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邓锋】关于创业,关于投资,关于中国

2018 年 12 月 21 日 港股那点事


编者按

由格隆汇全力打造、香港交易所全程支持的2018"决战港股"海外投资系列峰会正相继在上海、深圳、北京三大核心城市隆重展开,共同探讨“资本寒冬”下的生存方式与投资机会。


在北京站,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先生,与格隆汇创始人格隆博士现场进行了一场“关于创业,关于投资,关于中国”的对话。这场巅峰对话,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深入穿透一二级资本市场,让全场所有观众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这场对话定会让你受益无穷。格隆汇第一时间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核心观点:


-做早期投资,人是很重要的,人的判断有很多很多的因素,除了要有足够的IQ,足够的经验,足够的饥渴感,还有一个就是你的承诺。
-为什么说早期投资人叫耐心资本?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随着人的成长而成长。
-中美核心的观念,可能还是来自于对人生的一些理解不太一样。
-创业根本的是建立一个organization。Build a organization跟build a product是完全不一样的。


关于创业


格 隆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熟悉格隆汇这个与风投大咖“关于创业 关于投资”系列对话。上一期深圳站,我们的对话嘉宾是云锋基金总裁虞锋。本期的对话嘉宾是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硅谷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之一,过去13年一直专注中国科技领域早期投资的大师级风投家。


之所以有此系列对话,还是为了借助精英的智慧,群策群力,寻找方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我们取得了惊人成就,但处在当下这个时点,几乎所有人都很迷茫,焦虑,甚至恐慌。好日子会不会戛然而止?我们到底该怎样判断历史进程,并规划自己的方向?至少我自己能看到的是,实业圈、创投圈、投资圈三个圈子,对未来的判断,从未撕裂得如此严重。


我上周和一批A股上市公司闭门研讨,绝大多数到场的企业家,用战战兢兢、心力憔悴来形容毫不过分,其中一位告诉我,说他的上下游公司,很多都是在以天为周期来计算活的时间,他如果不是因为果断把大股东身份卖给了国企,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熬到哪一天。但二级市场投资圈,完全是另一回事,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2019大牛市的开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实体经济王小二过年,投资圈指望的大牛市,多半会是痴人说梦。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有关宏观形势的。邓总,你们的基金一共投了快300家企业,为了投这300家,你们至少会检视、过滤三千家,或者更多。这个样本数足够大,我想请问,你们看到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实体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如何判断?


邓 锋


首先,纠正一点,我们整个公司目前一年大概看6000家企业,今年新投了40家企业,筛选比例不到1%。


至于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我不是经济学家,对我所在的行业可能比较聚焦一点,所以主要谈谈对创投包括对创业企业的看法。


对创投来说,今年确实变化很大。首先由于资本市场退出不好,进而导致融资市场也不好,特别是人民币基金融资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一年LP发现,好像一级市场也很难赚到钱。而国家级的引导基金,包括过去的三类股东、银行新的资管条例也都对投资一级市场基金做了限制,所以人民币基金融资市场整体不好。


这个情况又反过来会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感觉案子普遍估值没那么高了,开始往下走了。不再经常出现今天看到一个项目,明天就要给一个条款,后天就要签字这样的情况。每个案子做的时间会更长,投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做尽职调查。


对VC来说,我们认为2019年人民币基金的融资环境不会比2018年好。


第二点就是,我认为VC开始分化成有钱阶级和没钱阶级。对于能融到资的,或者现在手上有钱的基金,当前会是比较好的投资时间节点。如果说融不到钱,或者是新基金,过去业绩上有一定问题的,可能就很难。VC这个行业会出现很大的分化。


相较于人民币基金而言,美元基金日子会好过一些。它抗周期性更强,相对比较稳定,不会有今天一下出来好多新基金,明天就没有了的情况。以上基本是当前的融资市场的主要情况。


关于退出市场,你们比我清楚,我就不细讲了。



在投资这一块其实现在的情况并不是见得是坏事。因为各个行业的投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像互联网to C的行业,今年就碰到巨大的挑战。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各个大的板块已经存在垄断的势力,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基本过去了,包括游戏版号的问题,整个大娱乐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更明显的一点是,过去所谓的草根创业,现在变得比较难了。因为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像消费互联网这块的创业和投资都出现一些挑战。


在一些新的领域也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尤其是一些抗周期的领域。比如教育不错,医疗健康、生物制药也很不错。虽然都有挑战,但跟其他板块比起来还是不错的。


一些科技领域还是处在平稳逐渐上升的阶段,这些领域长远来看,我是很看好的。科技发展是处于一个加速的长周期当中,科技不是我们讲的某一个点,而是你要整个看科技行业。大家听到了很多很多的词,有虚的,比如像区块链,但也有很多实的东西,像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精准医疗、新材料,包括现在投资都有提到关于卫星的公司。科技行业在一个长周期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所占的权重会越来越大。


我个人认为,经济未来10年、20年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科技。因为其他的很多因素都是周期性的,而科技是不断地向前推动的。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一些重要的科技杂志,专业杂志上,有突破性科技的发现也好、发明也好,其实频率是在加快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可以成为中国未来的主要驱动力。


对创投来说也是,做科技的创业公司,我们未来是长期看好的。但中期来说,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包括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的不确定性,比如对企业的税收、对创投的税收都出现了很多反复。但是从长期看中国的10年、20年,我还是很看好的,而且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


其实,我刚才讲到对美元基金并不是那么悲观,就是因为美元基金的LP看中国是从一个非常长期的角度来看的。尽管今年有中美贸易战,尽管有中美关系的问题,但是美元基金的LP,特别是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各种基金会,他们在这个时间点,更愿意找到好的团队从而加入中国市场。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长期的看法,大家还是有一定共识的。


所以说从长期来说,我的看法是更正面的。


但是从企业角度来看,也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2018年中国大部分企业肯定是受到了挑战,但是还是要看具体行业。


制造业受到巨大挑战,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些传统行业,也受到很多挑战。但是如果是跟科技类相关的话,我是搞科技的,包括我们自己投的企业也有经营碰到困难的,但相对来说数量还真的不多。


因为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期,有不好的,就得有新的东西出来,包括一些新的科技的东西。就拿生物制药来说,生物制药大多数公司在2018年都过得不错,这也是新旧交替,两个经济转换的过渡期。当然也有做先进制造业的公司,受到影响挺大的,但是有些公司确实是在蓬勃发展。比如说做手机玻璃,如果说现在做3D玻璃,那绝对是未来的需求。我们有投一个做3D玻璃模具的公司,如果你看它的收入,绝对够惊人,业绩非常的厉害。


我们站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要用新的科技来取代旧的科技。所以对于创业企业,我并不那么悲观。


还有一个,你们二级市场看的更多是成熟企业,体量已经足够大。创业企业,尤其我们投的是早期创业企业,体量相对来说比较小,宏观经济对它的影响比较小,因为它在整个市场里可能就占1%,或者都不到。它的产品和服务是靠创新,并不是靠整体市场的成长,而是靠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比别人更好来发展市场的,所以,整体的经济环境对早期的创业企业的影响也就相对小一些。


当然融资方面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下一轮融资能不能拿到,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确实是有影响的。



格 隆

 

我总体感觉,邓总比我乐观。

邓 锋


不乐观怎么办呢?



格 隆

 

这个也正确。人以群分,或者叫路径依赖,我接触企业多了以后,可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我接触更多的是已经上市的,或者要上市的传统企业,这部分企业估计确实比较困难。而邓总呢,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邓总创业就已经非常成功,他曾经是硅谷最成功的五位创业华人企业家之一,之后做北极光创投,北极光是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所以他看的都是科技股。刚才邓总的回答,至少在他看来,科技领域还是长周期的,还有一个长长的坡可以走,并不悲观。我相信、认可、也期望如此,如果科技这一块不能救中国,我真不知道什么还能救中国。刚才郝总说房地产能救中国,但是我觉得它曾经救过很长时间,未来还指望它救,它会不会成为绑架大家的东西,我也不知道。

 

回到创业这个地方来,宏观经济到底怎么看,先撇到一边,就此打住。

 

回到创业,邓总是2005年开始回国做风投的,此前,他在硅谷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创业者。1997年,在他的客厅里,邓总和自己清华的同学一起创办了专注网络安全的网屏技术公司(NetScreen),该公司于2001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也是美国股市在“9·11”事件后第一家上市的公司,后于2004年被瞻博网络(Juniper Networks)以42亿美元收购。邓锋也因其杰出的商业成就,获得美国“2002年度企业家”和“2003年度创新人”等荣誉。

 

邓总1990年从清华赴美读研,创业时也拿到了美国风投的钱,你是中国风投圈少有的两边都熟的人。在硅谷创业时,你刚买了房子,太太还在上学,也刚有了孩子,这个时候,放弃Intel期权去创业,我的问题是:

 

1、你哪来的勇气去这么干?不怕创业不成,老婆孩子都养不起?


2、中美创业环境与土壤,孰优孰劣?谁对创业与创新更友好? 体现在哪些方面?


3、让你再次创业(做实业),你选美国,还是中国?why?


4、撇开创业,中美两个国家,核心差距到底在哪?我们该如何弥补?


邓 锋


你这个首先考验我的记性,能不能把四个问题都记住。

 

创业的时候,如果有人说我创业一定能成功,这人你就不能投他。

 

第一个问题。

 

其实当时做NetScreen不是我第一次创业。我离开中国之前,1986年初进中关村创业,我当时有个外号“清华首富”。当年大家都讨论万元户,定义是自有资产是1万元,我那个时候每个月已经能挣1万块钱,所以有了这个称号。我出国以后,还在上学的时候,也有帮助我的朋友们创业。

 

所以当我想创业的时候,不是说突然有一个想法就去创业,我是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本不会说考虑这个创业成不成功,就算不成功,我可以再做下一个。但是我养活我的家人,太太和孩子应该没有问题,他们也不是要求特高,这个没有问题。

 

创业的人,对自己要做的事,虽然不见得对这件具体的事要有足够的自信,但对自己能够成事,要有足够的自信才行。这是第一个问题。

 

其次,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要不要投他的时候,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自己并不太想投大学刚出来的创业者,我更喜欢投有经验的企业家。

 

我们当时三个清华同学,也没有那么多经验,30岁出头,也没有那么大的资产,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或者在美国也没有说靠我们的爹妈,没有任何资源,都是工程师,怎么就创业了,怎么就拿到硅谷最牛的风险投资的资本?

 

回想起来这也是有它的必然性。因为我们当时是属于经验和经历都恰到好处的时候,在大公司、小公司都干过,30岁出头,都有相当多的经历,非常饥渴,智商都足够高。我要是风险投资,我就投这些人。事实证明,我后来投了一些清华毕业在硅谷创业的人,回报率非常高。

 

做早期投资,人是很重要的,人的判断有很多很多的因素,除了要有足够的IQ,足够的经验,足够的饥渴感,还有一个就是你的承诺。

 

我离开英特尔创业的时候,才知道我所有的股票当时的价值已经是一百多万美金,对一个工程师来说这是很大一笔钱。要创业得把所有的股票全部都放弃,同时还要自己出一笔钱投进新公司,而我当时刚买了房子,孩子有个保姆,我太太念书还要交学费,根本没钱出,我必须借钱创业。整整一个星期我都睡不着觉,在想我要不要做这件事。最后还是跟我同学借的钱,真的是借钱出来创业。

 

作为一个创业者能这么做,又有足够的IQ,足够的经验,足够的饥渴感,还有这么大的承诺,你当然要投这种人。

 

我们在选择创业者的时候,除了上面说的几个要素,还有一个就是,创业除了为赚钱更把创业看成是实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

 

投资就是投人,人的因素,可能比事的因素更重要。为什么说早期投资人叫耐心资本?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随着人的成长而成长。

 

第二个问题,中美创业环境区别巨大。

 

我觉得在中国创业更难,如果我当时在中国创业,我可能成功的概率小太多了。

 

在美国,创业者可以是专业选手,跆拳道、柔道、空手道都可以,但在中国就像是散打选手,拳打脚踢,什么都得用。光是技术专家根本没戏。中国缺乏职业经理人,你不得不去学财务,不得不懂得怎么跟政府打交道,不得不既懂产品,还得懂销售、懂技术。

 

美国的企业的关键词是专业。但中国的企业,很多思路不一样。美国企业是已经有了的我就不做,而中国企业是你有什么,我就得有什么。思维方式很不一样。

 

美国企业要不就在一年之内死掉,但如果过了关键坎,可能会到几十亿美金上百亿美金的市值。而中国企业很多就属于活也活不了太好,死也不会死,很多年都是缓慢前进。我公司卖了42亿美金,后来我手下两个人出来又创业,现在是两百亿美金的市值。

 

我个人认为,抛开互联网不说,对于技术创业者来说,今天还是硅谷比中国好。因为人的思路、专注度,还有整个的环境,包括政府跟企业之间的关系等等,总的来说是硅谷比中国好。

 

我们也在硅谷做早期投资,你把来的案子去比一下,你就会明显地发现,那边的人的成熟度,技术的含量,不光是指技术,整个综合来看,硅谷的企业家、硅谷的商业环境,硅谷的技术,硅谷的客户都更成熟。

 

我们做中国的科技创业,更重要不是说你的企业怎么样,而是你的客户。因为做科技创业大量的是2B的企业,科技类也有2C的,但比较少。2B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商业环境里问题很多,比如说灰色收入,必须得跟有关系的那个人通过他才能卖进去,利润会被渠道吃掉很多,。最后能有多少利润?出厂价格跟真正到客户手里的价格,差别可能是巨大的,但这个利润都不是你的企业能拿到的。再比如说大公司欺负小公司,没有一个建立生态系统、大家双赢的格局,永远是你给我最低价,我赚钱、你亏钱。

 

你再看某些领域的账期,经常是你先干活,干完了活再签合同,再等很久才能给钱。好多企业没法干,应收账款一大堆,自己被现金流给拖死了。这种商业环境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改善营商环境。

 

中国的企业家有足够的耐力,也有足够的企业家精神,但是如果商业环境不好,创业是很难的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到处提倡改善商业环境的原因。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才是中国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的主力。

 

下一个问题,选择在哪创业。

 

我如果创业,可能要更放眼全球,至于在哪先开始,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同的案子,不同的情况,环境不一样。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很多机会,我能看到太多的机会,包括很多能做成千亿美金市值公司的机会,中国和美国都有这种机会。我们也在孵化一些项目,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可能科技类的创新,原来说中国的机会少,现在中国的机会也一点不少,因为我们本土市场足够养活大的科技公司。包括中美关系不好,使得很多地方,中国的公司在中国发展更有优势。中国有这么多人才,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培养出来的,或者外企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资本也够多,全球信息流通等使得在中国做科技创新完全可能做得非常好。

 

至于说,中美的核心差距,这太多了,首先价值观也不一样,跟创投相关的,跟投资相关的,很多不一样。本质上很多东西,还是跟教育相关。

 

美国的很多企业家,他真的就是要改变世界,他也想挣钱,但是他没有那么强的需求。体现在竞争上,也还是不一样的思路。

 

就像我刚才说的,不是你有什么,我就得有什么,我是要做你没有的,我要做全世界最酷的事。比如像埃隆马斯克,做事情的思路就不一样。中美核心的观念,可能还是来自于对人生的一些理解不太一样,也不能说哪边好,因为中国也有很多很好的地方。就创业来说,他的出发角度不一样。

 

我觉得中国有一个好的事,Everyone wants to get rich,并不是说投机倒把,或者说邪门歪道,而是大家都觉得,我想致富,而且勤劳致富,每一个企业家都知道创业是很苦的事,但依然奋不顾身想致富。中国再持续发展20年,一定是很厉害的。很多国家的年轻一代根本不在乎这些,我跟我儿子谈,他根本不在乎是不是赚钱什么的,过着挺好的日子就不错了,这种国家反而竞争力会下来,这些是就投资创业的角度来谈。如果你谈到底哪个社会更幸福,那是另外一个事了。

 

我不知道回答你的问题了没有。

 



格 隆

 

好。刚才听完了,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我首先给大家披露一个,我捕捉到的信息,邓总刚才说,他愿意投聪明的、高智商的人,尤其是清华系的。我相信邓总的意思,只是一个代表,不是说只是清华系。你如果足够聪明,想创业,有好idea,他会投,所以如果你们有想法,缺钱,可以找邓总。


第二个,我真没有想到邓总把刚才几个问题全记住了,我就觉得这个事情蛮可怕的,这种人他既聪明,情商又高,同时比你还勤奋,这就过渡到下面一个问题,关于创业。


我们再回到中国的创业。我们是政府鼓励“万众创业”,但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一个四十年的大周期调整,而你能想到的性感赛道上,要么人满为患,要么巨头把持,这还不谈创业时的各种敌意、攻击、背叛。我看到一份尸检报告,说的是2017年到2018年7月,共有1790家创业公司关闭,2015年拿到A轮的846家公司,快死光了。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创业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创业门槛越来越高,草根最好蛰伏度过冬天,好过热血上头的盲目冲动。


这种情况下,邓总您怎么看待当下中国的创业环境与机会?对所有有志创业的人有没有什么中肯的建议?


邓 锋


我们做早期投资的,我不觉得我们是在金融业。我们更像是在实业,因为我们的思路、看问题的方式,跟企业家一样,我们经常叫做“孵化”,就是跟企业家在一起天天琢磨着做什么。


做早期投资和做创业一样,没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今天你可以说资本不好,资本再不好,好的团队、好的项目,好的市场潜力,企业总能够拿到钱。资本好的时候,反而不见得是好事。因为鱼龙混杂,好的东西,坏的东西拿到钱,跟你一块竞争,反而不好。所以我觉得,创业没有“今年市场不好,我是不是要等两年”。


但是创业也不是什么人想什么时候干就能干的,今天确实草根创业的机会,虽然不能说没有,比三年前、五年前少太多了。今天讲的创业更多的是精英创业,即便不是科技类,大多数从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中高层里头出来,因为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很深刻。今天的创业不仅要是技术专家,还要对所在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和长期的积累。


一个人的创业,不在于说这个事好就创业,因为中间经过太多的变化,根据他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这个人就活一辈子,到底怎么活着,有的人随遇而安,有的人就想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那些人选择创业,就是要活一个精彩的生活,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要准备。今天也不是说你有一个想法就能创业,创业根本的是建立一个organization。Build an organization跟build a product是完全不一样的。做一个产品是暂时的,建立一个企业,思路角度就不一样了。首先考虑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招什么样的人,跟什么人合伙,拿什么样的钱,中间的组织架构是什么样?激励机制是什么样的,决策过程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要从第一天开始就这个角度考虑。如果没有积累,你行吗?


就算你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是没有很合适的团队也不行,创业不是你一个人就行的。可能是你以为主,也可能是几个合伙人一起。我们当时创业是三个人每人三分之一的股份,创业一定是需要一个团队在一起,互相覆盖不同的方面。至于三分之一股份是否合适,其实也许并不合适,我们当时也没有经验,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实际上最后你会发现创始团队的选择,可能是你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而创业里面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你有经验和积累。


今天来讲,如果去创业,或者看创业的投资人也好,我们更关注的是他有没有过去的这些积累,而不会看一个草根创业团队。对于有积累的人,今天出来创业,只要你有好的团队,你对行业很了解,好的创意,可能就是最好的机会。


我们也不会说今天市场环境不好,是不是就不投了。2018年北极光的投资个数和资金量大于2017年,这反而是说明我们更看好市场,越是低潮的时候,投的公司越是好,相对来说,可能你的价格也比较合适,质量也更好。


最后要不要创业,我认为得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清华的后100年能发展怎样,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能力,也不是知识,是价值观。价值观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做领导力,一个叫做创新力。创新力和领导力结合最好的方法是创业,这在教育里可以体现出来,我在清华也做了很多这方面教育的事情。我并不是很赞成大学生去创业,虽然大学生有创业成功的,也挺好的,但是在大学创业对大绝大多数同学不合适。


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业,第一看你是什么样人,你想选择过怎样的人生,第二,你今天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光有一个想法和热情是不够的,你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格 隆

 

我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有这种机会,如果你坚持,你觉得概率可能会在50%左右,这个事情就值得去做。


邓 锋


这个概率是没法算的。


格 隆

 

总之,我自己的理解,就因为以格隆汇为例。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格隆汇的时候,他会觉得格隆汇是什么意思?好像突然冒出来的一家企业一样的。不是的,以我自己个人的经验,我们坚持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出来做这件事情已经积累了很多东西,我是做了20年投资之后,才开始做这个事情。


邓 锋


我为什么说这个概率没法算,这跟早期投资的philosophy相关,成功率高不代表你早期做投资做得好与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小的成功,楼下开一个包子铺赚钱,可能成功概率很大,但是赚不了大钱。越想成功很大,就越要在没有人跟你竞争的地方,大家都看准的那块,你就不容易成功,但如果大家都没看到,失败的概率也很大。你说你会选择哪条路?




关于

投资


格 隆

 

我们转到下一个话题。北极光大家业内都知道,强调的是科技驱动,不追风口,这与多数迷恋商业模式驱动的风投有相当大差异。

 

但我看到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是,2016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1%,不但明显低于法国、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显著低于以韩国、瑞典、丹麦、芬兰、比利时这些国家,我们的数据还不及以色列的一半。


我的几个问题分开问,第1个是:中国是否真的有硬核科技?还是说,很多只是在忽悠人,只是一个噱头?你们坚持的科技驱动,会不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


邓 锋


非常好的问题。今天科技领域的投资,包括人工智能领域都存在泡沫,还有很多大家不懂的领域。甚至我认为今天国家队也是真是很勇敢地在往里跳,投资的那些企业不能说一点价值没有,但是价值和价格严重偏差,严重被高估了。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还有很多硬科技的企业,甚至有在全球领先的企业。但是我们的问题是这些企业都是一个一个的点,没有连成面,没有在一个产业里形成上下游结合。所以说我们虽然有个别零星的很好的企业,但是从整个来说硬科技的实力还是要弱得多。就拿半导体来说,不是光有半导体设计就行,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那些设备、材料、设计的工具,我们都没有,中国怎么能成为半导体的强国?这甚至需要10年、20年的时间才能慢慢追上来。



格 隆

 

第2个问题,刚才邓总也提到了芯片半导体,中国科技界出过多次类似汉芯、红芯这样的闹剧、丑剧。以红芯为例,这个号称自主可控的浏览器,拿了2.5亿风险投资,但和360、百度和搜狗们的浏览器没任何不同,也用的是美国Google所提供的Chrome内核。这都不叫抄袭,叫偷窃和诈骗,但风投依然趋之若鹜。对风投而言,这是蠢,还是坏?

 



邓 锋


我还不觉得真正的专业投资的风投会投,现在这个行业有一些鱼龙混杂。一块砖头扔过去,先砸到的不是企业,是风投,大家都说自己是做风投的。有的他也不懂,但什么都敢干,只要有人接盘就可以,也不关注这个东西好不好。我真的不知道红芯的投资人是谁,不能具体评价,但是行业里确实有很多这种心理的。



格 隆

 

美团你们投了。回溯整个移动互联网,过去最大的风口之一就是团购,在那场蔚为壮观的“千团大战”中,北极光唯一出手的项目美团,最后成为千团大战的胜出者。B轮投入的北极光,从美团这笔投资获得了逾60倍的回报。我想问的是,美团这个项目算不算在追风口?在你们看来,美团到底属于科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


邓 锋


这种互联网公司很多刚开始是商业模式创新,越走越大之后变成科技公司。美团今天这么大规模,一天2000多万单的外卖,加上各种各样的骑手的管理,所有这些是很复杂的东西。你看腾讯,阿里的早期和现在,现在他们一定是科技公司,Amazon也是一样,都是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我们还投了腾讯音乐,腾讯音乐也是刚刚上市,这些公司刚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一个科技创新,未来一定是科技公司。

 

我们投的VIPKID,早期的时候,一对一授课哪有什么科技含量,但今天科技含量很高,再往未来看,科技含量更不得了,因为他会把人工智能的东西加进去,增强交互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


格 隆

 

华大基因你们也投了,但业内很多人专业人士或者投资人都认为华大只是基因界的富士康,谈不上高科技,您怎么看?


邓 锋


基因界变化非常快,很可能刚刚开始是有领先的,现在发现后起之秀很多很多,整个基因测序这一块变化非常快。包括今天所谓的领头的行业,可能过三五年又不一样了。

 

基因测序从90年代末期,测人体的全基因组要十几亿到几十亿美金,今天可能就需要1000美金,再过两年就是100美金,技术的进步是相当大的。华大基因是先驱,走得确实早,后面出现这么多后起之秀,肯定是自然的。我们是它的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它第一轮对外融资的时候,我们就投了。华大基因股票市场表现确实有问题,各方面原因都有,这里也不去细说。

 

但是即便如此,华大基因今天在中国基因应用方面还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未来怎么走,看它自己。他们也有很多新的技术项目,包括它自己做了一个基因测序仪,现在也开始上市,成本继续下降。华大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好处,自己也在不断往前走。我真不觉得它是中国的富士康,未来也完全有可能有其他家超过它,完全有可能。

 

顺便说一句富士康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投了一个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公司叫做华勤,手机制造业真是精密制造,非常高科技。因为你要在这么大的量上,比如钻一个孔下去,0.5毫米的直径钻孔,一小时要钻多少孔,这个是用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管理,都非常难。手机制造很难移到别的国家,就是因为它的高科技含量实在太高了。



格 隆

 

北极光投了很多企业,有很多成功的项目,也有一些失败的项目,或者说错过的项目。第一,您投的接近300来家企业,您认为未来会有多少会死掉?


邓 锋


这个问题其实我不关注。你做一个基金看的是总的回报率。很多基金,不大不小的企业一堆,没有一个死的。也有的基金投了四、五十家企业,两、三个好,其他70%死掉,但是那两三个每个都给我好几十倍回报,基金总回报就会很好。所以早期基金更多的是看你投了几个大的回报的公司,而不会看你的成功率有多高。

 

PE就不一样了,我们投早期公司,看长板多长,投晚期的公司更多的是看你有多少短板,不看长板。

 

北极光今天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成功率太高了。哪怕成功率低一点,但是能够出大的企业高回报的公司,这才是做早期风险投资真正应该做的。



格 隆

 

拼多多这个案例,你们是看过的,但是没有投。事实证明,拼多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项目,无论是哪个圈子都是有这种认识。我们格隆汇也在做数据,当初很多人在讲拼多多各种问题的时候,一堆人唱衰的时候,我们给我们核心客户建议是赶紧买,因为我们监控到的数据是这样垂直上升,数据令人惊讶。

 

我的问题是,你们看完了没有投,这算不算你们的失误?当初不投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邓 锋


算失误,而且这种失误还很多。滴滴我们也看过,看过都没有上会,拼多多上会了,头条看过,但是价格给的有点低,被别人给高价拿走了。

 

做风投,你就天天要面临这种事。你可能会觉得投了一个坏的案子很痛苦,但比投一个坏的案子更痛苦的是好的案子没有投进去。最惨的是你投进去了,那案子特别特别好,但是你在不适当的时候退出了。

 

但是做风投必须面对,如果这个接受不了,你没有办法做下去,钱不可能都你赚了。

 

评价一个风投是看基金总体回报。做二级市场也一样,关键是你的基金的风格和策略。比如我们的风格策略,过了一定估值就不看了,如果预期未来企业不能带来10倍的回报可能就不看了。我们并不只是根据公司的好坏来判定投不投,也要看未来的预期回报来决定投与不投。

 

我们就做早期,这是我们基金的特点,像投资的腾讯音乐、美团,都是几十倍的回报。如果这种公司到我们手上的时候阶段已经很晚期,已经很贵了,投进去到退出就赚2倍,我们也没法投。



格 隆

 

我知道,您刚才特别强调投一个企业,人是核心之一。我们知道马云这个人没有高学历、不是名校毕业,长相也不好看,如果当时您看到他,您会投他吗?


邓 锋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第一次见马云是2005年,当时我还在硅谷,办了一个活动,把马云请去了,还促成了雅虎跟阿里巴巴之间的投资。当时马云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但是当时大家都觉得,雅虎投12亿美金,占阿里巴巴40%太贵了,包括我在内。但当时马云都觉得很赚。

 

后来事实证明,别说我低估了他们,他自己都低估了自己,他的能力绝对超过雅虎。但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你有时候看不清这些事情。不过马云当时确实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如果是在更早期,我肯定会投这个人。马云在语言能力方面是天才,所有人都佩服他。你要说他忽悠,他无论怎么忽悠,最后都实现了。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格 隆

 

马云可能是投不进去了,因为毕竟现在那么高了。我跟我们的研究员,包括投资者在探讨一个问题,腾讯在跌。倒不是因为它跌了,我们才回过头来说这个马后炮。我们早就觉得它有问题,我们最近也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腾讯很大一块是靠微信,如果把微信剥掉,不知道腾讯拿走多少市值?但是微信生态是明显在变弱、变差,被头条系挤占了很多时间。

 

大家都在探讨张小龙,很多人说微信能成功,是因为张小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在这上面非常克制,无论是打广告,还是干什么东西,都是为了保护这个产品的体验等等这些都是。现在很多人也在反思微信的产品进化,头条系的快速崛起,张小龙到底是克制,还是自大,还是自信?如果张小龙现在带着微信出来创业,你们投吗?


邓 锋


核心还是要看多少估值。如果估值合适,我们肯定投,如果张小龙带团队出来创业,肯定估值低不了,但即使低不了,我们也会很认真地考虑要投。

 

首先第一个,我不认同您对张小龙的克制的评价,我也不认同微信生态在变坏。比如像大家都知道社交电商还在快速发展。

 

阿里也有它的危机,一看好多社交电商起来了,流量都不是在淘宝上的,都是从微信那块搞起来的。拼多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下沉以后通过微信卖东西,你说是微信价值生态链在下来吗?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交电商如云集、贝店等等,最近上涨都很快,都是用微信的生态系统做的。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你的问题是自己赚多少钱,分给合作伙伴多少钱,这是一个战略分析问题。我不认为微信生态系统在弱化,好多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很看好微信长期的潜力。可能会有新的社交工具出来,但是想取代微信的,今天我还看不到。

 

你说张小龙出来创业,可能性很低,只是调侃一下。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做了这么优秀的产品出来,不说别的我肯定会重点考虑会投。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陆奇,我一直在忽悠他出来创业,我说你要是创业,你说什么估值,我都投你。当然我也知道,他也不会瞎要估值。创业来说人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他能组织一个团队,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有成功的经验,所有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格 隆

 

我特别期待邓总这次的对话,邓总不单是创业成功,风投成功,关进是人格的魅力和品德。他做了很多慈善,各种捐款,而且不追求名,也不要挂我的名字,全部是资助人,资助学生出去读书,资助学生到海外访谈,资助学生在国内做课题等等,只是资助人。创业成功后,邓锋总向教育捐了很多钱,尤其是对清华。早在2003年,邓总即向清华大学捐赠1000万元,是文革后清华大学校友对母校最大一笔捐赠。2007年,他又向清华大学捐赠1000万元。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邓锋再次捐赠3000万元,用于母校的建设。

 

我问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清华并不缺钱,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钱,这种学校怎么可能缺钱?既然捐助教育,您为什么不捐助基础教育?尤其是山区的教育,而是给清华去捐钱?


邓 锋


这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觉得清华非常缺钱,清华缺的是可以按照它的想法来做改变教育的钱。清华的钱如果是国家给,受到国家很多的限制。

 

比如说招一个外国很有名的教授过来,不能给很高工资的,但是如果要是捐的钱,就可以干。我希望所有清华的同学大学期间可以出国一次,但是清华没有这个经费不能做,但是通过捐的钱就可以做。

 

当然更缺的是一个理念,给清华钱的同时,帮助清华往新的理念上走,包括创新力、领导力,这不是钱能解决的。所以捐这些钱,能帮助清华走的更远。

 

第二个问题,我也做过一些基础教育的捐助,但是量比给清华捐得少得多。因为我觉得做基础教育,只要你有钱都能做,中国有很多的先富起来的人,他愿意做就可以做,捐给希望小学都可以做。

 

但是你要想在清华捐个钱,改变一些什么东西就不那么容易。我有这种资源,有学校对我的信任,有过去海外的经验,我上过四所大学,三个是海外的学校,可以帮助清华的学生,这是很多中国的有钱的企业家不能做到的。

 

我就选择了一个,我能做到,别人不容易做到,国家发展又很重要的方向来做。



格 隆

 

感谢邓总。抓紧时间,问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您面前摆着三家公司,阿里、腾讯、今日头条。您必须投一家,也只能投一家,您选谁?什么原因?第二,阿里、腾讯二选一,您选谁?什么原因?


邓 锋


你要说问我将来哪个公司市值最大,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你问我投什么,我要看你给我价格是什么。应该说哪个公司,你觉得它的股票增长空间更大。你要听我的就错了,你们都是专家,我们只投早期公司,根本不在乎今天股票跌多少,你再跌好几十倍,我们还会赚。

 

首先这几个公司,都是伟大的公司,都会长期存在。我真的没有想到头条会发展这么快、这么好,主要是抖音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当时都觉得前面有新浪、百度,都在做信息流的东西,或者可以做信息流的东西头条起来,还没有想到抖音又做得很好。但是你说它能不能打败腾讯?我真的不认为它能打败腾讯,我也不认为腾讯跟阿里,谁能够打败谁。

 

我觉得都在于公司的生命力有多旺盛,你比如阿里最大的生命力,可能还不是说淘宝,而在于马云的这种价值观和他对于组织的培养。你看他下面有一群很精干的人。刚才讲做公司,长期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管理人,马云在这方面是很胜一筹的。就算淘宝是大平台,也还有拼多多,还有好多新的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各种垂直电商平台出来。你说腾讯,大家知道社交网络的黏性是巨大的,你今天想得到的,都是怎么出来一个能把微信给取代了的产品,但也许可能是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00后出来一个新的社交玩法。我们也看过很多新的社交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几年就不行了。

 

人人网当初也不错,我们还投过开心网,社交游戏、社交人群,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腾讯才真的是在社交网络里头一家独大,社交网络就是这个特点。当你到一定程度,真的是一家独大,这块也是中美的区别,美国还有很多社交软件。

 

这些公司都会很好,你要说我投谁,只能说看我个人喜好。我用淘宝很少,或者不用,我用微信特多,如果从我个人喜好来说,用微信很多,我可能更喜欢投腾讯。但是不代表阿里不好,只是我个人用它的体验比较多。



格 隆

 

今天的对话限于时间原因,就对话到这里。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邓总的真知灼见。


邓 锋


非常感谢。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新说法】 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用。 创业如修行,在不断前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旧说法】
创业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取并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
创业是一个过程,一个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融入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过程;
创业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思维模式;
创业是一种心态,一种苦中作乐,追求结果但更享受过程的心态;
创业是一种意识,一种不断学习,锐意进取的意识。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9,转行人工智能?美国哈佛博士后有话说!
大数据技术
3+阅读 · 2019年2月25日
创业者和伪创业者的10大区别
创业财经汇
8+阅读 · 2018年6月5日
2017企业阵亡最全名单公布
小饭桌
6+阅读 · 2018年2月28日
IDG资本杨飞:从价值投资谈2017中国现象
IDG资本
4+阅读 · 2017年12月22日
人工智能时代的量化投资策略
七月在线实验室
8+阅读 · 2017年12月19日
投资,重要的是未来
雪球
5+阅读 · 2017年12月17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商业价值
3+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Arxiv
6+阅读 · 2019年7月29日
Star-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9年2月28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5月10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4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7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4月12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60+阅读 · 2020年6月2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1+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相关资讯
2019,转行人工智能?美国哈佛博士后有话说!
大数据技术
3+阅读 · 2019年2月25日
创业者和伪创业者的10大区别
创业财经汇
8+阅读 · 2018年6月5日
2017企业阵亡最全名单公布
小饭桌
6+阅读 · 2018年2月28日
IDG资本杨飞:从价值投资谈2017中国现象
IDG资本
4+阅读 · 2017年12月22日
人工智能时代的量化投资策略
七月在线实验室
8+阅读 · 2017年12月19日
投资,重要的是未来
雪球
5+阅读 · 2017年12月17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商业价值
3+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相关论文
Arxiv
6+阅读 · 2019年7月29日
Star-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9年2月28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5月10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4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3月27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4月12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