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起于微,教学尤是——数据院四周年系列报道之教学篇

2018 年 4 月 22 日 数据派THU


[编者按] 年初上映的影片《无问西东》,引起了社会对清华精神的追寻和思考。“静坐听雨”的一幕,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合书静坐,凝神谛听,风雨入耳,家国入心”,时代风流在此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在清华107年校庆之时,同样也是数据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周年之际,我们为你描绘精进的清华教育,讲述不懈的数据科学教育。




伟清楼位于清华大学的最东处,在诺大且极富历史感的清华园中,这栋半新的办公楼并不是十分显眼。如果不是在清华呆了很久,亦或是恰巧来楼中办事过,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这是数据院最早办公室,现在数据院的教学管理部依旧留在这里。


2017年12月22日晚10:00,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日子,数据院教学管理部主管罗国荣以及她的助手刘璐依旧在办公室里忙碌,面对着20余名学生的资料,虽杂乱却有序。他们正在审查的是“第二届RONG奖学金”的学生答辩资料,以及在白天的奖学金答辩会上评委老师们对大家的评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自己的优势长处。比如美术学院的张玉萍,她几乎没有数学基础和理工背景,最初学习大数据课程的时候真的很吃力。我们也是一步一步看着她走到今天,如今也能够谈笑自如地向老师们介绍‘立交桥景观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研究’项目中的大数据应用了。”说到学生们,罗老师如数家珍,“我们关注的他们能力的增量——即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帮助了学生们多少,让他们提升了哪些方面,才是‘RONG’奖学金评选关注的重点。”


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张玉萍同学就

“立交桥景观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作用研究”项目向老师们汇报


清华研究生院专硕办副主任,与数据院渊源颇深的李鹏辉老师也是“第二届RONG奖学金”评选的评委之一,时隔数月,当他再次提起这次答辩的时候,说道:“感触很深。看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成长,不论学生们的背景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都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在学习中更多的问题,能够利用大数据思维激发出更多的活力,这是大数据项目的使命感所在啊。”


缘何而来: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四年前,当“大数据”这个概念开始逐渐走向大众的生活时,数据人才作为开展大数据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及最大短板,不断受到各界的关注。既具备行业知识技能,又拥有大数据思想方法和技术能力的交叉型人才,成为了企业急需的“宝马良驹”。在此背景下,作为拥有前沿研究基础及广泛业界资源的清华大学,也再次开启了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之旅。


可能数据院的设计者们都没有想到:四年来,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在“学校统筹,问题引导”的方针指导下,报名人数从2014年的150人、2015年的279人,一路攀升到2016年的327人,2017年的418人。截至去年10月,大数据人才培养项目覆盖了全校31个院系,累计有1174名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数据院开办以来着力的“π”型人才培养计划也初见端倪。说起种种成绩,研究生院和数据院的老师们嘴角都挂着微笑。


截止至2017年10月,大数据人才培养项目共覆盖全校31个院系


作为数据院的执行副院长,韩亦舜将这四年的人才培养之路概括为不断受阻,不停创新。“通往数据时代的路前无古人,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何谓探,道路不明为探;何谓改,与以往不同为改;何谓创,撕开一道口子为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可能走进新时代。”


不畏艰难、改革创新是数据院特有的精神力量。正是这股子精神和劲头,让数据院的“两位”女老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以非教学实体单位的身份,担负起全校最大的“能力提升项目”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夹缝中走出一段跨越发展之路。个个都成了女汉子。


从零到一: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说到数据院大数据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特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那就是“跨学科”及“实践教学”。而在这两大特点的落地过程中,这条路却坎坷满满。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围绕‘人’的,跨界人才需要跨界老师来共同培养。” 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刘惠琴老师说道,“当学校确定‘我们要对在读研究生进行数据科学方面的教育,并让各个院系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生源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可想而知。”


 2014年9月,在共同创新理念的驱动下,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来自信息学院、交叉院、社科学院、公管学院和经管学院等教学实体院系的老师义务伸出援手,开设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基础》《数据伦理》等新课程,数据院的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


课程开启了,学生报名了。跨院系的教师怎么服务,跨专业的学生怎么管理?过去的能力提升项目都是放在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学实体院系。这次,放在了数据院。


“你可不知道啥叫非实体教学单位?”来数据院前,并没有学校教学管理经验的罗国荣老师略带无奈地对我苦笑,“我们没有开课权限,没有查询权限,连多少人报了这个项目,我们都需要逐一向授课老师要单个课程的报名情况,再靠手工整理拼凑。早期,我们连向学生传递项目信息的渠道都不畅通。2015年,韩院长带着我们几乎是散发‘小广告’的方式,把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宣传彩页放入新生的迎新资料袋的。”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宣讲会现场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大数据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然而实践教学刚开始探索的时候,有些老师们并不看好,觉得工作量这么大,而且很难做出效果,何苦呢。”从实践教学的开始阶段,到雏形初现的时候,罗国荣听到最多的几个词就是,何苦呢,何必呢,能有多大特色呢?这反而激起了数据院人“不服输”的一面。罗老师的“倔强”也是数据院精神的缩影。


“我们数据院自己无权限开课,就请认同我们理念的老师们在所在院系帮助申请开设课号和课程。老师们怕没数据、没问题,我们就率先跟企业沟通,一是拿到数据实现双赢,二是趟出一条可行的合作模式,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在探索的路上,数据院并不孤单。


“在数据院的工作指导方针中,有一句是‘问题引导’。而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恰恰就印证了这四个字,学生需要通过所学的方法、手段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成为企业及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李鹏辉,研究生院专硕办副主任,参与筹划数据院的建立


“大数据的学习绝不是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碰撞出灵感。我觉得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应用。而这点,也是数据院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

——徐葳,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授课老师、兼职RONG教授


“企业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数据院培养出来的π型人才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掌握着扎实的工程知识和应用能力。”

——刘震,原微软亚洲工程研究院院长、数据科学研究院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他们的鼓舞下《大数据实践课》由此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资源加入了进来,校友企业、非校友企业,陆续加入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其中,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功不可没,资深校友、秘书长王霞更是成了我的主心骨”罗老师对我说。


《大数据系统基础》课程期末答辩现场


从最初的10个实践项目小组,到后来的30多个,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工作中。2017年的暑期,数据院共征集数据资源及企业实际需求共46项,涵盖了经济金融、交通、工业、法律、医疗、营销、公共管理等多个行业。学生们收获匪浅的同时,数据院的一众小伙伴们也感受着“成功”的喜悦。2016年初,数据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获得了由研究生院颁发的“2015年度工作创新奖荣誉—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证书。


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获得2015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工作创新奖


“伟清楼楼下有一株玉兰,我工作这么久从来没发觉它有什么特殊之处,那段时间我每天下楼都会发出满足的感叹‘春光无限好’啊!”罗国荣这样描述那时的心情。她们及全体授课老师、助教学生的努力被认可,感觉一定很好。


春光无限好。然而这句诗的下一句,并没有那么让人期待。2016年,一个突如其来的小道消息打破了宁静。


“那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传闻和质疑的声音。因为我们属于非实体教学单位,虽然我们承担教学任务是开创性的尝试,也得到了老师们、学生们的认可与支持,但还是会有人质疑说,你们做得好有什么用啊,你们是非实体,有什么权限管理学生……特别伤心。”在罗国荣的概念里,学生就像是她一手培育的孩子,全部的心血和努力都在里面,“我一直把数据院当成自己的家,也把学生们都当自己的孩子看待,我希望他们在课程与实践中所学到的大数据思维与技术能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相比于罗国荣,这件事对韩亦舜的打击可能更大。“虽然最后大家都很理解我们,教学还是放在我们数据院这边,但是可能变化的传闻总是让人有种不安,不仅包括数据院的工作人员,也包括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学生们。有一天早上我看到罗罗(罗国荣)肿着眼睛来上班,当时心里挺不好受的。”韩亦舜随手冲了一杯速溶咖啡,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掩盖自己的情绪。韩院长经常跟大家说,创新的过程中,就是会和原有的制度、原有的理念有冲突。有冲突不要怕,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要推进前行。


任何事情,只要想做点新鲜的事儿,就得有人'RONG忍',容忍这件事的突破,当然也要有容忍犯错的胸怀。这样才能做出新的事情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如果做不到包容,那干脆就不要做,大家都安全。”徐葳老师这样评价道。


胡适先生曾在晚年时提过一句话:“ 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的重要性。”那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母校康奈尔大学会见史学大师布尔先生时,先生给与他的指点。对于创新来说,道理亦如是。大数据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新生之物,大家都在探索,而在这其中的“包RONG”和理解就显得尤为可贵。


幸运的是,我在数据院看到了这种精神和胸怀,这不仅包括数据院内的人,也包括与数据院合作的老师、合作伙伴,亦或是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学生。学生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老师们对“新思维”的追求、企业对“新模式”的开放、教指委和管委会对“新事物”的包容。正是上述的这些,为数据院如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勾勒出了崭新有力的线条。


数据院领导与清华大学学生大数据研究协会的同学们合影


路在前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大数据江湖风起云涌,人才之争更加显现。虽然清华数据院走在了前列,但大家依旧对人才培养充满了展望和期许。


所谓展望,李鹏辉这样说道:“新的教学模式当然会遇到问题,重要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如何通过问题分析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不断往前走。数据院的人才培养并不应该就此止步,下一步一定要走向国际化。数据科学肩负着提高全球胜任力的使命,它是没有国界的。在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的项目可以大有所为。”


所谓期许,徐葳老师则很好地解释了:“如果生物材料专业的学生学了我们的项目,最后去BAT了,对于他个人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但那是我们的失败,因为那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不是让大家都改行去学计算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他去了他所在领域的企业从事数据相关的工作。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在哪?就是把这些具有跨学科学习及应用能力的人撒到各个领域,他既有数据思维,又有行业知识,他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周围的人有数据思维。尤其是传统行业,逐步地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小变化,就是我们的成功。”


近年来,数据院多次参加国内高校大数据教育的研讨会,分享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培养大数据人才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条,清华数据院也只是众多探索团队之一。我相信,大家一起努力前行,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路来。“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吧。” 温文尔雅的徐葳这样说道。


数据院一年一度的“Big Data Day”大数据开放日

成功为在校师生与企业间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


下篇预告:

数据院的愿景中

三个“知道”是什么?

四年如一日,发帖不停歇

数据院小编们缘何如此拼?

没有经费,

她们如何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数据院四周年报道之传播篇”

为大家讲述数据院如何向外界发声、传播知识

下周二晚,敬请关注。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该技术具备走向众多企业的潜力。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第四,处理速度快。
【斯坦福】凸优化圣经- Convex Optimization (附730pdf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223+阅读 · 2020年6月5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1+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寒冬裁员,这51家公司不仅招人,年薪竟还给到80万!
七月在线实验室
4+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清研实践|清华深研院师生赴澳洲墨尔本六所高校开展数据科学访问
普通本科没毕业的我,收到年薪30w的offer...
码农翻身
5+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Arxiv
13+阅读 · 2019年11月14日
Self-Attention Graph Pooling
Arxiv
5+阅读 · 2019年4月17日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5月2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斯坦福】凸优化圣经- Convex Optimization (附730pdf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223+阅读 · 2020年6月5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1+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