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
○
本 期 人 物
骆抗先
全共计文3273字
预计阅读用时11分钟
建议收藏文章,闲暇时阅读~
骆 抗 先
荣获时代楷模
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
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只想为咱们中国的乙肝防治再多做一点儿事情。”
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漫长的时光里,整个社会都在乙肝病毒的笼罩之下,80 年代出生的那批人,是中国的最后一批毫无保护面对乙肝的孩童。
他们目睹了父母在乙肝、肝硬化、肝癌这三部曲中挣扎,再想到自己也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加重了精神和家庭经济负担。
直到今天,中国依旧戴着“乙肝大国”这顶帽子。今年3月底,《柳叶刀》发布了一份“全球乙肝流行、防治”的最全报告。
在总感染人数上,中国位居世界第一;儿童感染人数上,中国排名第十,形势仍旧不容乐观。
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对乙肝的防控还是很有效的,感染率在稳步下降。人们也从最初对乙肝的盲目恐惧中醒来,开始对乙肝有了科学的对待,理性的认知。
能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很人的默默付出。今天就让转折点直聘,带大家认识一位乙肝治疗领域的“泰斗”——骆抗先
一、“不限号”的承诺
被传为佳话
他叫骆抗先,今年87岁,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
他一辈子都在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搏斗,矢志摘掉中国“乙肝大国”的帽子。
从医的六十多年来,他救治了数十万乙肝患者,无一纠纷,垫付药费和资助旅费不过常事。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病患,骆抗先说:“我的号,不要限”。
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这是骆抗先几十年工作形成的习惯。他每日早早就起床,开始读文献、写文章。在家书房伏案工作到6点多钟,他便打着手电筒出门上班。他说:“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应该比他们来得更早才对。”
慕名找骆抗先看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为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他每次都要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往往中午一两点才下班,全然不理会助手的提醒和家人的催促。
“我的号不要限,病人大老远来,带着痛苦来,不能让他们带着痛苦回去。”
不限号的一句承诺,对这位八旬老医者而言,意味着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
二、“精抠细算”的骆老
时刻在为病人
南方医院的后辈们都知道,八十多岁的骆老出门诊,雷打不动。⬇⬇⬇
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不乏家境困顿者,为病人省钱,是骆抗先最在意的事情。他是出了名的“精抠细算”,不但问病情,也问患者食宿条件,比如来广州的车费、住宿费等,认为花多了就会皱眉头。
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不开一张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会告知,“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普通号就行”。
“人生在世,哪个没有困难的时候啊!”
记不起多少次,有多少位年轻医生,在骆老的感召和带领下,自发地向贫困病人解囊相助。从医62年来救治数十万乙肝患者,骆抗先未有过一起医疗纠纷。
每看完一个病人,都会起身送出诊室,然后站在诊室门口招呼下一位病人,这成了骆抗先门诊区的一道知名风景。“我这样做,一来可以活动一下身子,二来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平缓一下大家等待时焦急的情绪。”他笑着说。
对自己,骆老很“抠门”。一件冬天常穿的驼色毛衣,他不知穿了多少年,肘部磨出了大洞,同事们都看不下去了,他却说:“衣服能保暖就行,我也不出门,这样就好。”
然而面对患者,骆老却总是慷慨相助。
1997年,家住中山的郭姓农民因患肝硬化,在脾切除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危急,却因家贫而投医无路。妻子从杂志上看到骆抗先的事迹,便带着丈夫慕名来穗。到达南方医院那天,夫妻俩身上只有300元,只能难为情地请求不要多开药。
“你的病情还比较重,300元不能治好。你急需的药费,我先替你掏。”骆抗先说到做到,立刻招呼同事先把急用的药拿来,交到郭先生手上。没有欠条,不设条件。
20年来,郭先生还定期从中山来找骆抗先复诊。前些年,他们一家人齐心合力,在老家开了个小饭店,生计无忧。“人家说我能活三五年,我却多活了20年。没有骆主任,我没有今天。”谈起骆抗先的“恩情”,郭先生仍不禁掉泪。
去年2月,湖南衡阳患者李先生慕名找骆老看病。骆老建议他住院治疗。李先生却为住院费犯愁,想回家。
细心的骆老看出了他的担忧,看完门诊二话不说带着他来到自家楼下,不一会儿拿报纸包着1万块钱,一定要李先生收下:“你病情这么重,不能回家。没钱我给你拿,大不了你以后报销了再还我。”李先生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
骆老的仁心大爱赢得了患者们的尊重。他的候诊区总是秩序最好的。看到骆教授不能按时下班,总会有一些患者悄悄地为他送上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份盒饭……
文章较长,稍事休息~~
求职助手,你的求职好帮手!
三、病患眼中的“网红爷爷”
骆抗先当上了“博主”
75岁学打字开博客为患者提供乙肝防治科普。⬇⬇⬇
年逾古稀,对很多人来说,已在坐着摇椅,颐养天年。而骆抗先在他75岁那年却选择了“折腾”,开通了“骆抗先新浪博客”,当上了“博主”。
这缘于一位患者的建议。2006年,他在求诊时对骆老说:“您出一天门诊只能看几十个病人,如果能开博客就能帮到更多人。”
骆老记在了心里。可他普通话不标准,没学过拼音,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怎么办?
这可难不倒爱“折腾”的他。在学生、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台旧式电脑,从零开始学习打字,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年纪大了,骆抗先白内障越发严重,却坚持每天“钉”在电脑前,一干就是几小时。
大多数肝炎病属于慢性疾病,病程往往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在骆抗先看来,比看门诊更重要的是教会病人如何早期发现、预防、饮食、保养、服药,避免使用肝毒性的药物等。为了不误导患者,骆抗先每写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确定观点无误、文字准确易懂才正式发布,就这样每周更新文章,一坚持就是十余年。
从75岁写到80多岁,电脑换了4台,从自己写博客到带着学生写……忙是更忙,累也更累,但看到网友评论“如果我早点认识骆抗先,一定会少走弯路”,看着访问量不断往上涨、更多病友得到帮助,骆老打心眼儿里高兴。
如今,骆抗先工作室的博客访问量超过1300万,每天约2万人次浏览,每篇文章有超过10000次转载,相当于组建了一支万人科普志愿者队伍。如,一些初出茅庐的“博友”提了个“入门级”问题,久病成医的“铁杆粉”会引用骆抗先此前深入解释多遍的标准答案,主动互帮互助。
想到一些患者无法接触网络,骆老还曾3次将博客文章集结成书出版,并自费以科室的名义买下1000本书,寄往全国的偏远地区,希望让无法上网、没钱看病的农村患者也能了解相关知识。
骆抗先常说:“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
四、“赶驼人”骆抗先
治学严谨,言传身教
从事医学教育以来,骆抗先先后培养了7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科技一代名师。⬇⬇⬇
为了攻克乙肝,骆抗先一手创办了南方医院肝炎基础实验室。他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研究;提出了“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初心,需要传承。骆抗先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用心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学生。
学生印象中的骆教授,做事认真,原则性很强。他的学生孙剑教授说,为防止一些厂家利用他的影响做广告、搞推销,骆教授从不参加药厂或医药公司组织的“鉴定会”或“新闻发布会”,还经常及时披露一些药厂对乙肝治疗药物的不实宣传。
他胸怀坦荡,甘当铺路石,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了 鼓励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让名利、让机会、让经费,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创造条件。
当年他看到侯金林勤奋好学,毫不犹豫地提供经费支持他出国深造。在恩师的影响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侯金林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马云讲过一个故事。一根稻草丟在大街上是垃圾,绑在大白菜上可以卖白菜的价格,绑在大闸蟹上就是大闸蟹的价格。”说起恩师骆抗先,侯金林将自己比作“被绑在了骆教授上的稻草”。
“我幸运地跟着他学习,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们当学生的都自称是‘骆驼队’的,骆老是我们的‘赶驼人’。”
骆抗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待学生就像慈父一般。虽然在专业领域上骆教授已成大家,然而他每天都坚持看文献、找资料,了解专业的最新进展。他对学生从来不会说“你应该怎样做”,而是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和发现,启迪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做学问的真谛。
60余载春风化雨,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园。从事医学教育以来,他先后培养 7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为国家输送一大批优秀人才。
1998年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一代名师”。
2000年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院校读书 育人优秀教员”。
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骆抗先载誉一生, 面对各种荣誉却非常谦虚,他说:
“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尽的本职工作。”
文章整合资料来源于:南方医院、人民日报、南方网、广州日报、光明网、丁香医生、健康网社区及一些不明来源的网络资料。
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由“转折点直聘”整理而成
转载需注明
转折点直聘
专注生物医药移动求职招聘
【更多人物推荐阅读】
<< 向左滑动查看下一位人物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记得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