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CSDN(ID:CSDNnews)
十一国庆已过半,大家的假期都过得怎么样啊~疫情之下,每个人都体会到出行不便。那就在家门口,除了逛公园、KTV,还有哪些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愉悦身心的好玩的地方?
图书馆是很多人日常打卡的场所,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很多图书馆都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就是越来越具有未来感。
比如,在祖国南部边陲的一个图书馆形象片,就让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未来科技气息。
位于南部边陲的未来图书馆
在广东南沙,注意下,这里的南沙不是南沙群岛,似乎在很多人一听到“南沙”就会想到群岛。实际上,除了群岛,它还是位于广州最南面,珠江入海口的一个区,在广州的开发中被定为城市副中心。
虽然南沙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格调才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图书馆,汇聚了哪些通向未来的尖端科技!
走进图书馆的入口处,首先会遇到“门神”小贝,当你伸和他伸手触碰的瞬间,即开启了声光电的互动“欢迎来到南沙图书馆”。
计算机视觉不是新技术了,已经用在监控、支付等应用场景中,南沙图书馆也采用了这一技术,通过刷脸识别即可办证。
录入人脸信息之后,就无需随身携带身份证或者图书卡,面部识别即可随时借阅。
图书管理员也有了专属装备,通过佩戴的AR设备,对读者进行人脸识别。
可显示读者的各项数据和预约信息,从而针对性的开展主动服务。
不仅仅是AI,新材料也开始被创新应用,电子书使用的石墨烯在南沙区科技企业的创新开发下,应用在馆内图书指引架标上,不再浪费纸张环保的同时易修改、不耗能。
更加炫酷的还在后面。因为有北斗、GPS卫星和运营商的通信基站,室外导航非常容易。但室内导航卫星就不灵了,现在常用的室内定位技术有很多种,WiFi定位、蓝牙定位、小基站定位、超宽带定位……在众多定位技术中,南沙图书馆选择地磁定位,成为国内首家应用这一技术进行资源导航的图书馆。
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中的导航程序查找功能区域和精准定位,从而解决找书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云计算和存储技术实现了数字云的阅读体验。
“科技向善”的理念在也在这里有所体现,通过无障碍寻导系统发射机,实时提醒视障读者位置信息。
在还书区,工业流水线和自动化理念得以借鉴,通过18台AGV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读者自主还书和分类投递,还书量可达到1200本/小时。
“清水明砚,蕉窗墨香”,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交织,呈现出古色古香又通向未来的立体空间。
图书馆外观来自于中国传统“文房四宝”,“墨砚”的设计理念。
在中庭文化墙上,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与环绕在四周的现代科技交相辉映。
人文界科技出圈鼻祖:故宫博物院
实际上,技术与艺术、文化和生活相遇的故事在近些年已经成为潮流,而掀起这一浪潮的,可以追溯到单霁翔时期的故宫博物院。
记得在2018年的GMIC“AI生万物”大会上,主办方说有一位神秘嘉宾压轴出场。当身着一身黑色唐装的单霁翔走上讲台,背后出现故宫的外景投屏,乍一看还是和原本AI的主题有些违和感。但实际上,正是AI等各项高科技术让故宫重新“活”了起来。
在当时,有一档名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央视纪实栏目非常之火。为了修复文物,故宫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文物修复医院。就和给人看病诊疗一样,文物修复医院中也有给文物“看病”的设备,包括分子结构分析、3D打印、物理冷热性能分析等设备。破碎成几千片的绘画,几百片的青铜碎片,都能在修复医生的诊断和修缮之下“起死回生”。
尽管故宫每年的游客量不断攀升,但能够随时出行现场感受的毕竟还是少数,要想所有人都可以近距离感受故宫,需要借助更多科技的方式。
网上办展,将藏品高清精美照片和信息都放在官网上展示;场景导览,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移步换景的在线参观;在故宫社区,可以用积分在虚拟紫禁城里盖房子;通过数字屏风试穿历代宫廷装;观看VR沉浸式电影……
2019年的元宵节,600年的故宫第一次被激光点亮。
这与你想象当中的故宫是否非常的不一样?
十一假期还有两三天,身处大湾区的小伙伴们不妨去南沙图书馆感受下跨越历史和未来的阅读和感官体验,在北京的朋友也可以切身体会下数字化故宫的魅力所在。
艺术源于生活,科技造福生活。在你所生活的城市/地区,有没有哪些现代科技与传统人文相互交融,带给你极致体验的经历?欢迎留言分享。
— 推荐阅读 —
弃用 AWS 后,我们服务器的年成本降低了 80% 因使用率过低,谷歌翻译退出中国
不懂技术的 CTO,不是好的 CTO C、C++ 将退休,Rust 欲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