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存在,却活的不怎么体面的行业。去很多城市旅游,有时你会看到闪着红蓝灯的警车鸣笛而来,前一秒还在卖水果的小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收拾妥当,推着车就消失在人海中。
同样在大都市里,你经常在楼下小摊上买的煎饼果子,可能在某一天就突然消失不见。就连冯小刚的电影里,也出现了摆摊者被驱赶扣车的一幕。
“清除小商小贩”,“提高城市市容”一直是很多当地政府常年奋斗的目标,在2020年初,这一总体战略方针也得以继续执行。
但改变来的如此突然。
疫情之下,控制失业率和恢复经济成为了新的指标,地摊此前的被动地位已经有所松动,中国非常罕见地放松了对流动商贩的管理,允许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法经营。
比如上海城管昨天就发文称,支持特色小店经营,实施“轻微免罚”制度,并在 6月6日举办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另有天津、杭州、青岛等27座城市也先后响应,允许流动商贩临时占道经营。
这事情很快在社会上掀起轰动,“地摊经济"不仅上了微博热搜,连微信、支付宝等线下支付工具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针对个人商贩的无息贷款等服务。
多家能跟“地摊”扯上关系的公司在昨天涨停...
一夜之间,地摊经济成为了风口浪尖,不少年轻人也摩拳擦掌,可“摆地摊”会是一个好生意么?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摆地摊是一个不错的生意,首先是门槛很低,不需要支付昂贵的地租和人员成本,就可以在闹市区拥有自己的一个摊位。
其实,摆地摊月入万元的真的不少,然而,也不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的,关键是看你如何经营。
专业摆地摊的工作时间都较长,可能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如果在一些位置较好的地段,有合适的产品销售(比如在旅游区卖特色产品),每天销售额可以轻松达到800以上。
但这类摆地摊的,通常是辛苦活,一般的节假日都是高峰期,双休是不太可能的。而对于都市青年来说,如果只是下班后去摆摆摊,贩卖的还是常见的商品,通常来说一晚的收入也就在100-200左右。
此外,地摊也非常讲究位置,下班晚,就没法占到理想的摊位,没法获得更多的人流量。
地摊的利润通常比较高,有的商品利润超过50%,甚至有的小件商品利润达到70%以上。很多城市有2元店、10元店等,但其实商品的成本只需要三四毛钱。地摊上除了卖这类单价低的物品外,也有比如包包、鞋具、玩具等等,这类物品利润相对低一些,但是每卖出一件,收益高一些。
货品也是一个重要元素,比如在学习周边,就可以出售一些游戏和课外图书,在商圈附近可以出售水果、鲜花、小吃等等。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卖非标品。
什么叫非标品?可乐、戴森、iPhone、农夫山泉这通通是标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你卖的稍微贵一点,大家都能察觉。卖品牌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个流动性的摊位,没有发票没有售后,为什么不在网上或实体店购买?
而非标品,可以是手工玩具、当地小吃、古玩、小礼品等等,这些东西在超市、便利店不常见,人们对于它们没有相应的价格预期,就可以留出较高的利润空间。
所以选品选的不好,将会非常影响一个摊位的收入状况。
再次,摆地摊的销售技巧也很重要。需要主动去揽客,才能在众多的摊贩中脱颖而出,守株待兔者一般来说就不会卖的很好。
不可否认的是,摆地摊虽然是一个门槛低、自由的工作,但它也有自己的规则和门道,如果不是全职工作者,想月入上万就得另辟蹊径。
这就好像是直播带货一样,大家看到的都是流量明星,而自己亲自做下来,才发现其中的困难和复杂,如果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态度去摆地摊,那自然赚不了多少。
那么长期来看呢?“地摊经济”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消费。但一直以来饱受监管,也有其自身的质量(假货)和卫生(包括食品卫生和公关卫生)问题。
6月2日就有新闻称,大连的一个夜市开放后,出现了满地垃圾和交通堵塞等情况。
从国外来看,包括首尔的弘大、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纽约的跳蚤市场等等,无一不是井然有序,虽然是流动的摊位,但也会有租金,这样一来也方便监管,保护消费者和商户的权利。
随着地摊经济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政策的实施,地摊也将变的更加规范,更加文明,为城市增添一份真正的“烟火气”。
只是可能对于那些下班去临时摆摊的社畜们来说,想靠摆地摊来养家糊口,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