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

2017 年 8 月 4 日 全球创新论坛
✎ 编 者 按 

我们人生在世,只要给你钱,消费的能力谁都有;那么作为一个动物或者说生物,我只要给你食物,消化的能力也基本上谁都有。可是区别每个个体的是什么,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你创造的能力大不同。


2017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宣布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共选出初步候选人157位,年仅39岁的清华大学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列,成为此次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2016年9月,颜宁就受邀在央视开讲,畅谈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


演讲全文如下:


我和撒贝宁老师已经谈到了葡萄糖转运蛋白。而在过去两年我和人们谈起这个转运蛋白,就好像我跟我爸爸说转运蛋白,他会立即想到转运气。


我就意识到可能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这些工作对于大多数不同的学科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世界,很遥远的世界,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这个世界。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


我们经常会说什么价值观、人生观,就是三观,我不太愿意去跟大家谈这些东西,因为我觉得太宏大,因为这个路你是慢慢走出来就好了。可是我真的有些时候也不是特别理解,为什么我们所谓的三观,要被社会上很多世俗的想法,或者网络上的声音所左右。


我看《欢乐颂》,我有一个学生就过来跟我说,“安迪(《欢乐颂女主角》)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没有你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安迪她的工作强度一定没有你的工作强度大。可是你看她赚多少钱呀。他说你每天那么辛苦,你工资比她少好多。你看人家的衣服多漂亮,你难道心里不会不平衡吗?”


然后我就盯着他说:“那你觉得安迪就比我幸福吗?难道金钱就变成了衡量自己的幸福感的一个标准了吗?”


我觉得一个人不论是谁,有一件事情是非常公平的。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对不对?我们每个人最后归宿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你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几十年到百多年的尺度,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我而言,只是觉得我很简单地去喜欢这么一个世界(指科学的世界)。



▌科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不断挖掘生活中的“想当然”


像刚才跟大家说过,包括刚才我跟撒老师对话也可以看出,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我在小学的时候其实就是很爱玩,然后从来没有回家写过作业,都是在校园里就写完了。然后到家以后稍微听听广播,我爸妈不让我看电视,他们怕对我的视力不好,因为我现在眼睛还是有点问题。但是一直听广播,听完广播我就坐在床上看外面的星空。


看着星空的时候,当时就一直想知道,宇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作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其实现在想想也挺神的,我这么小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么多高深的问题,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当时那些艰深的问题把我打退了。


初中我知道了一个概念,叫作细胞,于是我又开始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对不对?《西游记》你最喜欢谁?当然现在很多岳母好像喜欢的是猪八戒,对吧。但是我们喜欢的,大多数人我相信还是美猴王。美猴王的特异功能七十二变,我不知道你们想变成什么。


但是我那个时候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七十二变,他可以无限地缩小,他如果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他如果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我在准备今天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想了想,可能在我初中就有了这个萌芽,我很想知道细胞内部到了分子世界这么一个尺度,你会看到什么样子?



颜宁在央视“开讲啦”演讲


大家请看,这有一个动画展示的就是细胞内部小小一隅这么一个世界。这上面每一个小斑块都是一个蛋白质,而这个在旋转的,叫作ATP合成酶,它的作用就是把我们从葡萄糖里面获取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这个动画,它其实是三分真、七分假。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细胞里面的世界还不是特别了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那我也可以失业了。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明白,所以我们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一直是试图张开人类观测这个分子世界的眼睛。


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生物学就是打开人类去观测分子世界的眼睛,这就是结构生物学。那么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在里面转得非常漂亮,对吧?这些就是蛋白质,蛋白质它一方面是高能量,提供营养,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支撑起了我们的生命活动,支撑我们的生老病死。


那么如果这些蛋白质产生了异常,比如说该有它没有;或者本来需要很大量,它的量非常少;又或者我不该在这个地方出现,它出现在这儿,什么后果?——疾病。其实我们的疾病很多时候就是与它们的功能失常或者是表达失常(有关)。


我们科学家,我们需要揭示的是正常情况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间接地我们也可以揭示出当它异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于是这就叫作,去探索疾病的致病机理。


到现在为止我说的话,大家有听不懂的地方吗?其实没有,对不对?这就是科研。其实科学家大家不要想象得这种高高在上,然后谈必爱因斯坦、牛顿,不是这样子的。其实我们做的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就是把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想当然”不断不断深入挖掘下去,或者说我们总是想找出它的分子基础,找出它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妙。


▌科学家的世界对性别没有偏见


坦白说,我们再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就是女科学家,本来我自己是比较抗拒这个话题的,但是呢,在两年之前,我自己慢慢有意识地去谈这个话题了,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它其实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或者到了后面这个研究阶段,它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去年,我去瑞典参加“瑞典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它是请全世界的一些科学家过去做这个主题报告,当时我是大开眼界——怎么回事?怎么所有的报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都是女生。这个问题我之前竟然没有想过。因为我自己也组织过很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一个要求,很多国际学术会议有一个要求就是女性演讲者的比例不能低于20%。


中国你要去看,在大学里面,特别是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确实很少。但是我去瑞典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竟然有50%。然后我就跟瑞典本国的科学家聊天,我说:“这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竟然有这么多女性科学家。”他们就说:“这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不仅仅是我国,包括你在美国,更别说日本,甚至欧洲其它的国家,女性科学家的比例都少得可怜。


是女性科学家的能力不行吗?大家想一想,中国科学类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谁获得的?屠奶奶(屠哟哟,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对吧。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每个女孩都应该勇敢做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为世界留下什么


我已经回到清华九年了,那么其中有五年我是担任了研究生招生委员会,这个生命科学招生委员会的“Committee Chair” (主席)。在我们面试的时候,发现女孩子们的表现好极了,她们不论是知识,不论是表达,包括那个风采,你看到都是这种非常优秀。


可是再往后面去做博士后了,甚至再往后面要开始像我一样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了,你会发现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我也请大家自己可以想一想。


但是为什么开始说这个关注女科学家的问题,其实一个起点是我自己的学生。她其实做得非常好,在我看来她非常优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间跟我说,她想要不读了。我说是我对你不够好,你在实验室压力太大吗?她说不是。她就是觉得正好有一个应聘的机会,她很担心以后自己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跟她一直说,你看你现在做得这么好,你这个马上就可以出成果了。当时她听了以后,她就也想了想,说:“好吧,我觉得您说的是对的。”


结果过了三天,又回来跟我说:“我跟家人讨论了一下,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工作,而不是留在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又跟她探讨了一遍,然后她又被我说服了。这样四次之后,我最后说:“好吧,没问题,我支持你的任何选择。”但是在第四次之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发表。当时她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博士去毕业了。


那么当时我自己心里其实说实话是挺不好受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在想,为什么?我自己分析了一下,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在青葱岁月求学都是自由自在的,男生女生没有区别,对吧。但是如果你读了博,那么你立业的时候也恰好是你成家的时候,更别说女性她要怀孕,然后生孩子。那么其实这个过程,我自己思考了一下,有可能是对女孩子们的事业造成一个扰动的阶段。


所以大家应该很努力地去追寻、去追问自己的内心。对我而言,我最近有一些想法,我前不久在我的微博上也曾经写过。就是说我们人生在世,只要给你钱,消费的能力谁都有;那么作为一个动物或者说生物,我只要给你食物,消化的能力也基本上谁都有。可是区别每个个体的是什么,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你创造的能力大不同。


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可能我过十年我会不会变,我不敢说,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是这么想的,我给自己定义了我的一个存在的价值。所以每位同学,我不是希望你们听我说完,就会觉得我们都应该创造怎么样。我是希望你们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样,对于女孩子们,我对我的学生也是这样说的,如果你选择去做全职妈妈,或者你选择去做文职人员都没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经过思考,你独立的选择,你不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我就是希望每个女孩子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好好地分析自己一下,了解你自己,勇敢地做你自己。



来源:思想潮

编辑:Angela



关 于 全 球 创 新 论 坛

INNOVATION DRIVES THE FUTURE


「全球创新论坛」由北大后E促进会发起与倾力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协办,汇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创客,倾力打造全球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产业的聚集地、创新投资的新高地。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颜宁,女,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莱芜,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2017年8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
Yoshua Bengio最新《深度学习》MLSS2020教程,附104页PPT及视频
专知会员服务
126+阅读 · 2020年7月10日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钱炜:与山同坐,成为灯塔
罗辑思维
14+阅读 · 2019年6月30日
包云岗 | 有点佛系的青年科学家
未来论坛
11+阅读 · 2019年3月26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新阶级论: 寒门难贵,豪门难败
凤凰财经
5+阅读 · 2019年1月29日
吴恩达“官宣”荣升准爸爸~
AI100
4+阅读 · 2019年1月18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3月6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