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汶川地震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也包括曾经参与过心理援助工作的志愿者们。正值汶川地震十年之际,中科院心理所和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增爱公益基金会和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支持,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和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心理援助2018国际研讨会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和绵阳两地举行。借此机会,中科院之声联合中科院心理所邀请了几位曾经经历汶川地震、参与心理援助的志愿者们,回首十年历程,“科技救灾不忘初心,心理援助砥砺前行”。
十年,再回首,恍如梦中。
2008年5月12日,一个本来非常平常的日子。午睡后的我,正准备去学校上课。突然,如狂风呼啸般的奇怪声音响起,妈妈问我:怎么了?我告诉她:没什么,楼上在冲水。接下来,窗户哗哗作响,屋里的物件开始剧烈晃动,此时,我们才反应过来,“地震了,地震了!”在惊惶地飞奔着逃命时,我扭伤了左脚。当时,我还寻思着快点去治疗,等会儿我还要去上实作课呢……这一切,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十年,再回首,感叹万千。
2008年5月12日,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地动山摇间,摧毁的,不仅仅是一幢幢钢筋水泥的建筑,还带走了众多鲜活的生命;那一刻,我还不知道,我的人生从此改写。5.12之后,在重大丧失地折磨中,灾区蜂涌而至的志愿者群体,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心痛中,志愿者的大义和关爱,如一股暖流注入心间,社会文明的进步,志愿者公民责任与权利意识的苏醒,感召我做出这样的抉择:我要成为志愿者,从事心理服务工作。
四川什邡是汶川大地震的八大极重灾区之一,灾情最重的红白镇,离震中映秀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什邡市6000余人遇难,300余人失踪,3万余人受伤,估计经济损失达889亿元。
在汶川大地震的背景下,我的志愿者之路多少被带上些悲壮的印迹。多年以后,仍有不少人会说: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你不可能有今天。是的,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我不会遇见这些充满大爱的志愿者,我也不会成为志愿者;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我的教育教学云淡风轻,我也无需学习应用心理学,并且走上科研和教改之路。
志愿精神做职教 时雨润物细无声
地震后,首都北京对口援建什邡。北京志愿者为我校(什邡职业中专学校)修建了气派而实用的新学校。在援建紧锣密鼓重建之时,灾区心理援建工作也同步展开。2009年4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全国妇女联合会在我校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青少年防暴能力和生活技能培训》,承担我校培训任务的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宗春山先生,他不辞辛劳,数次往返北京和什邡。我告诉自己: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把这份大爱传承下去。我的志愿者之路也由此展开,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俨然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北京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
志愿者们带着爱,带着心理项目来到了什邡,来到了什邡职业中专学校,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彻底改观,我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将体验式教育理念的应用其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中职课堂呈现积极和幸福的状态,若没有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支撑,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总是随风潜入夜 心理服务入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真正的能手。”
汶川大地震后,返校学习的孩子们,心理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如人际交往障碍、情绪管理问题、学习上习得性无助等,更可怕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让学生产生了生命无意义感,一贯充满活力和快乐的课堂消失不见,我的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幸好,还有志愿者教的心理学理念和方法。于是,我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巧妙地将心理课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接轨,独创了“精细化训练技术”,并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习惯培育课程:如静气训练、沟通训练、情绪管理、卡耐基突破自我训练、规则意识、减压训练等,上课第一周我就惊喜地发现:学生对这门课有深厚的兴趣,从他们的课后分享中(通过作业的形式)向我传递了喜悦、幸福和期待。几周以后,老师们发现学生真正地改变了,我们看到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我及时向宗春山宗老师等志愿者汇报我的工作进展,得到了大家地热情鼓励!
西昌木里县藏区“9+3”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孩子们的心里话,总能激励着我把心理服务之路坚持下去。“老师,我曾经生活在污秽的世界中,周围的人和事都那么不堪入目;上了心理课,我才知道,原来,我可以干净而快乐地活着,世界也可以很美好。”“老师,我就要离开学校了,请你答应我,无论多忙,你都不要离开学校,离开讲台,学弟学妹们需要你。”读着来自孩子心底的呐喊,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我从来不知道,一堂心理课,可以给学生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也许就是志愿者们坚持的意义吧。
汶川大地震前,我只是一名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课教师;而今,有人说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害怕心理学到爱上心理学,并且成为一名专职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之所以可以完成如此巨大的飞跃,离不开灾区心理援助的导师们精心指导和不离不弃。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把我带入了全新的领域,使我重新确定了人生的方向,生命之花因此绽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职学校,“学生厌学教师倦怠”,在一些职教发达地区也屡见不鲜。如何改变中职课堂现状?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乐学?我知道,生源的现状一时半会难以改变,学生选择就读职校,就是对职校和老师最好的信赖;那么,带着感恩之心,发扬志愿者精神,从改变自身开始吧。改变,最好的捷径是学习,这也是在地震后,我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学习的理念。震后的十年,也是我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漫漫求学的十年。培训,拓展了我的视野,使我拥有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专业而前沿的心理理念和技术,使我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什邡心理服务志愿者参加团体辅导技能提升公益班(成都)
心理学的推广之路,不是没有困难。我刚开始采用体验式授课时,不少老师不理解也不接受,老师们议论纷纷,学校里传出了反对的声音。面对这些挫折,我把它们转化为成长中的宝贝。为了保证体验式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领导一度叫停心理课,我就将心理学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使我的专业课更有活力!在某班采用体验式授课的第二学期,班里近1/3的学生,要求回归传统讲授式授课。于是,我大胆地让两种授课模式在课堂上并存。两周后,学生深受感动,主动要求仍然用体验式授课模式。我用行动告诉学生,再苦再累,我都必须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中职课堂才有希望。
作为一名志愿者,挫折真是无处不在。我告诉自己,如果我的目标在远方,沿途的荆棘怎么可能阻碍我前行的路。作为一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必须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曲折前进。
志愿精神传大爱 只愿幸福满人间
汶川地震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文忠、祝卓宏、龙迪等教授,一直在灾区开展心理援助。这些心理援助,为灾区学校培养了心理咨询师;通过派志愿者入驻学校心理,召开心理援助研讨会等,使灾区的心理服务团队迅速成长起来,什邡也拥有了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在心理援助项目结束后,中科院心理所什邡市工作站站长、什邡青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肖尤泽老师,继续领导着这支心理服务团队,大家仍然活跃在灾区的各个学校,为师生们送去心灵抚慰。几年时间,就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心理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团队以专业的服务、大爱的精神,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6年底,什邡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什邡市胡玲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我有幸担任了该工作室的主任。工作室的各位成员,正是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什邡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团队的名字发生了改变,但团队成员为什邡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心,一直不会变。
什邡市胡玲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
服务大众的日子里,我时常被自己感动。在长达两年时间里,每个周末,我都带着团队去项目学校陪伴留守儿童。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样的陪伴和团体活动,会对孩子产生怎样地影响。多年以后,什邡孔子学堂负责人告诉我,如果没有当年留守儿童项目的良好效果,就没有今天什邡传统文化的起步。原来,志愿者常常会做些无心插柳却柳成荫的好事。四年后,这些孩子高中毕业了,他们拿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立即让初中班主任把好消息传达给我们,并且,请到当年做项目的所有老师欢聚一堂,当面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孩子们说:在我们最困惑的时候,你们出现了。这些培训,提升了我们的抗压能力,使我们在高中也能快乐幸福地学习,原来,培训中学习的知识,对我们一生都有用。至此,我才知道,志愿服务,只是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我们需要长长的时间,静待花开。
在雅安泸山地震后,我也成为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泸山工作站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援助中。每个月,我都会来到泸山龙门为做教师培训。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这个看起来离我极远的全国最权威心理机构,却为我提供了如此美好的成长平台。
在雅安泸山龙门小学上示范课
长风破浪会有时 追梦更须善求索
十年了,我的心里蕴育着新的奋斗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快乐、积极、幸福、健康的生活。让孩子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成为传播爱和快乐的人。为此,我将不懈努力,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以感谢所有关注我成长和所有关心灾区的善良的人们!
回首往夕,我深深地感恩大灾后立即来到什邡的志愿者们,是你们,带来了心理服务的理念和项目,引领我们走上心理服务的幸福大道;你们用行动教会我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并享受这种生活带给我的生命满足感。可以说,志愿服务拓宽了我的眼界,志愿者,这个角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了我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也深深感恩我的学校——什邡职业中专学校。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日子里,来自领导和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和老师提供的平台上,我的教育改革才能走到今天。没有学校的支持,就没有今天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胡玲!
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研讨会上作讲座
一个美丽的梦,始终萦绕在我心间:一个秋日的清晨,晨光初现、些许薄雾、几缕暖阳,黄黄的梧桐叶,洒落一地,美丽校园里,她带着恬淡地笑,静静地走向那个迷茫的孩子,轻拍他的肩,他毫不迟疑地跟着她,走向幸福生活的入口……”,灾后的心理服务实践,让这个梦终成现实。
值此纪念“5.12大地震”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开启“心理服务进学校”的新征程。
后记:2008年,是我国的“公益元年”,也是“心理援助的元年”。中科院心理所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先后第一时间且持续地参与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13个灾区的心理援助,围绕国民灾后心理需求开展工作,扎实推进国内外心理创伤研究与心理援助体系的发展。
2015年5月,中科院心理所发起成立了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组织全国的心理援助力量参与灾后重建,近年来联合多家国际国内社会组织发布了《人道主义行动中儿童保护的最低标准》和《人道主义核心标准》,建成了一支拥有100名专家、65家成员单位和260名个人成员的实干型的、覆盖全国的心理援助队伍。十年来,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心系受灾民众需求,助力国民心身健康及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于国内近百万人的心理复原。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