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继拍摄动画版《木兰》之后,又启动了真人版电影,《木兰诗》再次被提起。在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中,“木兰”可谓大IP,从古至今,关于她的戏曲、电视剧、电影改编不断,方兴未艾。在现代,她在西方语境中,又获得了新的阐释。
迪士尼真人版《
木兰》剧照
木兰之广为人知,乐府《木兰诗》功不可没。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乐府诗,本是一种入乐的歌辞,在汉代叫做“歌诗”,也就是可以唱出来的诗,由当时一个叫做“乐府”的机构来记录、管理,服务于宫廷的各种礼仪。乐府起初规模有限,汉武帝时期,大大扩充了其规模,也赋予了乐府机关采集民间歌谣的功能。
秦乐府钟
从魏晋开始到南北朝,用“乐府”代称“歌诗”已经比较普遍,开始成为一种诗体类别。魏晋至唐,是乐府诗文体独立、发展成熟、力求新变的重要时期,写作方式也发生了几次重要转变。魏晋以后,乐府诗发展呈现为双线结构:第一线,乐府诗仍然与音乐结合,以入乐歌辞的身份继续发展;第二线,乐府诗逐渐脱离音乐母体,成为文人不求入乐的拟乐府创作。
南朝文人的拟乐府,诗的题目开始具有涵盖全篇内容的意义。唐代以后,不少乐府诗题发展为歌行,形成乐府歌行体。唐代还出现了新题乐府的写作,内涵复杂,自命新题,不求入乐,仿效汉乐府讽喻精神、题写时事的一类影响最大,白居易、元稹是代表人物。
木兰故事的“传奇”处,在于木兰的性别。如果木兰是男子,替父从军,军功再卓著,也不足以称为“传奇”。在《木兰诗》的叙事中,木兰的女儿身份被刻意强调,几个重点场景的设置都基于木兰的女性身份。
木兰故事由传奇而入诗,在广泛流传中也在不断丰富,在现代则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甚至传播到了异域。梁海燕老师认为,同一时代,中西方改编会有文化差异,即使在国内,也存在古、今时代语境的差异。但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会过时,应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高于政治体制,尊重自然人性的。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木兰》首款预告片发布后,木兰的额黄妆引起了热议,同时引发了关于木兰故事的多种迷思,比如:
梁海燕,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乐府学研究,出版专著《舞曲歌辞研究》《唐代俗体诗研究》等。
乐府是怎样形成一种诗体的?
它的写作方式与文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文人与歌者是如何相互成全的?
木兰的故事发生于什么时代?
《木兰诗》为什么是乐府经典?
木兰故事的“传奇”之处在哪里?
木兰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
木兰姓“花”吗?
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女英雄?
《孔雀东南飞》聚焦的是什么?
木兰与刘兰芝有哪些共同点?
汉乐府的内容都有什么?
汉代女子对待爱情是什么态度?
失恋时会有哪些行动和心理?
木兰故事的影视改编是如何的?
东西方的关照点有何不同?
▲
点击上图订阅
《乐府诗歌的演变》小课
▼
点击
【阅读原文】
,订阅
《乐府诗歌演变》
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