一个领域,而且做科研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创业不同,创业你要说服很多人,合作人,投资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因此创业会让一个人非常迷茫,因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会遇到谁。”
面对不同领域的挑战,李梓维先前积累的所有经验都派上了用武之地。他因此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我比较善于思考问题,经历事情一段时间后,都要去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成长,在下一阶段我要有意去提升或者避开哪些事情。”
在新一线城市开始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的热潮中,李梓维选择离开北上广,去往湖南大学任教。“留在北上广,我要和自己的导师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科研上,因为北上广竞争压力特别大,高校老师的成果如果做得不优秀,以后肯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去一个新一线城市,一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做科研以外的事,而且我可以去平衡自己的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舒适的成长环境。”
“作为北大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自身科研岗位上经常要面对实验失败和苦难挑战,在挫折面前重新寻找自信是不断成长的历练,青年应具有自信意识,并将自己的自信与祖国的大格局、大发展相匹配。”李梓维在听完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写下这样的体会。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