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
(ID:mobiheritage)
内容为商务合作,
文中观点与商品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雨果笔下石头的交响乐、爱丝梅拉达与卡西莫多故事的发生地、巴黎的象征、哥特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世界遗产等等,这所有头衔的归属者——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4月15日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这场必然成为以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法国人乃至全世界人都无法忘记的大火,各种信息、评论、推测都蜂拥而至。
清源有责任从关注者的视角出发,就损害、影响、处理措施,邀请我们信任的专家救急解答普遍的疑问。我们为大家送上以下这篇访谈。
本期采访专家:
张克贵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荣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孙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
崔金泽
现于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攻读文化遗产保护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中国文物古迹的复建问题。
清源:很多新闻标题都会使用800年哥特教堂,一夜焚毁来形容这次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您怎么看待关于“焚毁”的判断?这场大火造成的最大损坏会在哪些方面?会对巴黎圣母院整体的价值产生哪些影响?
崔金泽:
作为哥特建筑的一个代表,巴黎圣母院实际上从外观上能看到除了屋顶以外,都是石质的。如果走到这个建筑里面抬头看,也看不到木构建筑,上面会有一个很薄的用石头建起来的哥特式拱顶。在拱顶和实际的屋面之间很大的一部分是木构的梁架,这一部分应该是全部被烧掉了。大火到底烧掉了多少,目前现在还不能定论,但是比较明确的一点是所有的教堂身上的木构建筑都烧掉了。可以说巴黎圣母院全部的木质结构都已经过火,钟楼里面的木构同样过了火,但是可能没有坍塌。这次损失非常惨重,是不可估量的!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哥特教堂,这里的800年是从它的始建年代计算的,跟现存建筑年代是两码事。最引人注目的在火灾中倒塌的尖塔是勒杜克在19世纪修复时重新设计并加上去的。但并不能说由于这部分是19世纪的建筑它的损毁就不那么遗憾。
巴黎圣母院身上包含的价值是很多元的,年代价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审美价值,情感上价值等,包括大部分中国人并不是天主教徒,但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小说等文艺作品也让这座建筑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情感价值。寄托在一个建筑遗产身上的很多价值,是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属性的。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很多巴黎民众的反应,包括马克龙总统的讲话,第一时间要站出来说肯定是要重建,“因为它是我们的文学,是我们的艺术,因为他是法国人的全部想象力的代表。”没有一项提到因为它是很古代很古老的,因为是宋代、是唐代,所以一定要重建。法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价值认知不仅仅在于这个建筑本身有多古老,这一点是一定值得我们思考。
清源注:基于目前主流媒体报道,持续的大火后,屋顶木构已经烧毁。推测建筑外墙的石材也可能受到损害,高温会导致砂浆失效,室内的抹灰(尤其壁画)会非常危险。石材墙壁失去梁架结构的支撑、抹灰的粘结,如果结构受力开始有变化,也会导致结构风险。高温也会使得一些石材开裂,留下无法回复的痕迹,并且高温会改变石材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氧游离出来,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剩下钙或者硅等成分的粉末。这也可能会影响火灾之后的石材表面状态,尤其雕刻构件。所幸有室内的珍贵物品部分抢救出来,并且法国的消防部门十分注重圣母院室内的降温,但这些文物经过高热状况,仍不容乐观。
来源:David Rumsey Map Collection
清源:很多报道中都提到,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遗产构成要素,可能大家也关心,巴黎圣母院遭遇这么大的损失,这一处世界遗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从世界遗产名录除名,或者在即将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么?
孙燕: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遗产——“巴黎,塞纳河畔”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这个遗产地主要由反映巴黎不同时期建设成就的历史城区和代表性历史建筑构成,包括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小皇宫、大皇宫、荣军院花园、荣军院、特洛卡代罗花园、埃菲尔铁塔、战神广场。沿着塞纳河的建筑物,如巴黎圣母院和巴黎古监狱,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源头,而协和广场和荣军院对欧洲首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奥斯曼的城市规划使城市的西部成为核心标志,激发了尤其是拉丁美洲的新大陆的城市建设。最后,艾菲尔铁塔和大小皇宫,亚历山大三世桥和夏乐宫成为全球性大型展览的见证,在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3至19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城区变化共同构成了这一世界遗产。
所以包含巴黎圣母院的这一遗产是一个比较综合的世界遗产,是以一个历史城区而不是某个纪念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巴黎圣母院是它其中很多的一部分,巴黎圣母院的受损不应该使该遗产被除名。
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依据一般是遗产受到人为蓄意破坏造成严重或不可逆转的破坏、损失。列入濒危遗产后主要是保护工作可以获得世界遗产基金的支持和专家技术指导。这次巴黎圣母院火灾目前证据还未显示是人为故意造成。而且巴黎圣母院本身只是遗产要素之一,理论上说应该不会把整个遗产地列入濒危名录。
清源注:
UNESCO也对这次损失在16日的新闻稿中表达了初步意见:总干事还宣布将尽快对损害进行快速评估。“我们已经与专家联系评估事宜,尽可能保留能够保留的部分,并规划短期和中期保护措施。”评估将与国家、地方、现场管理和教会等有关当局合作进行,以制定合宜的方案,避免进一步损害遗产并尽可能恢复原有元素。之后,教科文组织将根据档案材料、照片、电影、历史文件、计划和图纸中的准确信息,支持和协助当局恢复、修复和重建受损遗产。
来源:google map | 清源文化遗产
清源:大家对大火之后怎样修复也有很多探讨,法国政府也明确宣布将会重建。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重建的话,大概是会恢复成某一个时期,比如说是最早的建筑形式,还是19世纪的修复之后的?
崔金泽:
我觉得是会恢复成火灾发生之前勒杜克在19世纪修复之后所产生的状态。可能中国有很多人比较反对这种“风格性修复”,但是目前欧洲是趋向于越来越认同这种方式。
这里要提及19世纪那场著名的文物修复理念大讨论,一方以约翰拉斯金为代表,要求保存真实性,遗址的状态要保存时间流过的痕迹。另一方是法国维奥莱勒杜克为代表的风格性修复,主张历史建筑要重现辉煌,恢复到甚至历史上都没有真正存在过的最辉煌的一种状态,而且一定要保持风格性的统一。
目前虽然说在19世纪可能确实是约翰拉斯金那一派占了上风,从而直接导致了今天在书面上能看到的这些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准则,都是这一派直接发展出来的。但是实际在实际操作层面,不仅仅是在法国,在今天整个的西欧都是越来越倾向于或者是趋向于认同勒杜克这一派的观点,在是对自己国家或者本民族最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的时候,可能更多是考虑到风格统一,要让它再现辉煌。
另外,我猜测重建的时候可能不完全依照历史上的结构形式,可能会在隐藏的部分,比如在烧毁的哥特式教堂的木构屋顶部分用新型的耐火材料来替换掉。这等于是在维奥莱勒杜克风格性修复的基础上再往前推了一步,提升建筑本身的性能。
幸运的是巴黎圣母院已经经历过非常多次的的三维扫描和详细的建筑考古研究,都已经留存在资料里,而且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影像资料、三维电脑模型,通过很多的方式、媒介、现代化的手段和科技,都可以了解到火灾之前具体的历史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这次事件再次警醒我们每个建筑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有偶然也有必然,木构建筑包括一些石构建筑不能死而复生,面对已经消失的、被毁坏的建筑,我想我们应该向前看,不应该束缚着自己的手脚,可以用某些新的材料或者结构形式,甚至都可以去进行创新。这也恰恰说明日常保护和信息采集多么重要,比如面对依然保存至今的佛光寺或者应县木塔,一定要抓紧时间不遗余力的去详细首先去进行历史研究,去记录这些历史信息,尽可能的把我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往前推进,这样才能把整个记忆留存下来。
清源:4月16日清早故宫马上召开了消防安全紧急工作会议。这个巨大灾难确实为我们的文物安全防范敲响警钟。那么我们从这个事件上能够联系到我们哪些现实状况,提起更多注意呢?
张荣:
火灾在任何时期都是遗产面临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对木结构建筑。但在今天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巴西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无疑是令人非常惋惜的。目前现代建筑的防火技术、消防规范比较完善,但对于文化遗产这类特殊的建筑,缺少完善的规范,很多先进的消防手段也无法实施。比如特朗普总统建议的直升机水蛋灭火方式,就因为文物建筑的脆弱性而无法采用。
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施工过程中的消防,人们往往忽视保护过程中的防火与防灾,而这个阶段的火灾发生概率要远大于日常使用期间。所以对保护工程过程中的消防与安防工作更是至关重要。要加强这个阶段的管理制度和监控工作。
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勒杜克重修巴黎圣母院的资料和近几年数字化扫描的成果,这些都为下一步巴黎圣母院的修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所以资料和研究成果一直都是保护最重要的前提。
近两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我国文物保护的原则要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并重发展。我们遗产保护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与其在事后讨论采用何种形式复建,不如防患于未然,采用科学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方式,防止或延缓文化遗产的破坏。
来源:路透社
张克贵:
巴黎圣母院起火震惊了世界,我也感受到我们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身上的责任。
我国的古建筑,其中大部分都是木结构,因此我国文物的危险性更大,我国古建筑火灾有从内部引起的,也有从外部引起的。从我国古建筑火灾看,过去都强调防止明火,现在的重点应该是防电火。
我想提几个目前文物防火安全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对文物要有敬畏意识,并需要加强宣传,在对文物有敬畏心之后就不会轻易去动手,去破坏,不会轻易地去增加一些危险的措施。因此需要时刻保持敬畏思想。
第二,从工程中现在面临的问题上来说,近年来的很多延长参观时间、夜游等措施导致增加了用电量,用电的方式也更复杂,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第三,现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在提倡古建筑展示利用的同时,大量的强电被引入到了室内,这样就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在一些重要文物建筑、更多是近现代建筑,传统村落强电进入室内的情况很多。电器遍布古建绝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应该根据建筑功能实际需要,来合理安排电灯电器。另外对一些重要建筑我们需要设置用电底线,实际需要时考虑例如采用蓄电池,而不是电线接入。
第四,要提高施工安全意识,目前巴黎圣母院的起火原因初步判断是因为维修施工造成的,除了工地用电、易燃材料等因素以外,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建立安全制度;同时还需要让懂安全的人去管理工程。
敬畏文物是第一位的,文物安全最重要,一些可能增加安全隐患的措施,如果没有非常大的安全把握,建议还是保守为好。
来源:路透社
清源:还有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特朗普总统建议了用空中水箱、飞机,法国回应了无法选择这种施救方式的原因是威胁到文物建筑。巴黎圣母院火灾为什么难以施救?
清源根据CNN对一些专业火灾救援人士的采访,整理施救难点包括:
扑救难点首先是消防人员和设备难以接近距离地面50米高并隐藏在石材后的木梁架。现在木屋顶已经烧毁。教堂空间大,完整,封闭,空间的高度和体量,从内部给大火提供了大量的可供燃烧的氧气。厚厚的石材将热和烟围在室内,难以通风疏散,给进入室内操作带来很大难度。
如果从高空作业,用于比如山林火灾的飞机飞行速度每小时几百英里,完全无法达到投放灭火材料到具体建筑的精度。同时无法使用直升飞机,因为圣母院大火火场温度很高,上空形成了热上升气流,类似有一个肉眼不可见的烟囱,正上方空气过热,并流动非常强烈。
但是法国消防部门对利弊的判断,采取例如注重室内降温等目前的处理在专业上值得赞赏。
(参考依据CNN World报道 https://www-m.cnn.com/2019/04/15/europe/firefighters-notre-dame-intl/index.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在以上对几位遗产行业相关不同领域的实践者的采访中,我们大致对这次全球关注、伤痛与担忧的巴黎圣母院大火有了一个略清晰的认识:
1、 火灾和其他一些灾难即使对于现在技术条件下的文化遗产依然可以是灾难性的,这既是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脆弱的必然,也可能是因为日常安全维护缺陷的偶然,尽可能消除偶然的部分将是遗产保护界永恒要不断进步的方向。
2、 灾难对巴黎圣母院带来的损毁有一部分是永久性不可逆的,这一点无论用什么修复手段也许都无法弥补,但像巴黎圣母院这样伟大的人类遗产,价值也不仅仅在于其完整性与悠久历史构造的本身,其作为塞纳河畔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世界哥特建筑杰出代表的特征并没有丧失,我们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失去巴黎圣母院。
3、 作为法国政府和人民,应该会选择修复巴黎圣母院,这一修复的过程将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和风格,或许将引发学术界、热心文化的全世界民众对于遗产保护、修复的热烈探讨,值得我们一直关注。
最后,本次“急救式”采访是基于事发24小时内有限的资料与信息,针对一些网络、媒体、社交平台上热议甚至有误读的议题进行的,各位受访专家均表示更完善的评论也许在资料更齐备的时候做出会更精确,这篇采访的内容也许随着更多资料的发布会有不完善之处,清源平台将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踊跃反馈。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读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